查看原文
其他

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

默默等待的小奉 奉圣巷6号
2024-09-07


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

Revisit Zayton: a Maritime Silk Road City.



泉州在1982年被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泉州古城入选“2021-2025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这些殊荣无不证明了这一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及遗产价值。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泉州从官方到民间都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


以一座华侨家族居所作为主要的空间载体,“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旨在阐明“空间再生产”与“文化再认同”理念的内核主线。除了空间本身即为一个展示对象——闽南官式大厝与番仔楼结合的地方传统建筑,展览还为其设定了“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三个主题版块,从“赖氏家族故事”、“泉州与茶”、“奉圣巷6-8号修缮”等微观故事切入,以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的永宁古卫城测绘成果,寻访这座海丝城市的文化遗产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仍与当下有所关联。同时,展览活动将以小见大,反映泉州地域内部、泉州与全球的关系,呈现泉州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在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宏观特征,突出“海丝泉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及其遗产价值,推广以文化为导向的遗产活态保护理念。


活动资讯

地点:

泉州古城西街奉圣巷6-8号


活动时间:

2022年8月13日-2022年9月11日


布展现场



“1

日程安排

Schedule


2022.08.13

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开幕

19:00

·奉圣巷6-8号展览开幕

华侨文化/文化地理单元/城市遗产保护


·“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东南大学建筑测绘展(2021永宁)开幕


19:30

·讲座《从巴克塔普尔到(Bhaktapur)永宁-亚洲历史城镇生活形式的认知、记录与阐释》(预约信息见文末)

主讲人:诸葛净(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亚洲建筑与城市历史及其理论,及相关遗产保护的研究和教学,并持续进行中国建筑史学史研究)

讲座内容:介绍东南大学项目团队2017年以来在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城市巴克塔普尔和福建永宁的调查工作,通过对物质空间与日常生活、仪式活动的整体记录与研究,理解具有活力的亚洲历史城镇的文化机制,也通过对两座处于不同文化背景、历史环境和现实条件中的城镇的并置,探讨历史城镇保护的一些相关问题。


2022.08.14-2022.09.11

团队研学/日常参观/非遗表演体验

(预约信息见文末)


2022.09.11

活动闭幕



“2

展览内容

EXHIBITION


华侨文化 

Oversea Chinese

展示内容以该建筑的主人——赖氏华侨家族作为一个微观的切入点,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在海内外的拓展和生活实践,以小见大,呈现华侨群体的文化面貌。奉圣巷4-8号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展示对象,其闽南官式大厝与番仔楼结合的地方传统建筑形态,是华侨群体全球流动下的空间生产结果。


(1)在地性

关注华侨及其家族在地方的生活实践,从住房建造、日常起居、信仰祭祀等角度,展现华侨群体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外向性

回顾华侨的发展背景、在海外的拓展奋斗故事,以及在全球流动过程中,由华侨所带回的现代意识与海外文化。


在地性与流动性,同时构成了华侨群体的双元特性。其中蕴含的张力和交融,在奉圣巷这座建筑上得到了体现。而赖氏家族点滴,只是大量华侨故事的其中一个,也是华侨群体对泉州城市建设贡献的一个缩影。华侨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是泉州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展览内容



文化地理单元 

Cultural and Geographical Region

我们正在逐渐进入到一种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以往的区域开发模式。这一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区域发展单元,它的红线、辐射范围、飞地各是什么,这是区域发展最应该研究的事情。如果要讨论这样一种区域发展的规律和模式,就会逐渐进入到以下两件事情:


第一:区域地理中,具有相对完整自然地理边界的单元在哪里?


第二:一个区域当中文化传统相对独立的单元又在哪里?


