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教育的18个新主张,怎么样让孩子活出生命力?

此念 2024-04-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童书妈妈三川玲 Author 童书妈妈

本文载自公众号: 童书妈妈三川玲

(ID:tongshumama)


cinian


导读

自然,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多重要?我们可能都低估了它的力量。

和自然的隔离,孩子的感受力弱了,创造力弱了,生命力也弱了。


他们长时间被困在桌子跟前,一个孩子被一群大人围着,没有机会和很多同伴到外面疯跑、疯玩,没有时间一个人发呆,学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完全没有出口,全都是任务和压力,不是为自己活着,按照家长、学校的规定活着,生命力越磨越没了。


自然,是真实世界最重要的一部分,到自然里,人会放松、享受、沉浸其中,压力得到缓解,大自然的疗愈作用有大量的文献可以证明。


自然教育要怎么做能让孩子活出生命力?是否需要长途跋涉去野外?是否需要渊博的知识储备才能开展?是否自然教育机构开展的才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专家庞静,是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副教授,2019年在武汉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引400万+人围观。她提出了自然教育18个新主张,每个家庭都可以照着做,让孩子活出生命力。





01

越小开始越好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喜欢自然是孩子的天性,但会被外在环境修理,慢慢地弄没了。孩子越小,和自然链接越容易,年龄大了以后,和自然的连接会变弱,他会更加适应在室内的环境,再去大自然里,会局促不安,很难体会到乐趣。但接触自然,多晚也来得及,只是需要下更多功夫。




02

允许孩子玩泥、玩沙、玩树枝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孩子天生喜欢在大自然中玩树枝、玩泥巴、玩沙子、玩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玩法,这些低结构性材料创造了无限可能。有科学证明,低结构性的材料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大自然里充满了这样的机会,家长不要用“怕脏怕湿”的观念把孩子“保护”起来。




03

 到大自然里疯跑、

打滚、玩得满头大汗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小龄的孩子,喜欢在大自然里奔跑、打滚,玩得满头大汗,不要觉得没什么意义,这是非常有价值的,符合儿童的感统发育,在丰富的自然环境里,孩子主动探索,能促进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发挥大脑的潜能,发展感觉统合能力。如果孩子小时候被剥夺了这样的机会,到了小学,他们回到大自然,在行为上还是会补课的。




04

提倡孩子在自然中无聊一阵子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到自然里,不要大包小包带很多东西,不要忙着给孩子拍照打卡,让孩子在自然里独处,无聊一阵子是很有意义的。


孩子无聊的时候,脑子会动起来,发现好玩的东西的能力越来越强,就变得会玩,孩子处于放松状态时更有创造力。


这些太重要了,像有些大孩子,到自然中就很局促,期待能有个手机,与自然之间,没有任何心灵接触,只有物理接触,看到东西内心没有掀起任何的小浪花,他们从小缺少体会到自然的乐趣和好处,离自然就会越来越远。




05

孩子亲身体验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现在的孩子,书本、线上的学习资源太丰富了,其实不缺理论知识,他们缺生活,缺常识。用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描述一个没有吃过的水果, 描述得再好,都比不上拿真实水果让他咬一口印象更深刻。


家长不要是急于灌输知识,更多的引导孩子们去观察、感受、体验、探索、思考,真正的自然教育,不是记住我教给你的,而是让你去感受,去体验,去反思。




06

放下家长、专家身份,平等陪伴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作为一个家长,不要扮演专家用俯视的视角对待孩子,也不要完全迷信市面上博士、硕士的头衔,好的自然教育,用平视的视角,把孩子推到前面,以他感受为主,让孩子参与其中,贡献一份力量,并且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


孩子问的问题,能接住挺好,遇到不懂,和孩子一起探索,是最好的陪伴。




07

 自然教育里,

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同等重要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户外,希望给孩子灌输知识,现在很多自然教育就是博物教育,只是把教室揭去房顶,放到课外灌输知识,这样的自然教育都是不完整的。


植物的知识本身有它的价值,但绝不是最有价值的。自然教育,知识和技能是一块,爱是更重要的一块。


当年希特勒御用的科学家是特别有知识和技能的一群人,但为什么成了屠杀人类的高手,因为缺乏人文精神,所以一个人知识多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 在自然教育里,情感很重要,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爱,人与人的关爱。




08

不要培养孩子的收集癖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有些自然教育机构,让孩子肆无忌惮的抓昆虫做标本,挖化石,这种收集热,在英国很早就过去了,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之前,都需要审视一下,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教育理念,真正做科学研究的,都是非必要不伤害。




09

多去自然表情丰富的地方,营养更好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自然是有表情的,同一块草皮,在不同季节的样子是不一样的。但现在很多公园的草坪一直是绿色的,面无表情,随时去就是那个样子。


野化的自然里,人们更容易观察到物种和物种、物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绿化带或者公园里,植物是人为安排种植的,没有形成更丰富的生态关系,对孩子去了解自然的运作是不利的。

