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旧照、历史事件、老报人回忆李光耀,全收《联合早报》百年特别企划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2024-01-16


配合创刊百年,《联合早报》筹备了一系列特别企划,并且很有意识地,从一开始就从全媒体角度思考如何呈现,利用我们这些年累积的数码技能和技巧,在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纸张四方之外,尝试捕捉这百年来浪花拍岸的一个个瞬间。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进入早报百年特别企划。

(左起,顺时针)《我们》口述历史纪念书及网页、《世纪早报》数码长卷以及《新闻捕手—我们》封面。


逾30早报人完成使命

口述史料交国家档案馆保存


历时一年多筹备、30多名在职和前早报人担任访员、加起来200多个小时的访问,《联合早报》首个口述历史项目终于完成。



1923年创立的《南洋商报》与1929年创立的《星洲日报》在1983年合并为《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总编辑吴新迪在《我们——联合早报口述历史》一书的序文中说,从广义来说,不论曾经在《南洋商报》《星洲日报》还是《联合早报》工作过的,都可以称为早报人。


他说:“据我们的资料,三家报馆的历任总编辑或主笔大约有30多人。上个世纪20和30年代,总编辑的更换相对比较频繁,保守估算,在这些总编辑领导之下,单单在新闻室工作过的早报人,应该至少超过1万人。”


联合早报口述历史项目小组成员,左起为统筹周雁冰、苏伟婷及钟思恩(曾敬涵不在照片里)。(易吉娜摄)


口述历史项目的所有访问资料,包括文字与音频记录,将移交国家档案馆,得到国家永久保存。


当中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以及部分音频,也按照课题收录在互动网站上,方便读者阅读和聆听访谈。


(《口述历史》网站截图)


每一位报人的故事,如同一块独特的拼图,将这些拼图并凑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这些历史与点滴不仅展现了华文报业的变迁,也概括了许多在生活中、工作中的跌宕起伏。这些故事共同交织,勾勒出新加坡华文报业丰富多彩的面貌。


数码长卷展报史

《世纪早报》在指尖


百年变化如斯,我们如何记录?一份历经百年的报纸,以多元媒介浓缩展示数万份报纸记录的百年变迁,是现今早报人的报庆献礼。



辛苦耕耘近一年,由40多人团队打造的《世纪早报》长卷9月6日正式上线。作品通过107篇文章、648张图片、52支视频和音频,以及44张漫画,为读者描绘百年间的历史事件、报业点滴,以及报业先驱与前辈。


百年浩荡化为具体图像跃然于《世纪早报》长卷,是《联合早报》视觉部和近50人长卷团队的心血结晶。看着长卷从2023年2月出炉的最早有具体图像的草图,到最后化为数码平台上的多媒体互动长卷,两位主要设计师陈聪明(左二,视觉部主任)与卢芳楷(左三,视觉部高级美术员)兴奋地向部分团队成员展现成果。右二是《世纪百年》长卷统筹王舒杨(影音群组主任),长卷历史小组成员兼视频监制林琬绯(右一)及视频创意组长刘永健(左一) 。(蔡家增)


只要轻滑长卷屏幕,便跟随早报单车漫游历史长廊。途中,点击沿途图标,相应的人事物将以图文或视频形式弹出。

(《世纪早报》长卷截图)

从陈嘉庚、胡文虎兄弟办报时的创刊图片;到新加坡独立前后的珍贵画面;再到建国后的发展,重大新闻事件前线追踪,以及新加坡华文媒体转型历程,都可从长卷中一探究竟。


“局外人”拍摄“新闻捕手”日常

 砥砺前行终破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工作者面对更多挑战。不只要快,更要确保贯彻求真的精神。追求真相和追求速度,不时存在冲突,两者之间要如何取舍?在新闻的载体已改变、呈现新闻的方式也转变,甚至受众接收新闻的方法也不一样时,什么是新闻行业里的不变?



配合百年报庆,《联合早报》团队希望通过影像叙述关于“我们”的故事,聚焦当下、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发掘推动历代新闻从业员不断耕耘前进的动力。


去年底开始,早报内部就进行多番讨论,最终决定交由外部制作公司负责视频系列的编采与制作。让“局外人”来看新闻工作者,把记者的“日常”幕后点滴呈现在公众面前。


习惯站在幕后的新闻团队,这一次走到镜头前,分享工作点滴。从发掘新闻、找出新闻人物,到采访写稿、拍照制图,以及设计版位编辑内容…… 新闻工作者将带观众走进“我们”的世界,一探每个环节所遇到的挑战和困难,第一手体验“做新闻”的过程。《新闻捕手——我们》系列共五集,分别突出五个不同主题:“惊蛰”“砥柱”“无边”“理念”“破茧”。


这系列视频9月6日上午11时首播,每周一集,可在早报网站、应用,及社媒上观赏。每一集视频每周三上线。


《联合早报》改版换新颜

读者纷纷赞许


配合百年报庆,《联合早报》和数码平台以全新面貌亮相获读者好评,多人赞赏版面设计优化后提升阅读体验,并照顾到旧雨新知。他们也希望早报对内容精益求精,为广大受众带来更多精彩报道。


图为一名读者在牛车水珍珠大厦的食阁用餐前先阅读早报。(李冠卫摄)


早报的报纸和数码平台9月6日,在创刊100年这一天同步换上新装,采用新标志,推出新内容。拥有超过20年公关经验的公关公司APRW总裁朱珮琳受访时指出,任何企业在进行品牌重塑以期吸引新受众时,都不可忘记多年来伴随企业成长的长期支持者,她欣慰早报改版成功照顾到旧雨新知。


她说,早报新面貌看起来更有活力,更易连接年轻受众,新标志与原来的设计风格不会大相径庭,数码平台的界面呈现和操作也保留方便读者阅读的元素,这样的做法值得赞许。


新加坡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主席陈企业博士是早报40年忠实读者。他受访时说,改版后的报章色彩增加、分类也更清楚。不过与版面设计相比,他更看重内容。除了特约专栏的精辟文章,他期许早报能维持高品质,并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文章,尤其是记者们针对特定课题发挥,撰写更深入的专题报道。


除了新加坡和国际新闻,他也建议早报报道更多读者关注的东南亚新闻,例如地理位置更靠近新加坡的亚细安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和泰国的政治局势、社会与经济发展。


80岁的清华语文社社长耶亚华(Jaffar Kassim)是一名通晓华语的马来同胞,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从1970年代开始,每天阅读华文报。


刘国南(60岁,财务策划师)自念中三开始养成阅读早报的习惯,每天会花至少两小时阅读新加坡和国际新闻,以及言论版的专栏。他认为,早报近年来提供越来越多数码内容,让他能随时随地掌握新闻资讯。“早报的多媒体内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国内外新闻事件,助我长知识。”


成为早报电子报订户已至少七年的读者薛淑钦(36岁,投资组合经理),平日用手机应用读报,她星期三早上发现应用标志设计已改变。她赞赏新设计亮眼,有一种绅士穿西装带领结的感觉。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read more),进入早报百年特别企划。


相关阅读:




文:联合早报


 

我们入驻小红书啦!

请关注“新加坡薯宝”

带给你新加坡最“红”资讯

 
关注新加坡鱼尾文视频号
收看独家访谈、特约节目
了解本地新闻、热门资讯
一只爱生活、文艺范的小鱼尾狮
带你了解新加坡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
领略小岛深处那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魅力~ 
新加坡《联合早报》旗下产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加坡旧照、历史事件、老报人回忆李光耀,全收《联合早报》百年特别企划

联合早报 新加坡鱼尾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