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般马日记| 三江源国家公园之黄河溯源

BM 般马
2024-09-04



文 | BM

图 | BM

 2021

中华水塔

三江之源

 #国家公园访客系列# 



三江源国家公园之黄河源    2021年秋

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

中华水塔,中国乃至亚洲的水命脉

自2021年10月被宣布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

我们的团队有幸在此之前踏足这片净土

雪豹之乡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圣境


Journey Memory

旅途点滴

▲黄河源头鄂陵湖

▲深入两湖交界

▲湖畔一刻

▲两湖取水仪式

▲两湖风光

▲前往河北乡丹霞初现

▲乱石谷徒步寻雪豹

▲高原之秋

▲触发式红外相机工作原理学习

▲高原赞歌

▲阿尼玛卿神山煨桑

▲拉加寺虔诚的当地人

▲世界第二大玛尼石墙

▲黄河乡的下午茶

▲高原湿地上的荒漠奇观

▲洛克与纳西族护卫


▲博物馆是个补课的好地方

▲牧民帐篷里的课堂

▲路上救了一头被围栏卡住的藏原羚



我们的旅程是这样开始的

为了更好的适应海拔,从西宁集合后首先飞往果洛州的首府玛沁,跟随当地的NGO志愿者一起徒步,了解他们日常的巡护、保护工作,围绕着黄河第二湾,高原植被开展活动;这里也是西方传奇探险家洛克曾抵达的地方,在阿尼玛卿神山渡过难忘的两天后深入“两湖一碑”探索黄河源头。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

位于青海省果洛州西北部


在黄河的源头,平均海拔4300米到4600米之间

地形起伏不大,多是湿地、湖泊和沙漠


鄂陵湖,藏语“青蓝色长湖”

水面浩瀚无际,恍惚间直面大海




沿着鄂陵湖边前行

一侧通往约古宗列曲,一侧通向迎亲滩


在迎亲滩附近4610米海拔之上矗立着牛头碑

它是我们此行溯源黄河的目的地

牛是黄河源的神,守护脚下的万物生灵


“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 ”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迎亲滩相会。

▲登上4610m海拔的牛头碑


而今,这里隶属于中国首批国家公园,成为中国探索国家公园体制的先锋。


随着保护政策的出台,考虑到自然环境的脆弱,一旦破坏不易恢复;加之路途艰险,黄河源核心保护区严格限制旅行者自行进入。而很幸运的是,我们是拥有获批进入资格的机构之一。



Special License



国家公园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影响着国家公园能否可持续地从保护与发展两个角度实现 “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


引入特许经营方可以把监管责任到企业,形成“企业+政府+合作社+居民”组合方式,保障社区能够直接从访客接待与活动组织中获益,实现由“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没有大型动物灭绝

原生物种的天堂


冬格措纳湖为藏语

蒙语称之为托索湖

意思均为黑海

坐落于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约16公里处

也被喻为“一千座山围成的湖”


▲十月的冬湖已经覆盖了冰雪


湖边栖息着多种鸟类

也常看到棕熊和野牦牛出没

这里被摄影与自然爱好者誉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

寻踪兽迹则成为其中重要的活动


▲成群的藏野驴与群山构成美丽的风景线

▲一个哺育带崽的季节

 远处招鹰架上出现了猎隼与大鵟 



为什么会有招鹰架?

  • 搭建人工鸟巢、招鹰架,可以有效避免鸟类遭受电击;

  • 架设招鹰架、鹰墩等生物手段,请鹰参与是非常有效的控治鼠患的方法。


我们从三江源管理局了解到,截止到2021年,冬格措纳湖区已经独立监测到119次雪豹,21只成年个体及2只带崽母豹。


冬格措纳湖区域的雪豹数量较历史记载明显增加,直接反映了该地区雪豹栖息地得到完整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也在不断丰富。


▲辨识兽迹模拟兽道

▲徒步雪豹出没的怪石谷

▲动物在哪里?

▲科学导赏演示如何安装设置红外相机


▲我们的明星领队


安装红外相机做什么?



