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误解的孔子(上)

无外山人 凝听 2020-10-11



导读

孔子说的很清楚,只要引导君主注重用礼、用义、用信,四方百姓就会携家带口的来投奔。哪还需要用学种地?“焉用稼”三个字非常传神的体现了孔子的意思。所以说和鄙视劳动人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只是这段话被人蓄意曲解了。






👆点击上方收听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辟者和践行者,其思想几千年来备受国人推崇,被尊为万世师表,儒家思想造就了无数的圣贤先哲,并且对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历史走到现代,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孔子及儒家思想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


其中有孔子的几大罪状,比如鄙视劳动人民,比如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服务鱼肉人民,取小义舍大义等等,以致孔子的形象被彻底颠覆,甚至连巴金也奋笔疾书写下一篇名为《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的讨伐檄文。那么掸去封尘,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儒家思想又是为谁来服务的呢?我们来看《论语•子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什么意思呢?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学种庄稼呢?“就是这句:“小人哉,樊须也!”成为了孔子鄙视农民的罪状。


事实上孔子是非常佩服那些不愿做官,安贫乐道认真研究学问的人,比如他就不止一次地夸赞不愿做官的颜回,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认为颜回很有贤德。


所以这种对孔子的批判就是断章取义,我们来了解几个问题,孔子倾其一生来传播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所以他的弟子绝大多数都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我们也能看到孔子有无数的弟子在诸侯国中做官。那么作为弟子的樊迟,不向孔子请教怎样涵养心性,怎样辅助君王治理国家,而是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就好像你和军人讨论如何绣花一样。这叫不务正业,作为老师一定是会生气的。那么有人会说即便如此,也大可不必用小人这种恶毒的称呼来说樊迟啊。这就牵扯到了更深一层的意思,那就是樊迟为什么偏偏要请教如何种田。我们知道在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工商业相对不是特别发达。绝大多数民众是以种田为生。也就是说国家里绝大多数百姓都是农民。而樊迟是要辅佐君主管理这些务农的百姓。从他请教种田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他是想通过学习种田,和农民建立共同语言。我们再往深入剖析。其实请教如何种田本身,并不是令孔子厌恶樊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在于樊迟请教种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樊迟想投其所好,来方便自己对民众的管理。实际上,我们的樊迟同学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治理国家,治理农民就要像农民一样,懂得种田,否则的话似乎就没有什么威信,不方便于自己管理。可是这种投其所好的心理。对于孔子来说,是非常厌恶的,他这一生都是教人如何做正人君子,正人君子的言行一定要是光明磊落。而投其所好恰恰是小人之举。


君主不是圣人,需要百官为他提出建议甚至是意见,如果官员对君主都是投其所好,只说他爱听的话,只按他的喜好治理国家,那样的话既对不起国君的信任,又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所以楚灵王喜欢腰细的男子,文武百官就投其所好,勒紧腰带,每天吃一顿饭,上朝时饿得扶墙走,就是因为百官的投其所好,真正敢于进谏的大臣太少,以至于楚灵王越来越昏聩,最终落个众叛亲离、自缢而亡的下场。因为孔子看到了樊迟求教的根本问题,才气愤的骂他是小人,这体现了孔子对于学生表现的痛心,和多年来自己的理想没有得到学生们的贯彻的伤心。所以回到原文,孔子说的很清楚,只要引导君主注重用礼、用义、用信、四方百姓就会携家带口的来投奔。哪还需要用学种地?“焉用稼”三个字非常传神的体现了孔子的意思。所以说和鄙视劳动人民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只是这段话被人蓄意的曲解了。


那么又有什么样言论导致后人认为孔子取小义舍大义、甚至是说为腐朽的统治阶级服务呢?咱们下回再接着唠。




【相关内容】

吴光丨孔子是什么人(上)


吴光丨孔子是什么人(下)


点击图片长按扫码听全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