我们一直在寻找这两者之间耦合度最高的区域,也就是独立文化单元和区域空间单元耦合的部分。这就是我们说的文化地理单元。一旦找到了文化地理单元,就会发现那个地方就存在生产生态生活复活的可能性。因为它的生产方式一头连着生态资源,另一头牵动着生活方式,这就成了我们所关注的五态融合的地方——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如果这些生态相互之间高度咬合,我们就可以确定研究这个地点了。


泉州与茶


摆一张茶席,与客人谈,是泉州人的传统。千年之前的泉州船队满载丝绸,瓷器和茶叶远航西洋,与此同时,苏杭的大米和精致的手工制品刚刚靠岸,即将被送至闽粤各地翘首盼望的千家万户受众。这座城市以这样的方式昼夜不息地走过了千年,但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中,人们却很难想象“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的场景。莫如坐下来,用泉州人的方式来感受各国商旅、货物往来的场景。随手选择茶席上的一盘茶叶或是一盏茶点,置于灯下,桌上马上显示出茶或茶点的名字。而在理茶人泡茶待客的过程中,屏幕上已经在讲述茶背后串联起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和如今海上丝绸之路新起点的故事。历史的纵深和当下的品茗相交织,这是泉州城和泉州人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也是未来的样子。


面前的一杯小小的茶,背后却是关联着茶座、茶具、茶点等一整套供应链,也连接了茶农、茶工、茶商、茶客等形形色色的人,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一地的习惯传播至世界各地。


部分展览内容

More



城市遗产保护 

Urban Heritage Conservation

泉州古城历经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穿越千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泉州的GDP增长近500倍。城市建设面积从7.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平方公里。当大多数中国古城经历了大拆大建,泉州古城却在这一片喧闹声中保持着一份淡定。在几代泉州人不懈的努力下,6.41平方公里范围内,古城风貌尚存,格局不变,文化鲜活,生活从容。在时代的喧嚣和浮躁中不忘初心,这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泉州在1982年评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古城入选“2021-2025年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这些殊荣无不证明了泉州的深厚文化底蕴及遗产价值。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看似宏大的价值论述,不仅是官方要面对的重要议题,更需要民间力量的维系和支持,在生活的践行中得到传承和可持续的发展。


本次展览以奉圣巷为一个点状案例,由发起人潘陶讲述与这座建筑的结缘、对于这座古城的期待,旨在传达以文化为导向的保护理念,呈现这座老宅从各方沟通到策划再到修缮的群策群力过程,是一次民间、官方多部门合作的尝试。


部分展览内容

More



“历史性城镇生活形式的调查、记录与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测绘成果展

Investigation, Record and Research on 

Lifestyle of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建筑测绘”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开设的,面向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专业本科生,以城市与建筑遗产测绘调查为主的田野考察类课程。在课程中,学生进入现场,面对实际的建造环境,运用多种手段练习观察、描述与记录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问题与解答。本课程的目标在于锻炼学生脱离书本,直面现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对象,建立自己的建筑认识;同时,通过调查研究理解历史思维与设计思维的差别,理解文化遗产保护涉及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各个方面。


2021年测绘调查以“建筑测绘”课程目标为指导,以福建石狮永宁镇的庙宇与住宅为对象,旨在观察与理解历史性城镇的日常生活基础上,对个人的行动、记忆、叙事;社会与家族结构;及其与建成环境及物品间的整体性关系进行认知,并探讨记录与表现方法。


同期,东南大学师生在泉州古城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测绘调查,2022年的调查成果将于未来展出。


部分展览内容


More


展览分布图



“3

报名方式

REGISTRATION FORM


讲座报名

请扫描此二维码


日常参观/非遗表演体验

请添加客服微信报名


防疫小贴士


戴口罩、勤洗手

测体温、勤消毒

讲卫生、勤通风




主办单位:

泉州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协调组办公室、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泉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协办单位:

泉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省海丝视觉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泉州古城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福建省洄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urbaneer都市工作群、泉州市档案馆、泉州珠绣、星野学社、甜冶工作室





关于奉圣巷6/8号


位于泉州古城西街西段的奉圣巷6-8号,前身为华侨赖氏家族祖宅。其中,6号为三开间红砖古厝(建于1935年),8号为番仔楼护厝(建于1946年)。历经常年无人居住的数十载后重获修缮,通过学术、艺术、设计和人文力量的介入,点亮和激活这一场域——这里是巷子深处的隐世空间,也是地方-全球的试验现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奉圣巷6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