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艺录 | 教育是“引导”与“⾃由”的协调和辩证

青之杨 知艺文化
2024-09-02

知艺文化策划发起的 “教育者沙龙”,意在探讨与“艺术教育”相关的理念、价值观和方法论,每月邀请在艺术教育领域有创见的行动者交流分享。根据每位讲座嘉宾的发言主要内容和核心主旨,持续在“知艺录”栏目中整理发布。


世界上不同的教育体系都提出过“引导”与“自由”的主张,但如何将二者协调平衡,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则需要一定的智慧。本期嘉宾冯颖的教育实践,是以自由为核心的即兴美学教育和以引导为主的社会体验式学习。她通过自己在广州道禾三代塾的教学经历和“城市游学”项目案例,与我们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分享了即兴美育教育在人、目的和环境三个不同层面的体现,并传递了她强调“引导”与“自由”的教育观。


以下为冯颖演讲内容实录。


沙龙现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教育的本质


“传统是已经完成的东⻄。从本质上说我对改变有⼀种狂热,我只想躲开原则,躲开真理,躲开所有形⽽上的概念。”当代艺术之⽗杜尚的精神内核,在⼀定程度上与脱离传统模式的“另类教育”有异曲同⼯之妙。另类教育如即兴教学或社会体验式学习,崇尚⾃由,颠覆传统,敢于尝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常问,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每个⼈⼼中可能都有不同的教育观,它们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我认为⼈类发展中真正的教育本质,不是看当今社会中⼈应具备哪些知识能⼒,⽽是应该问⼈的内在潜能是什么,希望发展的⽅向是什么?如此我们才能使成⻓中的⼀代持续为社会注⼊新的动能,也只有这样社会才是⼀个由⼤家共同创造的社会。


教育包含了“引导”和“⾃由”。⽣命因为有不确定性⽽需要引导,⼜因为有⾃我完成性⽽需要⾃由。教育若只有百分百的引导,那就变成压迫与宰制,因为它没有尊重⼈的⾃我完成性。反之,若只有百分之百的⾃由,那就变成放任,因为它没有顾及⽣命的不确定性。


因此,真正的教育必须是“引导”与“⾃由”两者的协调与辩证。在具体情境中,恰到好处的施⾏引导与维护⾃由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种敏捷与正确的睿智,需要教育者拥有⾃由的⼤爱。我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教育者,来更好的教育下⼀代?




我的即兴美学教育观


我的教育探索和实践发⽣在⼴州道⽲三代塾。道⽲是从台湾引⼊的⼀套体系,它根植于华⼈⽂化,同时拥有⾯向国际的多元视⻆。三代塾是融合教育、⽂化、⼯艺、⽣活、美学于⼀体,可供三代⼈共⽣、共学、共享美好⽣命印记的精神性场所。我会围绕着“⾃由”这⼀点,分享我在三代塾的即兴美学教育案例。


“即兴”⼀直贯穿于我的整个教育现场,其基础是对学⽣的了解。如果我对学⽣不认识,就没有办法实⾏即兴。只有我对这个孩⼦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他的个性和此阶段需要的⽀持是什么,然后再去即兴设置⼀些不同的内容去激发其潜能,这才是即兴。


在三代塾,我⾯向的⼈群不仅仅是⼉童,还有整个家庭。我的课程不设⽴课纲体系,不限制材料,不设学习效果标准评定,以“美学陶养,发现⾃⼰”为核⼼,以即兴教育的独特⽅式,尊重个体个性发展。


尊重个体发展不能够只是学术性的,还需要以⼀种好玩的⽅式进⾏。我们研发和开展了⾯向⼉童与成⼈的染织、陶⼟、造纸、装帧、⽊⼯、书画等课程,这些课程通过“即兴”打破专业限制,形成统整通识的跨界体验,也作为即兴教育实验的依据和创造性课程的打磨基⽯。


从⼈、⽬的到环境,即兴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度。对⼈的即兴可以是对⽼师的即兴,这个⽬的是为了让⽼师⾃⼰开⼼,陶醉于⼯作,与学⽣共同学习共同成⻓。对学⽣的即兴是怎样去引发学⽣的兴趣,让学⽣有动⼒去学习。有⽬的的即兴锁定教学⽬的⽅向,不限制过程的可能性。⽆⽬的的即兴则不设定教学⽬标,把主导权交给学⽣。


即兴的环境可以被分为三部分。第⼀种是在原本的环境中,⽤新⻆度去看待和使⽤原本环境,激发感官新知。第⼆种,创设性的环境即兴是预先设定好⼀个⾃由灵活的空间,提供可刺激创造⼒的发展材料,让学⽣去⾃⼰发声。最后⼀种是社群的即兴,是连接⼈与⼈、社群与社群之间的关系。


