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共治的景观”之2021年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

小小草 四叶草堂
2024-08-30

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简介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在城市治理上发挥引领作用,认真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东明路街道提出“宜居东明人民社区”发展思路并期冀通过参与式社区规划提升人民主体性和获得感。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是一项长期计划,继2020年开启街道干部社区规划培训之后,今年7月计划启动第一期,进行更广泛的公众招募与发动,旨在通过支持青年专业型社区规划师、居民为主体的人民社区规划师和小小社区规划师联合多元社会力量的1+1+N模式,提升在地社区规划发展能力建设,以理性提案及落地实施可行性来探讨社区共建共创美好家园人民城市的永续路径。


本计划由东明路街道主办,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联合四叶草堂协办。


第1周-第2周

第3周-第4周

第5周-第6周

第7周-第8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初步提案

深度调研

优化方案

汇报评审


67名培育计划学员在同济大学刘悦来老师、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吴楠老师、社区营造与社区议事专家王静老师、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魏闽老师和范浩阳老师、四叶草堂副总干事蔡珺老师和四叶草堂研发主管尹科娈老师的带领下通过深入试点项目调研,借助社区活动、工作坊和问卷等方式收集意见,与项目利益相关方多次反复交流不断调整优化方案,于2021年7月-8月,完成了7套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公众评审和专家评审。在活动期间依次邀请东明路街道自治办陈维主任、首届共治的景观工作坊赵洋学员、上海市民政局杨嘉敏老师、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党工委沈春雷书记、东明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张忠格主任、回龙观社区口袋花园建造者张维敬老师等嘉宾参与每周的培育活动,分享各自在社区治理和空间更新领域的思考和经验,以支持学员们更好地参与社区互动。

2021年8月21日培育计划学员最终提案汇报

2021年培育计划学员最终提案公众评审和专家评审


“ 期待在未来东明路街道38个居民区涌现出更多的社区规划在地共创小组,真正地达到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目标,从建言献策到实地营建和后期共同的维护管理,再到未来的规划愿景,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更多地听到人民的呼声。”

——刘悦来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


“在工作坊过程中应更多地鼓励居民和多方力量的参与,以空间更新作为抓手促进社会治理,进一步营造和推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长期渐进式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固然是一种选择,也可以更多地考虑街道统筹、梳理更具系统性的项目清单、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从而推进社区和居住区的相关工作。1+1+N中的N至关重要,鼓励联合社区周边的企业、学校、组织机构等共建共享共治。最重要的是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如北京的责任规划师体系,相比较而言,东明路街道此次的工作坊更好地衔接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力量,为后续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楠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


“我在人民城市建设推动的过程中真切地看到了人民参与的力量。每个小组都做到了‘社区规划师在社区’,倾听人民的需求和意愿,进一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此外,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工作坊的实验样本也为全市推动社区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金丽慧

上海市民政局基政处副处长


“东明路街道在‘围墙内’的社区探索为推进浦东新区和全市的微更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样板和试点,同时,期待诸如团委、妇联的柔性治理方面可以和硬性基建有机结合,更好地探索城市科学治理。”

 ——朱新捷

浦东新区规划管理中心主任


“我代表工委对居民、刘悦来团队、七个小组成员以及多方政府力量的辛勤付出表达感谢。此次参与式社区规划对“宜居东明、人民社区”的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式社区规划从制度保障和机制建设方面,通过专业力量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建立长期的规划和愿景,激活空间活力,真正探索党建引领、人民受益的现实路径。”

——沈春雷

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


# 优胜提案#

第四组 翠竹苑 “一场翠竹苑的温馨旅程”

青年规划师:纳然、刘伟、杨玲、顾钺、郝璐、翁锶颢、蒋惟一、张煜婕、于子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一场翠竹苑的温馨旅程

