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考古分享/海上俗韵:渐行渐远的上海“老土”地名

老徐 上海城市考古
2024-09-07


城市考古分享会

WHEN&WHERE

-

活动时间:2022年8月13日 周六 晚上7点 开始

活动地点:圆明园路185号,城考历史实验室

主题分享:《海上俗韵:渐行渐远的上海“老土”地名》

入场费:60元(限25人)



WHO

-

分享人

张渊源

上海地方志收藏和研究者,兼及历史地图与历史影像的收藏,游拍上海16年,致力于地名和地图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创办“上海门牌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人称“所长”,谱写一部借门牌故事发散开来的城市发展史,演绎百年于方寸间。

城市地名俗称是城市化进程中经历多年自然形成的综合性区域,她既可以是居住区,但同时必然伴随有商业区;她也可以是交通枢纽,而同时兼具旅游景点功能。历史上的上海中心城区内不乏众多优秀而知名的地名俗称(或习称地名、区片地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地名之花也纷纷凋零。传承上海老地名应当成为研究上海城市历史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

“所长”研究上海地名俗称多年,通过收集的历史影像以及老地图上空间位置的对比,演绎历史上和当今上海主要地名俗称的前世今生。同时穿插讲述地名的规律和应用情况,堪比一部上海地名俗称的不完全图鉴。

△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预约

-


△点击进入小程序预约

-




题图考古

老闸桥

入明以来,经治理的吴淞江下游淤塞情况并无太大的缓解。隆庆四年(1570年)应天府巡抚海瑞率百姓疏浚吴淞江,在江流入黄浦口附近建造一座闸桥,当潮退时开闸放水,而潮涨时则闭闸拦沙。在建闸的同时于闸桥南岸建造了一座金龙四大王庙(址今厦门路7号,已不存)。该地区处水陆交通要冲,水路通太湖流域,陆路是上海县城至嘉定、太仓等地重要通道。且因从吴淞江进上海的船须在落潮放水时才能通行,加之庙宇在此,客商往来频繁,久之遂形成集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苏松常道韩佐周在此处吴淞江建三洞石闸,闸上有桥,可通行人,后闸毁。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金家湾(今新闸桥处)另建一闸称新闸,此处原闸即被称作老闸。清嘉庆年间,这里的市集已称为老闸市,并有通至县城北门的石路,西首还有老闸街(俗称老闸老街,今不存)。光绪初年,英美租界工部局在此建六孔简支木桥一座,此桥北通今福建北路,南接今福建中路,但仍称老闸桥(1968年后称福建路桥)。自该桥建成后,南堍福建中路两侧逐步兴建旧式里弄房屋,居民日增,沿街商业日趋兴旺。日久,该桥南堍附近一带地区也习称为老闸桥。1914年,上海首条无轨电车14路开行,南自洋泾浜郑家木桥,北抵老闸桥,有电车掉头转盘设于桥堍。20世纪30年代,这里柴行密集,多达20多家,此外茶楼、菜馆、酒行、土布店、地货行、小菜场等生活设施俱全,在福建中路沿街的众多店铺中在迄今仍屹立在原址的有著名面馆——德兴馆。近代历史上,由老闸桥还派生出老闸区、老闸巡捕房以及以演绍剧著名的老闸大戏院。题图所呈现的是1949年5月时的北京东路福建中路口西侧向东眺望的场景。年代感鲜明的店招、充斥街道的人力车、穿梭行人与其间的无轨电车……历史的瞬间都凝固在这张彩色相片之中。(图:[苏联]Vladislav Mikosha,文:所长)




ABOUT URBAN ARCHEO

-

坐标上海的独立城市研究团体。致力于在城市生活和历史现场中,通过有组织的自我教育,启发性体验,记录与调查,沟通与反思,拓展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艺术/知识生产,进而激励更多的同道者,参与到推动历史进程的实践中来。


欢迎扫码关注“上海城市考古”

与真理为伍,与时间为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城市考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