自然圣境

生态监测与启示


三江源,作为中华水塔

内有现代冰川2965条,冰川面积3675km


黄河一路向东

一座神山——阿尼玛卿山在它的面前缓缓展开


阿尼玛卿山作为藏传佛教的四大神山之一

是黄河源头海拔最高的山峰


▲前往黄河第二湾,丹霞初现

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出积石山。


《山海经》和《禹本纪》等古籍中曾记载黄河出自昆仑,在上古神话中存在的昆仑本就横亘在新疆到青海这片腹地。而今想来,东侧的阿尼玛卿神山,提供了黄河源80%的冰川融水补给。

黄河第二湾

2021.10

▲秋季草场上开着肋柱花和大花龙胆


在这片流域,高海拔草甸、灌木和杉树林中,栖息着一种极其需要被保护的野生动物——马麝。


由于其本身自带的分泌物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且到目前为止考证马麝不同于林麝,无法被人工圈养,野生马麝的麝香一价千金。


因其生性胆小,活动的家域范围固定,战斗力也颇弱,猎捕成为其数量骤降的主要原因。


(在这里我们不便透露我们的寻麝之路具体在哪个区域防止被不法分子盯上。)



开始“寻麝之路”的自然观察徒步之前,我们先来补充一些基础知识。


马麝是食草动物,主要以灌木、草本植物、叶子、苔藓、地衣、嫩枝、草和小枝为食 。

马麝主要的天敌包括黄喉貂、狐狸、金雕、狼和猞猁。它通常独居,清晨和傍晚出来觅食。

马麝是有家域性的动物,平时很安静,如果受到惊吓会发出响亮的双嘶声。

▲发现了疑似粪便

▲劳作的当地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带队老师根据以往野生动物调查数据,终于到黄昏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小生灵出没!


▲400的长焦已经不能拉的更近了



大阿尼玛卿的范围

阿尼玛卿走进大众视野还要感谢那个一百多年前第一个深入黄河腹地的西方探险家,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


在他给《美国国家地理》系列稿中,曾用一整篇来描述他在“神秘之山”的奇遇。并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


一百年前的拉加寺,对比如今,规模果真大了不少。洛克镜头中水边“印”佛像的僧人以及当年的黄河峡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拉加寺


阿尼玛卿的冰川数量占黄河源总量的80%

是黄河上游主要的水源补给之一

其中小型冰川占到很大的比例

近年来持续的全球变暖

小型冰川成为首批殉难者


消失的冰川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高海拔地区,以阿尼玛卿为例,拥有多年的冻土层和冰川发育。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冻土层消失,最初可能只是地质灾害增加,类似滑坡、雪崩、冰崩等。


当地的牧民发现,草场上灌木越来越多,牛羊爱吃的草变少了,草场逐步退化。再接下来高速路下陷,我们可能都遇到过高原上波浪式的颠簸路面,再后面会影响湖泊湿地,地下水的水位上涨,湖泊湿地会被排干,土壤更易受到侵蚀。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


黄河之源的冰川消融对黄河之尾生活的我们有什么影响?


常见的暴雨暴雪,西南地区春旱之外,可怕的是那些原本在冰川层永久封印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古老的细菌都会重新排入水源流到下游。


巴黎协定的目标希望本世纪2050-2070减排为零,中国碳中和目标2030年,碳中和的控温目标在1.5度。


我们如何才能减缓这些的发生呢?这是我们此行旅行中一直在思考的。



幸运的是在黄河源头

还有这样一批优秀的NGO志愿者们

他们监测冰川和栖息在这里的雪豹

清理水源地垃圾和保护家乡的马麝


▲阿旺老师正在分享阿尼玛卿冰川概况


他们既是三江源的守护者

也是拥有虔诚信仰的藏民

煨桑是他们对神山的敬仰

志愿者工作是他们的践行


▲前往阿尼玛卿的路

▲敬畏神山


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了解这里发生的故事

也希望这些志愿者的工作被更多传播与分享

惠及到更多热爱自然愿意身体力行的环保实践者


感谢所有为此次活动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

和在三江源这片热土上保护的科学家和志愿者们

向你们致敬



合作鸣谢: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区

原上草自然保护中心

图片鸣谢:BM黄河源小分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般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