即兴的三个角度



即兴的三个角度:人、目的、环境


人与即兴


进行教育活动的必要因素是喜悦,在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前,首先要引发自己的兴趣。自2020年从大理回来后,我便入了手冲咖啡的坑,热衷于买不同的豆子自学和练习手冲,邀请别人试喝并做好每一次的记录。有一次我在工作场所研究咖啡,被一群来上课的小学生看见,他们听见了磨豆的声音,闻到了咖啡的香味,对我做的事产生了好奇。


有好奇心是最好的,这个节点非常重要。所以我抓住这个时机,没有让围观的小学生们赶紧回去上课,而是让他们品尝咖啡,并教他们如何打开五感。在我们过去的教育理念里,打开视听嗅味触的五感很重要——我们通过感官来感受生活。


教孩子们手冲咖啡的知识


冲咖啡由此变成我的即兴教学现场。计算咖啡豆、水的比例可以让孩子们接触数学知识;喝剩的咖啡粉是很好的颜料,我给学生科普完咖啡树的知识后,学生用咖啡残渣画了一副散发着咖啡香气的咖啡树。在三代塾的染坊中,还可以用咖啡残渣染布,这种对天然材料的使用也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


有教无类,为什么只有孩子才能是我的学生呢?疫情期间道禾学校停课,而三代塾作为公司继续开门营业。由于没有学生,大家都十分无聊,我即兴为同事上了一堂美学陶养课。


我拿出一套茶具摆在公司二楼平台,教厨工大叔们如何泡茶品茶。平时拿猪肉刀在厨房里忙碌的厨工们拿到精巧的茶具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所有人都很开心。教育现场不应被限制在规定的45分钟,或几点到几点的时间段内。这些让自己开心的工作,也是一种即兴。


疫情下给厨师们的即兴茶道陶养


我对学生的即兴是唤醒他们的创造力、探索与自由,从“即兴”到“玩兴”再到高兴到极致的“极兴”。每⼀个孩⼦身上都有⼀股巨⼤的诗意力量,当他带着这股⼒量去探索世界,并找到语⾔为他⾃⼰的经验命名时,诗就发⽣了。


在教育市场里,PBL探究式项⽬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是十分流行的教学方式。然而我重新定义了PBL,将它理解成People based learning,即因人而异的教学法。它建⽴在对个体的观察与了解的基础上,按个体性格、状态施⾏即兴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目的与即兴


即兴可以无目的也可以有目的。在无目的的即兴中,老师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担任观察者的角色,观察孩子这个阶段会怎样,个体跟个体之间有什么不同。不⼲涉学生行动,从旁思考与发掘学⽣的个性潜能。也不设定教学目标,把游戏和学习的主导权交给学⽣。


有目的的即兴虽锁定了教学方向,但不限制过程的可能性。老师设定好学⽣获取知识的⽬的,不直接灌输,通过预先预备的场景和材料给予学⽣⾃由体验的条件,从而通过自我探索体验而获得知识。


环境与即兴


环境的即兴是用新角度去看待和使用原本环境,从而激发感官新知。从即兴创作中产⽣的思考能引发我们从新的⻆度去看待熟知的⼈和空间,不⼀样的⻆度会给我们带来崭新的发现,让人跳出现有框架,打破固化的思维和审美。在一个场所呆的太久以后,我们的感官会逐渐退化,忽略原先被公认的“美”,此时便需要一场原本环境的即兴。


一次发⽣在幼⼉园的即兴影像创作,让我重新找到了被无视的空间的新鲜感和美感。因为教育论坛在道⽲空间的开展,我们搬来了数⼗张板凳到三代塾茶书院里供展示及来宾使⽤。看到被有序排列在茶书院空间中的板凳,我想躺上去感受⼀下,当时坐在⻆落的燕妮⽼师随⼿⽤⼿机抓拍了这⼀情景。


我带着不修图不安⼼的臭美⼼态使⽤⼿机软件进⾏美颜,⽽美颜的功能只能对正向正脸的⼈像进⾏编辑,于是我把躺卧的照⽚作了90度旋转。照⽚在旋转之后给我带来了⼀种⼈漂浮在空间之中的即视感,这个熟悉的空间因⻆度的变更给我带来了新鲜的视觉感官冲击。


因此燕妮⽼师与我以全新的视觉⻆度在道⽲1-4层的空间中进⾏⼀边探索⼀边创作的游戏,由此⽣成了「浮」的创意影像。反地⼼引⼒、颠倒、似是⽽⾮、浮浮沉沉……⼈以⼀种⽭盾与不合逻辑的状态安静地存在于空间之中。