概况介绍

翠竹苑是1997年建成的老旧小区,物理空间问题包括人车混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滨水慢行流线割裂;建筑立面涂层剥落、架空底层私占;绿地杂乱、绿植单调、铺装破旧、室外晾衣不美观、缺乏休憩交往健身游戏的场所和设施。此外,未能充分挖掘社区文化和故事,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识有待加强。同时,翠竹苑便利的对外交通、优美的滨水资源、清晰的空间结构等为规划创造了良好的基底条件。

解决方案和策略

本次社区规划目标是“花园社区、共创典范”,希望从“社区花园”共创入手,不断丰富社区内涵,最终形成“花园社区”,成为“共创典范”,接踵而至的参观考察又反过来促进社区的可持续运营。规划将翠竹苑设定成类似“大富翁”的情境游戏场所(积极心态),针对问题、过程和目标提供一种整体性和长期性的主副多线任务(行动路径),去协调、引导、凝聚社区领袖、居民等在地共创力量,一轮任务做完游戏打通关,规划就阶段性实现了。


在规划的情境中,可以带领孩子参观蒋叔叔的爱心楼道并进行推广;可以一起设计、粉刷、绘制围墙彩画并与绿带花境共同形成回到家园后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可以利用宅间绿地串联起整个小区的慢行系统并梳理花园、药草园、交往空间供居民自治、成果共享;可以组织“生命之旅”等素质拓展活动增进翠竹苑小家和大家间的情感……过程中形成的数十个主题景点和行动最终凝结成“一场翠竹苑的温馨旅程”。


第六组 三林苑 “社区梦想家”

青年规划师:袁满、姚静晶、杨滟匀、贾若冰、滕宇、李蔓、张凯迪、曹景艳、刘子瑜、江婧瑜、静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建立以居民作为核心规划师的社区规划小组;调动居民关注、参与社区规划;联结居委、街道等多方,形成合力改善社区环境。

概况介绍

三林苑社区现状存在架空层堆物、乱停车、绿化杂乱、缺少户外座椅、缺少儿童活动场地等问题。居民对社区环境有较多抱怨,认为物业和业委会不作为,但没有主动改善的动力和方法;居委对社区建设有想法和经费,但仅靠自己难以组织和实施。

解决方案和策略

1. 明确权责:管理问题(如停车及架空层)通过近期业委会改选及物业方面逐步解决;

2.愿景规划:在分析周边区域的基础上,制定社区三年规划:近期实施大草坪区域三处空间提升(长廊装饰、法治花园、草坪花架),中期在大草坪实现儿童、亲子、老人三个主题功能区及小型健身环路,远期规划主环路健身道及长廊更新,联动周边安居苑、安盛街形成活力街区;

3.社群建立和活动落地:以在地的社区规划师(居民)为核心,联结居委(及物业、业委会)、居民及外部力量,建立居民自治的规划小组。从近期易行的项目开始,带动居民参与策划、组织社区活动,推动项目落地,以此提升居民参与社区规划的意识、主动性、成就感,确保居民自治的社区规划的长期持续。


# 提案汇总#


第一组 兆十五村 “荒地公约”基于老旧社区绿地改造的自组织机制探索

青年规划师:武昕竺、庄九妹、徐廷佳、戴斯竹、龚君烽、刘晶、沈诗婷、彭晓丹、童雨凡、洪计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探讨居住区荒地认领与改造的机制与公约

概况介绍

凌十五居民区位于东明路街道上浦路201弄,属于动迁小区,小区房型较老。小区内部存在缺乏公共空间和儿童设施、物业管理不到位、绿地无人管理等现实问题,提案拟以荒地认领作为切入口,鼓励多方协商、共治,形成舒适的沟通交流平台。

解决方案和策略

提案通过前期调研,以及和居委、居民的交流讨论,选择凌十五居住区内部的两块绿地作为试点,并从整个参与式规划的过程中梳理出可持续的运营机制,同时通过工作坊交流讨论、花园共建的活动提升居民的议事能力和主人翁意识。


