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的“重启”之路——医疗、人口、经济的系统梳理(海通宏观团队)

海通宏观梁中华等 梁中华宏观研究 2023-01-30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概 要 · 

我们通过研究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新加坡的经验,来分析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前后的医疗冲击、人口流动、消费、生产、通胀等各方面的走势。

医疗资源:需求有多大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疫情的严峻程度取决于各个经济体的疫苗接种情况、重点人群占比、医疗资源差异等。疫情形势越严峻、疫情峰值越高,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也就越多,容易发生医疗紧张。根据各个经济体的经验,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例如中国香港,危重症患者面临ICU、住院病床的短缺;对于非重症人群,疫情集中爆发前期药品需求或短期高增。

人口流动:正常化需要多久?去年以来,海外部分经济体对疫情政策进行了明显调整。尤其是今年以来,人口出行方面的限制大幅减少。海外经济体在疫情政策大幅调整后,疫情的爆发也会对人口出行、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综合来看,大多数海外经济体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往往会出现人口流动的下滑,在疫情峰值过去后,人口流动又会出现恢复,前后影响时间大概为3-4个月。

消费恢复了多少?对比不同国家和经济体,疫情集中爆发阶段会给整体消费造成短期冲击,一般在3-4个月左右,之后均进入修复通道,但消费总量没有回升至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对比不同的消费品类和业态,从修复速度来看,食品饮料、超市消费等必需消费恢复最快,甚至在冲击期逆势增长;从修复高度来看,耐用品消费修复高度都偏低,线下服务消费恢复水平较高。

供应链影响整体不大从工业生产角度来看,今年以来,日韩的生产受疫情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全球外需变动的影响相对更大;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生产则与疫情或疫情政策关联度较高。

通胀:服务业压力较大。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主要经济体随即迎来核心CPI同比的加速上行,其中服务业CPI的上行是重要推动力。从结构来看,越南、韩国、新加坡的教育、文化娱乐、家用设备和服务的CPI同比都已超过2019年;在外出需求的拉动下,服装鞋类价格较快上涨也是普遍现象。我们认为,再通胀的背后,除了人口流动和消费需求的复苏,还有疫情期间服务业供给端的增速回落,甚至出现收缩的影响。因此我国的人口流动如果“正常化”,服务业或也将启动“再通胀”。



