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

钱乘旦 理论周刊 2023-07-09

世界史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一门必修课,不学世界史,尤其是不学习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历史,就培养不出“区域国别学”人才。

2022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新版研究生专业学科目录,其中在新设的“交叉学科”门类下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个学科的设置是在我国迅速走向世界、日益扩大国际影响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体现着国家的战略需要,社会各界对此有强烈反响,很多高校也开始布局。

区域国别研究领域需要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特殊的知识和特殊的能力

为什么需要“区域国别学”?因为我们需要这方面人才。中国对域外问题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最晚也是在19世纪下半叶。但一直到现在,研究仍然是零星的、分散的、不成体系的,未能形成对域外地区或国家完整的、全面的了解,既不能满足国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需求,也不能为国家、为社会提供政策支撑。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没有人,什么也做不了。“区域国别学”就是培养这方面人才的一个学科平台,在中国现有教育体制下,任何领域的人才培养都需要“学科”。

区域国别研究领域需要专门人才,这些人才应具备特殊的知识和特殊的能力。首先,他们有明确的地域意识,他们学习或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所谓“国外”。其次,他们对这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各种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不是零零星星的某些方面。再次,他们掌握对象国或地区的语言,能够用当地语言阅读、交流,从而得到最直接的信息。最后,他们在当地生活过,有直接的生活体验,能够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在以上这些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他们对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一领域(比如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专门研究,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或文化学家等)。可见,这样的人是现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学科”都无法培养的,需要新的学科平台,这就是“区域国别学”。

出于以上要求,“区域国别学”一定是个跨学科领域,它需要多种知识来源,不仅涉及人们一般都会提到的政治、经济、社会这样一些大的概念,而且涉及更具体的各方面知识,比如环境、地理、气候、植被、矿产、水源、技术、人口、宗教、习俗、体育、艺术,以及(非常重要的)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这些知识就组成一个“交叉学科”,所以“区域国别学”是放在“交叉学科”门类下的。

世界史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一门必修课

历史学正是进入这些知识的一个窗口。历史学经过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的学术领域了,世界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部分,当然也是这样。世界史研究的对象正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而研究的具体内容,早已摆脱了19世纪传统的(兰克式的)或更早的历史学传统。过去那些历史研究聚焦于政治史、帝王将相的历史;20世纪初增加了经济史和社会史,二战之后则呈现全面铺开之势,涌现出生态史、心态史、环境史、疾病史、医学史、科学史、文化史等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俨然成为一个高度交叉的、高度融合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来说,极为重要。世界史同仁应该意识到这个情况,而自觉介入“区域国别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来。这是世界史学科一项新任务,也是时代的一次新呼唤。

事实上,我国目前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世界史出身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高素质,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积累了多学科的知识,明白“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所以我认为,世界史是“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一门必修课,不学世界史,尤其是不学习对象国或对象地区的历史,就培养不出“区域国别学”人才。换句话说,研究美国的人要学习美国史,研究日本的人要学习日本史,研究东南亚的人要学习东南亚史,研究非洲的人要学习非洲史,等等。既然如此,我们世界史同仁应及时介入“区域国别学”这个新学科的建设,想一想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在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中发挥新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编辑/欣欣子

推荐阅读 



1.学深悟透|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
2.刘俏:厉以宁与“金融发展之谜”
3.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核心要素,也是独特“基因”
4.王文:中国智库“走出去”刻不容缓
5.宋朝经济为什么这么繁荣?看经济繁荣的背后原因
6.复建44年,中国社会学“补课”后取得哪些成就?




理论周刊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开启理论阅读微分享之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