第二组 凌兆八村 “Mini药草园”

青年规划师:李岳、陈斯浩、张其伟、葛方玥、齐玉丽、陈建华、徐枫、陈陆露、吴婧彬、依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绿地使用率不足,杂草丛生

概况介绍

社会现存问题:社区绿化率尚可,但是许多宅间绿地多以麦冬等草籽为主,基本无法给予小区居民使用,因此被荒废;同时小区的楼前绿地比较荒芜,黄土见天,基本是自家种植的一些蔬菜水果,影响到了小区其他住户。

基于绿地的种类不同开发了不同的绿地改造模式,针对小区老龄化比较严重,以及小区特有的医生上门活动,做一些不同主题的小花园,同时提供相关运维管理方法给志愿者,更好的管理绿地,在保证绿化率的同时增加使用率,营造富有弹性的绿地花园。

解决方案和策略

1.  以mini药草园为主导,开设不同主题的小花园,形成一条特色景观带。

2.  通过景观带引发各类社区活动,激发社会凝聚力

3.  楼前绿地通过认养看护,定期反馈进行解决改造


第三组 凌兆六村 “阿婆花园”

青年规划师:佳馨、武思懿、叶媛媛、孙菁鸿、李然、张培弘、王斐、傅雨凡、杨雅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以“种植”为主线搭建起社区自治体系和未来社区适老化的蓝图

概况介绍

社区现存问题:社区中老年居民多,但是缺少适合老年人社区活动;绿地缺少日常维护,有很多居民自发种植;青年租户比例高,缺少融入社区的活动和机会。

以社区花园营造为契机,重新梳理社区中的绿地和公共空间体系,美化社区自然环境和和基础设施。同时构建一套围绕社区花园建设和维护的活动和组织架构,以社区花园的共创为契机,促进未来社区自治体系的建立。

解决方案和策略

1. 通过居民参与社区花园共创,美化社区绿地空间和基础设施

2. 组建社区花园的日常维护管理志愿队和活动策划体系,让更多年轻人和儿童了解和参与社区活动


第五组 永泰花苑 “家门口的植物园”

青年规划师:闻心泉、康炯海、周琪、高士奇、于涵、李梓铭、王雨虹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通过植物和种植链接社区

概况介绍

占用公共空间的私人种植是一个在各小区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何疏导而不是抑制居民的种植热情,如何共同决定公共空间的使用,参与式设计在这个过程里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永泰花苑1号楼门前章伯伯私人搭建的盆栽园占用了一些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式的设计,我们想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在距离现在这个盆栽园不到10米的位置有一个公共空地,不仅让章伯伯的盆栽有一个合法化的去处,还通过植物诊所,植物寄养,植物游园等活动增加社区的凝聚力。

解决方案和策略

1. 通过章伯伯和他的花友们的参与式设计,不断完善“家门口的植物园”的硬件设计,植物配置和后期运营。

2. 通过组织“植物游园”等植物科普的活动,增加“家门口的植物园”在小朋友们和家长中的影响力。通过链接高校社团和社区,让小朋友们在社区可以获得关于植物的知识。

3. 通过居委书记发动楼组长,每一栋楼都在“家门口的植物园”展示盆栽,增加“家门口的植物园”在永泰花苑的辐射范围。


第七组 棕榈苑 “紫藤花开处,棕榈焕新生”

青年规划师:李晓红、董莲婷、张碧莹、李紫冰、朱姝、李亚林、陈献文、姜豪、叶晨菲、胡宇琳、曹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核心议题

挖掘小区公共绿化最大价值,提升小区环境,激发社区活力,促进邻里和谐

概况介绍

棕榈苑居民区停车供需不平衡,停车位增设困难;地下非机动车库坡道太陡,空间使用率低;楼栋底层架空层存在非机动车乱停放;社区内部缺乏休憩、交流等功能性公共空间。公共绿化品种单一、景观较果不佳,功能性和使用率低;小区居民对小区环境提升需求强烈,但完全依靠街道、物业,较缺乏自主行动和“主人翁”意识