 发⽣在幼⼉园的即兴影像创作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本来就在这⾥⽣活⼯作的⼈,第⼀眼会认得影像中的空间,但⼜有说不出的带着陌⽣感的错觉产⽣。⽬光停留在影像照⽚上⼏秒,不由⾃主旋转⼿机来看这⾥的乾坤。这种对照⽚审视的时间停留,让观看者带着重新发现的意图再次感受道⽲空间环境的美。


这⼀系列影像创作是⼀场即兴的呈现。在没有任何预设⽬的的状态下,在熟知的空间⾥,⼈与即时情景按照颠倒的⾮正常的⻆度重新融合。带着⾃由游戏的⼼态进⾏摆拍创作,两个⼈、⼀台⼿机,便能如此简单即兴地让创意影像作品诞⽣。


“无为”的安吉游戏


在环境创设即兴中,安吉游戏是个十分成功的案例。它是建⽴在⾃由基础上的教育,既提供了⼉童满⾜⾃我教育所需要的活动和⾃由空间,也有可刺激创造力的发展材料,同时有尊重儿童⾃动操作活动的专注性。


安吉不是⼀个游戏名称,也不是⼀个外语的中⽂译⾳,⽽是中国浙江省的⼀个地⽅名,“⾦⼭银⼭不如绿⽔⻘⼭”的出处 —— 安吉县。安吉游戏尊重⼉童的天性,把游戏的主导权归还给⼉童。教师在游戏中的⻆⾊就是从旁观察,课程没有集中统⼀的⽬标和教材,⽽是提供⼀个可进⾏游戏的场所任由⼉童发挥。


安吉游戏宣传片


在安吉游戏里,供给孩⼦们游戏的材料都不是可以买到的⼉童玩具。孩⼦们进⾏游戏玩的是泥坑、形状不⼀的⼤⽊块、梯⼦、⻋轮、箱⼦等等。这些器具物件本来就不被赋予“游戏性”,它们没有像乐⾼积⽊⼀样的游戏说明书,但在⼉童⼿中可以变出极⼤的趣味性来。


孩⼦们⾃主搬动这些物品,⾃主搭建,从有了“玩”的想法到尝试把想法实现都是⾃发在探索。例如有⼈尝试⽤两张⽊凳和⼀条⽊板搭建⼀条空中通道,过程中遇到⽊凳之间的距离⼤于⽊板的⻓度导致搭建不了。⽼师会在旁边把过程记录下来给孩⼦看,让孩⼦⾃⼰思考问题出在哪⾥。孩⼦随即重新调整两张⽊凳之间距离,成功把⽊板架建上去,⼜尝试调整⽊板的⻆度,搭建了另外⼀条可以滑得很快的滑梯。当孩⼦在⾃⼰搭建的“玩具”上进⾏游戏时,教育已经在有效的发⽣了。


安吉游戏现场,图片来自官网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童⾃身需求的游戏是他们主动创造出来的,符合他们天⽣的好奇和探索欲,这种游戏把主导权归还给⼉童。因此,在安吉游戏中,教师只需要做到⼀点,就是“⽆为”。⽽“⽆为”是很挑战教师的,如果⼀个教学团队没有这样⼀致的理念则很难执⾏。因为大家很容易将“无为”和“袖⼿旁观”画上等号,会被看作不负责任、不专业、没爱⼼的⾏为。


联想到⾃⼰过往的教学现场,虽然我也会给孩⼦们营造相对开放的氛围,但无法做到完全放手。我的初⼼是做尊重个体的开放式课堂,但没有可以说服⾃⼰的理论去⽀撑,总觉得“⽆为”可能被看成⼀种忽悠。现在了解到安吉游戏的本质以及其价值,在教学现场我可以更笃定地回应⼉童的真实发展需求,把教师的职业身份隐去,充当⼀个称职的⼉童观察员和教育思考者。


儿童人事务所


社区营造是最近很火的话题,连接人与人,社群与社群的即兴也可以在这里发生,其关键词就是“玩”。玩,是成⼈对孩⼦⾏为的⼀种判断,孩⼦并不认为他们在玩,孩⼦在玩的过程中是⾮常严肃认真的,不亚于成⼈世界中拼搏奋⽃。对成人来说,外界的压力使他们退化了“玩”的心态,忘记了自己内在的小孩。我们能否重拾这种童真?