1

医疗资源:需求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确定各经济体第一波较大规模冲击的Omicron疫情时间。大部分经济体第一轮Omicron疫情都开始于今年年初, 峰值出现在3-4月,到5月左右基本结束,而中国台湾的第一轮Omicron疫情开始于今年4月底,峰值出现在6月,并持续至8月中旬。
各个经济体第一轮Omicron疫情的严峻程度不同,带来的医疗影响也存在差异。在我们观察的经济体中,从每百万人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来看,日本的疫情峰值明显较低,中国香港的疫情峰值则明显较高;韩国虽然确诊峰值较高,但死亡峰值较低;中国台湾、越南、新加坡的确诊峰值接近,相对较低,但死亡峰值存在差异,中国台湾相对较高,而新加坡相对较低。
疫情的严峻程度则取决于各个经济体的疫苗接种情况、重点人群占比、医疗资源差异等。
首先我们分析疫苗接种情况。全人口的完全疫苗接种率高,疫情相对缓和。我们主要观察了各经济体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初期的完全接种率,可以看出,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完全接种率较高,越南、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在关键节点的完全接种率相对偏低,这部分解释了疫情严峻程度的差异。
老年人接种率则反映了重点人群的受保护情况。我们对比日本和中国香港发现,中国香港老年人口的接种率明显偏较低,尤其是80岁以上人口的接种率仅为27.8%,而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接种率超过90%。由于死亡病例中大部分为老年人口,所以当老年人口的接种率越低,死亡病例也就越多,这解释了日本和中国香港在死亡峰值上的差异。
其次我们分析重点人群占比。老年人口是最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老年人口占比越高,疫情的冲击也就相对更大,在我们观察的经济体中,日本老龄化程度最高,而越南老龄化率较低,其他国家的老龄化率比较接近。整体人群较年轻,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相对来说疫苗接种率较低的越南,疫情形势并不是最严重的。除了老年人口外,其他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包括基础病患者,我们发现综合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糖尿病患病率这两个重点人群指标来看,我们观察的经济体间并没有明显差异。
最后,我们分析医疗资源禀赋差异。医疗资源越缺乏,造成疫情形势更加严峻。从病床密度看,日本和韩国明显高于其他经济体,越南和新加坡的病床比较紧缺;而从医生密度来看,除了越南相对偏低外,其他经济体比较接近;从针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来看,越南和中国台湾明显偏低。综合来看,医疗资源相对紧缺的越南、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其疫情峰值明显偏高。
那么,疫情峰值期间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有多少?
首先,我们分析疫情需要哪些医疗资源。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美国FDA治疗方案等资料,我们总结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医疗资源需求。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主要需要ICU床位、医务人员、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医疗器械。对于普通型和轻症患者,新冠口服药,如利托那韦片(Paxlovid),发烧感冒常用药,如布洛芬,有效氧疗医疗器械。而对于尚未感染者,往往会储备药品,如中成药“三药三方”等。
在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危重症患者可能面临ICU、住院病床的短缺。日本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的疫情高峰期(2月23日左右),ICU病人数和住院病人数分别为2140例和29233 例(17.2例/每百万人和235.8/每百万人),当时日本全国专用于新冠疫情ICU和住院病床的使用率分别为36%和55%,不过在大阪等医疗资源相对紧张的地区,新冠住院病床使用率超过80%。
韩国在疫情高峰期(3月31日左右)ICU病人数共1315人(约25.1例/每百万人),而韩国在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拥有ICU床位8344张,占用率是72.9%,也就是说可用的ICU床位数约2261张,基本能覆盖高峰期的需求。
中国香港在疫情高峰期(3月22日左右)住院和ICU病人数分别为1574.9例/每百万人和16.1例/每百万人,当地的医疗资源数据显示,每百万人口约有5400张普通病床和71张ICU病床,假设无疫情时的使用率为75%,那么可用的病床数分别为1350和18张,医疗资源相对紧张。所以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中国香港医院病床占用率一度超过100%,产生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
对于非重症人群,疫情集中爆发阶段或带来药品需求短期高增。从日韩的经验来看,新冠口服药的需求一般不会短缺,根据智通财经的报道,截至3月底,辉瑞已向日本政府交付了近一万个Paxlovid疗程,但仅开出了2900个疗程的用量;截至4月17日,韩国已经接收了足够62.4万人使用的Paxlovid,但仅使用了库存的约三分之一。
而参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经验,初期会出现对普通药品的大量需求,我们观察到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政策调整的初期,医药相关零售额同比增速均超过20%。

2

人口流动:正常化需要多久?

中国香港地区的人口流动“正常化”大约用了4个月。在2月份疫情爆发后,香港交通客流量出现大幅下降,3月继续下滑,4月份开始逐渐恢复,到5-6月份才恢复到正常水平。当然这里说的“正常”,只是相比本轮疫情爆发之前的水平(即1月份),并非是和疫情之前的2019年相对比。值得一提的是,尽管6月份之后,我国香港地区疫情也有回升,但对交通数据的影响已经不大。从人口流动趋势看,到零售娱乐场所、交通站点等地方的流动趋势也逐步趋于平稳。
我国台湾地区的人口流动恢复,大概也用了4个月。在4月份我国台湾地区疫情爆发后,该地区汽车、铁路客运量明显回落,但到了今年8月基本回到了这一波冲击之前的水平,所以人口流动的恢复大概用了4个月的时间。
日本人口流动的恢复也接近4个月。在年初日本疫情有一波集中爆发,铁路客运量有明显下滑,4月份回到相对正常的水平,前后用了3-4个月的时间。在7月份以后,日本再度出现疫情反弹,人口流动虽然也有回落,但回落幅度相对较小。
韩国的人口流动恢复大概也是4-5个月时间。韩国的疫情大幅攀升于今年1月下旬,3月中旬达到高点,5月份回到相对低位。从人口流动先下降再回升看,总共也是持续了4-5个月的时间。7月份以来,疫情虽然有所反弹,但韩国人口流动下滑幅度相对有限。
越南是比较特殊的。今年2月初以来,确诊病例数大幅攀升,一直到5月初才回落至低位,差不多中间也经历了接近3个月时间。但越南整体交通客运量是在恢复的,这主要是因为在去年10月份之前,越南的疫情政策以严格防控为主,人口流动下降到了非常低的位置。而从去年10月就开始大幅调整疫情政策,今年3月宣布全面开放国际旅游,交通客运量反而提前快速回升,到今年4月回到相对正常的水平。

