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界 | 宋冬

maanart 漫艺术 2022-12-26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漫艺术》杂志2018年5月新刊 



专题艺术家宋冬




1966 年生于北京。1989 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佩斯北京的代理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在北京。






无界博物馆

2016- / 观念计划事件

生活与艺术本无界,是宋冬的一个以“无界”的理念在生活的空间中,在用艺术方式进行“无界解决”的艺术计划,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计划在持续地实施中。

 




无 界


文 _ 朱砂




2017 年,宋冬先后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广州扉艺画廊举办了个展“不知天命”“无界的墙”,在传统观念中“五十知天命”的年纪,他却喊出来“不知天命”的口号,他不愿将这两个展览称为回顾展,一切都是其艺术进程中的一环。


宋冬就是如此不拘常规,但相对于大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他的作品又更具一种烟火气,废旧的报纸、衣柜,重新回收的窗框,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的锅碗瓢盆,统统可以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也充分体现他的艺术理念——艺术与生活的无界。




无界的墙

2016-2017 / 装置事件 / 窗户、玻璃镜面、灯 / 405×10500cm

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






长街为

2017 / 装置事件 / 36张床、36张床单

创造一个以床为媒介的平台,在上面进行各式活动。人有1/3的时间在床上度过,可能作美梦,也可能作噩梦,但醒着的时候可以不做白不做,做了也白做,白做也得做。

 



20 世纪 90 年代,宋冬以《哈气》为众人所知,而随后的一系列作品似乎都使得人们认为他的艺术带有一种“禅性”,《水写时间》《水写日记》《一壶开水》《宋冬到此面壁》等,似乎都蕴含着有与无、物质与存在的关系,但其实背后蕴含的是宋冬对市井文化的深厚情感。从小在北京胡同长大,使得宋冬自然地将身边的社区、街道作为艺术灵感源,进而才有了《一壶开水》《哈气》等作品。所以,他的艺术从最初便来源于生活。




生活技

影像投影装置 / 录像、投影、镜面板 / 6′13″

演员:王森,叶颖,罗茜尹,陈远星

拍摄团队:浪潮影像(欧德权,钟智扬,陆奕希,谷今,朱美欣)

身体把触生活的物,连接城市与社会的神经,思考认识的维度。

 



宋冬的艺术不仅带有情感,更加具有温度,其最有温度感的作品莫过于为父母进行的创作。中国人的亲情就是如此神奇,明明深爱,但又羞于说出口,尤其是作为 60 一代,直言对父母的爱,或直接的身体接触都是一种“尴尬”的行为,宋冬将自己的手做成影像投射到父亲身上,借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与父亲的一次近距离接触,这就是《抚摸父亲》。而将母亲的近万件日常用品留存下来,完成作品《物尽其用》,使生活更为直接地介入艺术,也使宋冬的艺术创作转入另一个阶段——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彻底消失。




空书 

2017 / 装置行为 / 纸 / 30×113cm

只有书的样子和形式,空为内容。


 


奖杯

装置 / 316×726×119cm

没有命名的奖杯,无中生有,有中生无。


 


出口

2017 / 装置事件 / 250×210×60cm

将车库电梯的出口改成美术馆的入口,同时使之成为美术馆的艺术空间。

 



生活中所见之物皆可出现在创作之中,他甚至搜集了大量废旧窗框,进行重新组合加装玻璃后,便成为绚丽耀眼的艺术品,这究竟是废旧品还是艺术品已然变得不重要,这也是宋冬艺术中所传达的核心理念。但无界不代表没有界限,无界只是一种认识的维度。




镜厅   尺寸可变   镜子 木质旧窗框 镜面板  2016-2017



无用之用:瓶架大哥



吃城市



炒水



无痕碑




这种认知维度在展览“不知天命”和“无界的墙”中得到了充分体现。2017 年初,宋冬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的“不知天命”个展中,将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内外墙面作为承接艺术的载体,而在展览“无界的墙”中更是提出了“无界博物馆”概念,将展览直接搬到社区,形成一个全新展览空间。空间的无界性,是基于艺术与生活无界基础上的又一次突破。


从北京胡同的市井文化出发,到生活与亲情,再到“无界”的概念,宋冬的艺术一直以一种独特的、具有温度感的艺术形式丰富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表达形式。


















宋冬版面效果






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maanart@163.com

或致电:010-8078086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