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不读古书,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VL 凝听 2020-10-11

在我们所知甚少、满脑子偏见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难的。


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抱着“自己虽然不了解,但就是不认同你”的态度,去进行反驳很容易,可这样做对我们自身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在驳斥中时时显示出自身的浅薄。







👆点击上方收听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毛泽东的教导,使它成为名言中的名言。

 

于是到了今天,在面对那些经过了千年百载雨洗风磨的传统经典时,很多人一来就堂而皇之的抱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话似乎没错,可你现在有这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吗?

 

我有三个问题想问问抱着这种态度的人:


第一,何为精华,何为糟粕?判断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第二,由谁来区别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谁有能力充当审判经典的法官?谁有资格对孔夫子、孟夫子指指点点?是你,是我,还是哪位牛人?

 

第三,如果一些庸人,无知无畏,依仗手中掌握的话语资源,冒充圣贤,胡乱评判,因为某些目的把精华当糟粕,给丢掉了;把糟粕当精华,给供奉起来了,岂不是厚诬古人,惑误来者?

 

要对传统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必须先要有一个高于它的评判标准;只有确定了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价值尺度,才可以用来评判传统,但这个尺度是什么呢?是某个人的几句话吗?

 

如果是的话,那我想所谓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概就是,喜欢的、接受的、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精华;不喜欢的、难接受的、损害了自己的利益的,便称之为糟粕。符合自己想法的就是精华,不符合的就是糟粕吧!

 

当今的许多人连中国古代的经典都没有读过,没有认真研究过,凭中小学时代教科书中的那些所谓的“教诲”,就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了,动不动就居高临下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千万不要认为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就可以判定某个事物的全部,即便论断的片段有时会很惊艳,但整体一定是四处颠簸。

 

在我们所知甚少、满脑子偏见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很难的。不在峰顶,如何指点江山?不在高楼,如何穷极其目?抱着“自己虽然不了解,但就是不认同你”的态度,去进行反驳很容易,可这样做对我们自身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在驳斥中时时显示出自身的浅薄。

 

真正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们,请不要轻易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先做小学生,学习、弄懂、诚敬、体认、修身,才有资格去讨论。当我们谦卑受教、了悟法义有了一个高度以后,再读别的普通的书,就可以去评判它了,也可以去怀疑它。但这个怀疑不是为了怀疑而去怀疑,而是警惕里面有可能对自己产生误导的东西,吸收里面对你有启发、有好处的东西,才不会迷失在貌似精进的欲望当中。

 

一个人,只有当你认真地沉下心去读些经典,做些什么的时候,才会分清真实的自己和欲望的区别。真能分得清自己和欲望的人,一定善于把看似无价值的事做得有声有色,哪怕是在玻璃鱼缸里游泳,也有着乘风破浪的气魄。




【相关内容】

点击图片长按扫码听全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