新加坡的模式也比较特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算,新加坡已经连续经历了4波新冠疫情的冲击,基本上每一波3-4个月,最大的一波是在今年的一季度。不过由于从去年以来,新加坡就在分步骤的优化疫情方面的管控,同时也做好疫苗接种、特效药等方面的准备,疫情政策的调整步伐也是逐步的,所以从去年以来,新加坡的人口流动始终处于修复的通道。在今年一季度的那波疫情对人口流动虽然有扰动,但影响并不太大。

综合来看,大多数海外经济体在疫情集中爆发的阶段,往往会出现人口流动的下滑,在疫情峰值过去后,人口流动又会出现恢复,前后影响时间大概为3-4个月。


3

消费:恢复了多少?

消费的表现其实和人口流动比较相关,所以消费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和之后的表现也和人口流动的表现比较一致。

疫情集中爆发阶段会给整体消费造成短期冲击,一般在3-4个月左右。从零售贸易指数来看,在1月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开始后,2-3月高峰期零售贸易指数回落,不过随着疫情缓和消费也开始修复,在6月本轮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结束之后持续修复。韩国在一季度疫情集中爆发阶段,消费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回落,但3个月左右的时间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之后开始不断修复。之后虽然有疫情的爆发,但对韩国消费的冲击已经不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和新加坡的消费均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经历了2个月左右的回落,之后又回升,消费受冲击的阶段大致也是3-4个月。

对比不同经济体,从回落幅度来看,回落的幅度受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疫情形势的影响,由于中国香港疫情形势相对严峻,可以发现,其零售销售回落的幅度最大,而中国台湾、越南和新加坡,零售回落的幅度相对有限。

从修复节奏来看,度过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消费均进入修复通道,不过由于各地疫情发展不同,会出现新一轮感染,但是从消费数据来看,不再会出现大幅度的回落,总体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从恢复高度来看,大多数经济体在经历大规模疫情爆发后,消费均有恢复,但消费总量没有回升至疫情之前的增长轨道。

我们再来看分结构的表现。首先是各类消费的修复节奏有差异。

从分品类来看,食品饮料相对于其他消费,恢复最快,甚至在冲击期逆势增长。我们分析了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分品类零售销售数据,将必需消费中最“必需”的食品相关项目和其他项目拆分,并对其他消费分项的指数取平均,对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发现,食品饮料消费,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会率先开始修复,甚至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其他消费整体回落的情况下,会出现逆势增长的相反表现。这或是因为,食品饮料消费最具刚性,而且在疫情冲击的早期,消费者会囤积一些日常的必需品,尤其是食品,所以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

类似的,从分业态来看,必需消费为主的超市修复快于可选消费为主的百货。以中国台湾为例,百货商店和以食品饮料、日用品为主的超市分化明显,在4月进入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超市、便利店和零售店贸易指数均出现提升,且到9月已经超过疫情集中爆发前水平,而百货商店则经历了2个月的回落,才开始明显修复,且低于政策调整前水平。再看新加坡也有类似的表现,在今年1月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开始时,超市零售指数一反之间回落的趋势,开始逆势回升,而作为对比,百货商店零售指数则与整体消费趋势一致,经历了短期冲击。

我们再来看修复的高度。那么如何测算修复的高度呢,由于目前距离各经济体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结束,刚过去3-6个月的时间,为了统一标准,我们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结束后三个月消费相关数据的平均水平,与集中爆发前一个月的水平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的第一个特点是,大部分经济体耐用品消费修复高度都偏低。家电、家用设备、机动车、家具等品类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在各个经济体,修复都偏低,例如韩国的电信设备、家用设备、家具,中国香港的耐用品消费,中国台湾的机动车、通信设备消费,新加坡的机动车消费,消费水平都要低于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前的水平,而且与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前的差异相对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耐用品消费对于疫情相对不敏感,更多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和财富,所以表现相对疲弱。

第二个特点是,线下服务消费在本轮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恢复水平较高。从中国台湾和越南这两个有服务消费分项的经济体来看,在疫情集中爆发前期水平较低、弹性较大的线下服务消费,在度过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恢复高度相对偏高。例如在越南,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三个月,商品消费的平均水平只比疫情集中爆发前高了0.2%左右,但餐饮住宿消费却高了25.5%,而对疫情最为敏感的旅游消费,更是比之前增长2倍以上。而在中国台湾,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三个月餐饮服务较之前增长7.4%,要高于大部分消费类型。