解决方案和策略

1、通过“紫藤花开”自治金项目落地对小区部分公共绿化景观进行提升;

2、组织社区能人定期在该点位开展相关绿化自治活动,依托逐渐改善的绿化景观和各类活动引导更多居民关注小区公共绿化,逐步改变居民对小区公共绿化“与我无关”的想法;

3、通过共建公共绿化改善小区环境,提升居民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

更新。

学员感受


每组学员都分享了很多感想,因篇幅有限,将仅对部分感想进行展示。

李然(第三组学员/一名80后建筑设计师)

其实每个社区都有她独特的历史,小区中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闪光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是,从喧哗的小区外,进入这个小区来,停留在她们旁边,陪他们聊聊天,听听她们的内心呼声,希望通过我们微小行动,能够在她们心中留下一点位置!


刘伟(第四组学员/翠竹苑居民)

个人力量确实弱小,但每一次努力去行动,哪怕一小点,它也许就是蝴蝶煽动的那扇翅膀。因为我们的身边真的不缺少同伴,只是没有走出来而已。


闻心泉(第五组学员/金谊河畔居民)

居民区中私人占用公共面积进行种植的情况十分常见,往往在小区里面会遭到投诉和居委会的整改,但是在公共面积种植的居民往往对种植有极大的热情,也有很多种植经验,他们种植的盆栽和景观往往比原来的绿化更丰富也得到了更好的养护。如何使用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方法,使得种植的居民们不必提心吊胆被拆掉,同时让其他居民也有参与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我来参加的动力一方面我对社区共建有兴趣,也想更多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同时我对种植也很感兴趣。我觉得每个人都需要自然和社区,可能程度不同。整个工作坊收获还是很多,我觉得你们组织得挺到位的,给予得资源和支持也比较充分,就是工作量比想象的要大一些。


姚静晶(第六组学员/三林苑居民)

我们规划、改造的不仅仅是外在社区环境,也是社区居民的心理环境。和一群有热情、有想法的人共同工作,是件很美好的事。


李晓红(第七组学员)

通过这次社区规划师培训,真切的感受到走进居民身边容易,建立信任不容易,信任不是通过一场或者两场的活动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现代小区良性的运转是:政府、居委会、物业、居民、业委会等多方共治的结果,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距离,上海的社区种子计划已经在奋斗的路上,虽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董莲婷(第七组学员)

通过深度参与本次东明社区规划师工作坊,不但拓宽了眼界,增长了学识,还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找到了一些愿意为东明社区更新出谋划策的居民。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社区规划已不只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更多的是要通过设计激活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的互动,提高空间改造时的居民参与率,增加居民认同感,激发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滑动查看更多

颁奖环节


优秀小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第四组

第六组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隶属于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目标是建立不同类型的实验基地,实现土地的生产力和人与人关系的建构:研究与制定社区花园、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课程:组建社区花园网络系统,实现高密度人居环境的有机更新,制定社区花园营造流程与规范,推动参与式社区规划,促进公共空间的公共精神创设。

(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往“共治的景观”工作坊吧~)

积极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 | 大小“规划师”齐助力,迷你花园大变身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第六周提案汇报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第五周提案汇报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中期汇报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提案深化交流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首次提案汇报

回顾|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培育计划之学员与居民区代表首次见面会

回顾|“共治的景观”之2021年东明路街道社区规划师工作坊首次见面会

回顾 | “共治的景观”之社区花园共建活动正式启动

回顾|“共治的景观美好的社区”2019首届上海社区花园与社区设计国际研讨会

CAUP思享 | 2018同济大学共治的景观工作坊系列活动之社区互动技术探究

CAUP思享丨Cooperative Landsacpe: 同济大学“共治的景观”Mapping联合工作坊全纪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四叶草堂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