我开发了一个新的项目叫儿童人事务所,也是一种即兴。我为有不同需求的人设计海报:有的人家里生了许多小猫需要送养,有的人无聊希望找人陪聊,有的人希望为班级里的孩子过一个有趣又不铺张浪费的生日……我将这些人的需求和联系方式放在海报里,以贴“牛皮藓”的方式公布在学校的公共空间内,社区内有需要或能帮忙的人直接扫码联系需求发布人即可。


⼉童⼈事务所作为满载童⼼的创意中转站,覆盖了⼩型社区社群。这个项目引发了社群⽣活娱乐⽂化范畴的供需连结,助⼒社群关系融洽互助。在这里“⽆聊”变成“有聊”,“⽆助”变成“有助”,“⽆伴”变成“有伴”,“⽆⽤”变成“有⽤”。我希望我所处的学校,加上三代塾这个群体,在社区里都能抛开老师、学生、家长的身份,去参与其中的互动。


儿童人事务所海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流动的学校:社会体验式学习


在探索开放性即兴课堂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教育的发生地是否只能在学校的课室⾥?在教育改⾰的⼤潮下我们需以更开阔的思维格局去迎接未知的变化,因此教育之内、学校之外的“社会体验式学习”是一个有探索价值的课题。


教育工作者顾原老师曾提出“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的理念,正是我所思考的开放性集训课堂。教育不一定要有场域的限定,它可以跳出围墙之外,从学校拉到整个城市和社会中。城市里的任何现场都可以是教育发生地,我们通过与城市建立链接,继而去接轨世界。


我与有共同理念的伙伴在过去⼀年中发起了⾯向⼩学⽣的体验式学习项⽬“城市游学”,将“把⼀座城市变成⼀所学校”的理念实施,希望通过在城市中游学让孩子们踏实感受和了解所处城市的⽅⽅⾯⾯,深⼊⼴州的各行各业。


我们接触了艺术、医疗服务、餐饮、农业、媒体、城市规划、设计、教育、汽⻋销售、创意园等不同主体,让孩子们在与不同行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身优势和兴趣,找到学习⽬标与动⼒。


我们去过牙医诊所、咖啡厅、国外艺术家工作室、服装公司、广州日报大洋网……为了更好的了解广州,我们还来到城市规划中心,邀请规划中心的主创团队设计师为大家讲述他们如何设计城市中心。


“城市游学”项目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照片


知艺文化也是城市游学项目的合作伙伴。有一期活动我们带领孩子们来到知艺工作室,了解策展人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学习了艺术观察四步法,并由知艺创始人杨青和知艺教育总监李姗姗带领我们行走在充满艺术气息的新河浦。(活动回顾请戳👉:

知艺学院×城市游学 | 艺术观察四步法,带领孩子们一路通关

 

在设计每期城市游学路线时,我们需要做大量的设计和思考工作,把一些有趣且有料的课程内容和学习场景先预设出来。为了保证多元的国际视角,在内部设计的同时我们也会连线到国外教育界人士,与他们共同探讨这些项目。


在课后,老师需要做大量的复盘工作。为了对每一个孩子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老师还会把每一个孩子当天的观察报告写出来,从多维度发现每个孩子的潜力。看见孩子,看见真实,看见生活,这便是我希望通过“城市游学”可以做到的事。





我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朋友,互相促进、结伴同行的伙伴,是热衷于探求新事物的冒险家。我们通过探索实践项⽬,打开了对教育的多维度认知。教育的美,就是师⽣共同学习、共同演化、共同投⼊,参与彼此⽣命⾥的成长与创化。




分享嘉宾



冯颖


教育者、设计师


冯颖,曾任广州道禾三代塾工坊主事人。2019年创办“二马工研社”,2020年与伙伴共同创办“另一所学习社”,铭初新教育联合创始人。

 

2019年冯颖创办了以“美学陶养”为核心的“二马工研社”,以即兴教育的独特方式,尊重个体个性发展。研发及开展面向儿童与成人的染织、陶土、造纸、装帧、木工、书画等课程,并开设以文化美学为主线的统整通识营队“2019文化母语营”、“2020孩子们的夏日工坊营”、“2021好奇爆米花生活百科营”。2020年与伙伴共同创办“另一所学习社”,发起面向小学生群体的体验式学习项目“城市游学”,将“把一座城市变成一所学校”的体验式学习理念作实验性实施,旨在通过在城市中游学扩展学生视野、提升格局、了解自身所处城市的方方面面。




知艺录以一系列专题文章的书写,关注艺术与城市、生活和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透过不同角度切入的视野和领域,观察艺术如何为世界带来改变,探索艺术与我们链接的每一种可能。



下划粗线标题


编辑撰文 | 王羽弦

编辑审校 | 青洛

排版设计 |王羽弦


往期回顾






寻找儿童艺术教育同行者






知艺录 | 乡村美育课本,生命策展进行时






知艺录 | 自然艺术作为工作方法


将知艺设为“星标” 或 经常为文章点“在看”

让知艺陪你艺起成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艺文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