4

供应链:影响整体不大

从工业生产角度来看,今年以来,日韩的生产受疫情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全球外需变动的影响相对更大;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生产则与疫情或疫情政策关联度较高。
日本生产并未受新一轮疫情影响。日本从今年开始遭受了2轮疫情影响,尤其是6月中旬到10月中旬这一轮,是新冠疫情以来,日本最明显的一次疫情反弹。不过,我们发现日本工业生产从6月开始处于不断上行的趋势,并未受到这一波疫情的干扰。进一步来看,日本工业生产走势与外需走势是较为一致。
而且,我们从不同产品的工业生产角度来看,也是如此。日本消费品、投资品和资本品生产与外需的表现均较为一致,其中,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反弹力度更强。
韩国也是如此。韩国在今年上半年遭受了新冠疫情以来最大的一波疫情,并在3月附近达到峰值,而韩国工业生产在3月之前一直处于上行趋势。分行业来看,也是如此。
3月后生产的持续下滑,或与外需降温以及本国罢工等因素有关。从历史趋势来看,韩国工业生产与韩国外需走势是较为一致的。韩国今年以来出口呈现回落趋势,而且今年以来韩国持续不断的罢工事件,尤其是港口罢工对生产也有一定影响。
进一步来看,韩国出口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尤其是半导体、石化以及合成树脂等。我们发现,韩电子元件生产指数与半导体出口的相关度相对更高。
越南的生产端和疫情的相关性也不太大。越南在2021年10月疫情政策优化后,制造业生产快速修复,大概3个月左右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即使在今年2月遭受新一轮疫情影响,越南制造业生产依然延续上行的趋势。而近期的生产有所放缓或更多与外需降温有关。


5

通胀:服务业压力较大

随着消费的修复,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核心通胀的回升,确实成为各经济体的普遍现象。

整体看CPI,截至到今年10月,有许多经济体的CPI同比已经创出了2008年以来的新高。但其中,受地缘政治、极端气候等的影响,能源和粮食这两种本身就波动比较大的类别,在今年出现了价格的大幅上涨,带动主要经济体普遍面临高通胀,尤其是那些初级产品进口依赖度比较高的地区。

而随着能源价格的回落,这些经济体的核心CPI,即剔除能源和食品的CPI“接棒”成为支撑CPI表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全面优化疫情管控后。差不多在今年二季度左右,像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等地区普遍出现了核心CPI上行的明显提速,尤其是日本和越南直接停止了下行趋势转而回升。涨幅比较领先的,比如11月越南的核心CPI同比已经上涨至4.8%,为有数据以来的新高;新加坡、韩国10月的同比也都在4%以上。相比之下,中国台湾的核心通胀上行速度偏慢,10月同比仅超过4月时0.2个百分点。

其中服务业通胀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从这类经济体表现看,在人口流动逐渐正常化后,消费、尤其是服务类消费需求端回暖,但供给端经历了几年的出清,往往都会出现服务类的通胀压力。包括中国台湾的服务CPI同比也已经上行到2.7%,成为核心通胀的主要贡献。

对于再通胀的时间,我们发现随着疫情集中爆发阶段高峰过去,核心通胀随即启动。同比数据会受到基数影响,核心CPI环比能更直观地反映当期通胀变化。对于韩国、新加坡以及越南,这三个地区同时在2、3月份到达今年的疫情高峰,也几乎都从今年的3、4月份起,核心CPI环比就出现了反季节性的上涨,而且幅度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

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通胀变化也与疫情有紧密关系。具体来看,日本更早地在今年2月时到达确诊峰值,同时,当地核心CPI环比就转正至0.4%,创出历史同期新高。

而中国台湾的“再通胀”时间相对滞后,在疫情政策优化后的5月到7月期间,由于确诊病例迅速增长、对出行和消费形成了一定冲击,当地的核心CPI环比持续低于同期均值,进入9月以后才逐步上移到同期高位附近。而且因为再通胀的滞后启动,再加上今年的第二轮疫情仍在反复,当前我国台湾的核心通胀水平虽然已经创了近20年新高(剔除春节影响),但相比其他经济体依然是偏低,10月同比仅有1.97%。

那么随着人口流动的恢复,具体哪些行业的价格弹性会比较显著?除去受全球通胀影响的食品和交通分项,从越南、新加坡、韩国看,CPI各大类的价格变化是比较类似的。

比如,近几个月,教育、文化娱乐、家用设备和服务的价格同比都已超过2021年同比,甚至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还要高。再比如,在外出需求的拉动下,服装鞋类价格较快上涨也是普遍的现象。

还有住房相关的分项CPI,其同比在几个国家都是属于涨幅靠前的类别。从细项价格看,住房CPI除了受到燃气价格上涨拉动外,也与房租价格的上涨有关,比如新加坡的住宿价格同比已经接近5%。但是韩国受到了房价的拖累,房租CPI同比今年以来是下滑的。而相比之下,分项中通讯和医疗护理CPI疫情政策优化后并没有很显著的涨价表现。

从趋势看,教育和文化娱乐两大典型的接触型行业,在“疫情集中爆发阶段”后价格就开始明显回升,确实与人口流动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韩国、新加坡、越南三地的文化娱乐CPI同比都在二季度后加速上行。而且他们的文化娱乐大类价格弹性也比较高,截至10月,新加坡和越南的文化娱乐CPI同比已分别达到5.6%和4.9%,推动核心CPI表现。

相比之下,日本和中国台湾的价格恢复高度相对偏低,部分与疫情反复有关。以日本为例,年初疫情高峰回落后,日本文娱类CPI同比在2月出现上行,但由于7、8月当地又迎来新一轮更大的疫情,价格反弹明显受阻。

对教育大类的CPI表现来说,疫情期间,其需求端也有一定的刚性,因此近期价格反弹高度比较有限。但从趋势上看,多数经济体依然是呈现回升的态势。

CPI细分类目中,还有像户外用餐、个人护理等与人口流动息息相关的行业都有比较类似的涨价趋势。个人护理属于杂项商品及服务大类,具体包括理发沙龙、美容护理等费用及所需的设备。差不多在今年二季度以来,各经济体的个护CPI同比都是趋势性的走高,其中比较典型的有韩国,当地的个人护理CPI同比飙升到了11.2%(11月)。

同样的还比如户外用餐费用,二季度以后,各地户外用餐价格的上涨速度非常快,连整体通胀幅度比较低的日本,其外食CPI同比也已经到了5%(10月)。不过由于全球性食品原材料涨价,户外用餐通胀的走高也存在一定的成本驱动的因素。

另外,疫情以后人力成本的上涨也是推动服务业通胀的重要因素。以家政服务价格为例,包括韩国、中国澳门、日本在内的经济体,其家政服务CPI同比都在今年经历了不同程度的上涨;类似的,还有各种修理服务也是涨价势头不弱。不过新加坡在政策优化以来,家政服务CPI同比反而是回落的,或与当地的价格在去年已经明显上涨有关。

从通胀原因看,我们认为,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导致许多行业市场化出清,尤其是接触性服务业的供给端增速回落,甚至出现收缩。随着人口流动恢复、需求边际回暖,供需矛盾就会在短期内加速显化,由此各经济体普遍迎来核心消费通胀的快速上行。

比如,根据韩国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韩国部分服务业企业的数量相比2020年出现收缩。比如批发零售行业企业净减少3.1万家,占到批零行业总量的2%;住宿餐饮企业数量减少近2800家,还有文化体育休闲行业仅是小幅增加300家。不过在2021年,韩国的教育企业数量依然是净增长的。

在越南,2020年疫情发生以后,服务业企业退出市场的比例显著抬升我们用累计停业和注销企业数量/新设和复工企业数量来衡量越南企业的出清情况。2019年前三季度整体服务业的退出/进入市场比例在25%,疫情三年平均达到45%;尤其是住宿餐饮行业的比例大幅上行,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在70%以上。到今年,由于疫情政策优化,情况正在好转,越南新设立企业数量明显回升,各服务行业的供给退出/进入市场比例也较去年普遍回落。

对比来看,中国台湾的服务业企业增速在2021年就已经恢复。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当地整体服务业企业净增量较2019年时几乎折半(1-10月累计),其中占比最大的批发零售业企业数量面临负增长。而到2021年,主要服务类企业的净增量已经明显恢复,甚至超过2019年同期。因此,在需求逐步恢复过程中,当地的供给端压力可能并没有那么显著,或也是近期通胀上行速度偏慢的另一个原因。

由于服务业企业出清相对较快,还有接触性行业本身的健康风险比较高,服务业的就业水平也恢复得相对较慢。以韩国为例,到今年三季度,全部行业就业总人数已经恢复并超过疫情之前2019年同期水平了,但结构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降幅还在5%水平甚至更多,意味着原先的服务业就业居民出现了向制造业、建筑业甚至农林牧渔业的转移。我国台湾整体也有类似的趋势,虽然当地服务业企业数量没有明显减少,但行业内的居民就业依然是收缩的,尤其是批发零售和教育服务业。就业“结构错配”带来的供给不足同样将提升成本、带来通胀。

此外,还有经济体,如越南、南非在2020年疫情以后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没能恢复。今年疫情政策优化以后,越南的劳动力参与率从去年底的67.7%缓慢提升至9月的68.7%,但相比疫情之前(2019年底)还有接近8个百分点的缺口。劳动力参与率恢复也需要时间,可能进一步导致服务业人力供给不足,带动价格上涨。

不过,东亚经济体,包括日韩、中国台湾的劳动力参与率普遍恢复较快,基本都已回到甚至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尤其是韩国,到今年10月已达到64%,比2019年同期还要高出0.6个百分点。

比较特殊的是我国香港,疫情政策优化后劳动参与率持续恢复,但与2019年同期依然有约2个点的缺口。

回到我国,我国服务业供给端也有收缩。过去几年,在疫情影响下,我国出行相关的需求受到影响较大,供给端出现了市场化出清,供给减少。

从受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来看,住宿业设施减少,餐饮业集中度上升。根据中国饭店协会的数据,2019年时全国住宿业设施总数为60.8万家,2020年降至44.7万家,2021年降至36.1万家,较疫情前出现明显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测算,从2012年到2019年,我国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的收入占比是逐年下降的,这意味着中小餐饮经营者在提升“蛋糕”份额。但2020年以来,这一下降趋势逆转,开始上升,说明行业内部的整合也在加剧,行业集中度在提高。

拓展到更多零售服务业,我们分析了2022年四季度各分行业在营门店数量,较疫情之前(2019年前三季度平均数)的变化。大部分行业的在营门店数都大幅减少,其中,家居家装、购物、亲子行业的在营门店数减少最多,均在40%以上。

而对于这些供给明显收缩的行业来说,随着需求的边际恢复,价格弹性可能相对更大。进一步来看,宴会场地、医疗美容、服饰鞋包、玩具礼品等在各细分行业中门店数量的收缩程度领先,相比2019年四季度的跌幅都在一半以上。另外,像洗涤清洁、维修服务、家政等家庭生活服务类的在营门店也普遍减少。

因此参考其他经济体的经验,人口流动如果“正常化”,我国服务业或启动“再通胀”。2018年我国核心通胀同比平均为1.9%;2019年为1.6%;2020年新冠疫情影响后,核心通胀同比平均为0.8%;2021年平均为0.8%;2022年1-10月平均为0.9%。从2013年公布数据以来,我国核心通胀同比从来没有低于1%。在过去几年里,供给端持续受到疫情的冲击,如果一旦需求边际改善,核心通胀可能趋于上行。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重启”之路——2023年海通宏观年度展望(海通宏观研究团队)

财政“四本账”:核算与联系——财政分析框架之一(海通宏观 侯欢、梁中华)

人民币汇率如何走?——汇率研究框架一(海通宏观 应镓娴、梁中华)

人口流动“正常”,需要多长时间?(海通宏观 梁中华)

人口向何处流动?——基于2021年数据的测算(海通宏观 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低欲望”中的新消费——再议日本的后地产时代(海通宏观 李林芷、梁中华)

长期和短期的宏观政策(海通宏观梁中华)

美国中期选举临近:需要关注哪些?(海通宏观 李俊、梁中华)

越南经济结构篇:出口驱动下的制造崛起——新兴经济研究系列之二(海通宏观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越南经济总量篇:崛起的小国开放经济——新兴经济研究系列之一(海通宏观李俊、王宇晴、梁中华)

强势美元:何时见顶?(海通宏观 梁中华)

“宏观”研究失灵了?——论几点研究感悟(海通宏观 梁中华)

如何稳经济?(海通宏观梁中华团队)

地方财政:哪里压力更大?(海通宏观梁中华团队)

房地产:需要多少资金?(海通宏观梁中华团队)

与“纸币”的赛跑——海通宏观研究框架(海通宏观 梁中华)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梁中华宏观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行业官方订阅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