现在孩子对自然的敏感度是弱的,能看到自然表情的孩子容易与自然产生链接,获得能量。

现在武汉政府也有这方面的意识,庞静参与的一个会议里,印象中有13个公园提交了野化计划,公园里留出一块地,不去处理,这种不经人工修饰的美,是很有价值的。

▲ 庞静教授学校一块荒废的草坪,春天长出了紫花地丁、早开堇菜,夏天变成了苔藓,秋天慢慢地开满了愉悦蓼,到了冬天铺满了落叶,慢慢地睡着了,等着春天来唤醒。相对复杂的环境能看到各种关系。



10

   去爬山,登高远眺,

欣赏未经修饰的美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人工公园很漂亮很干净很整洁的美,是人工化高度整齐划一的美。带孩子去更远的地方爬山,那里的自然更加原生态,还可能遇到荒野,身处其中,体会大自然未经修饰的美,这种美能滋养人的心灵。


对孩子来说,去爬山很宝贵,能更容易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一路辛苦,登到山顶看到特别好的风景,能释放情绪,孩子的视野会宽阔,眼光会远一点,格局也会大一点。




11

去人类中心主义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资源,从价值出发,可以任意的处置它,但反过来仔细想一想,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的系统,人其实只是一个消费者而已,任何地方被伤害了,都会影响到人类。


就像农田里的杂草,除了恶性的入侵性很强的杂草,其他所谓的杂草,只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视角,凡是损害我短期利益的,就是我的敌人,我们希望孩子把眼光放远一点,重新思考这些物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理解人类在这个系统里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又该在这个系统里如何看待其他成员?


让孩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合作的关系,不是奴隶的关系,去人类中心主义,人要敬畏大自然。




12

取之有度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我们人活着,在生态系统里,本来就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宿命就是从环境里捞取资源,然后向环境排放废物,这就是我们的宿命,但我们依然可以取之有度,不要那么着急,一下子把孩子们的饭也吃了。




13

拒绝野采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植物最高的待遇是地栽,在野外,可以自由扎根,而且大自然的土壤冬暖夏凉,温度变化幅度非常小,在那里生长是最舒服的状态。有些人喜欢在植物开花最好的时候野采,对植物来说,这时候给它换一个环境打击特别大,很可能就死掉了。

人要战胜一些贪欲,家里盆栽的植物,是用命来陪伴人类的,我们要学会平视它,了解它,尊重它。




14

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在自然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生命,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会增加很多乐趣。如果对其他生命没有共鸣、没有共情,没有欣赏能力,对身边很多美、很多滋养心灵的东西,视而不见,人遇到一点事就可能想不开,越想越郁闷,甚至陷入抑郁,一旦抑郁之后,人的战斗力就非常低了。


一个能尊重其他生命的孩子,就不会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15

蹲下来,发现身边的自然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人蹲矮了之后,在小区也能看到蚂蚁、蚯蚓、蜈蚣,还能发现苔藓,这是一个有趣的世界,能观察到很好的生态系统,观察的越多,探索欲望越强,越能接纳它们,人的傲慢越容易丢掉。


可以随身携带一个二三十元的放大镜,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16

在家养一盆植物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在家养一盆植物,或者是打造一个生态植物角,对孩子身心都有好处。


孩子从小单向接收家长对自己的关爱,很少有机会给出关照。如果家长有很强的控制欲,以爱的名义对待孩子,这种输入是一种伤害。


植物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植物和我们是一样的生命,生命和生命是想通的,一个生命陪伴孩子,能够形成伙伴关系,照料它、陪着它,看它一点一滴的小变化,发芽了,开花了,是惊喜,生病了,学习尊重它、照顾它,两个生命之间流动起来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有生命陪伴的支撑,孩子的内心得到抚慰滋养,内心更温暖。




17

家长多观察少干预,静待花开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尊重孩子的认知水平,对自然的探索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低年龄关注颜色、形状,高年龄能关注更多信息,家长不评价,不给孩子压力,要多观察少干预,越没期待越给孩子空间,孩子对自然越亲近。


孩子到一个新环境,要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放松,才有探索欲,接收的信息需要慢慢消化。有时候,对植物可能只是瞟了一眼,也可能在心里已经播下一颗种子。作为家长,不能太着急。




18

环保的生活方式

也是自然教育的一部分

▲ 图片来源:Miren Asiain Lora

在生活中少用塑料袋,出去爬山不留任何垃圾,外出自己带水杯,自己带餐具,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这些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自然教育,把自然教育融到日常的生活里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在密不透风的教育环境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自然产生深度的链接,这样才会爱自然,保护自然,相互陪伴,相互支持,相互滋养,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都能够享受这一切。

▲ 庞静教授合作和她的伙伴周丽一起带大学生们去净山,学习与大自然相处的行为规则——LNT法则



- END -




童书妈妈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书评论人、TEDkids智库专家、中国营地联盟理事,亲自下场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阅读写作教育者,致力于用顺应天性的阅读法与写作法让更多人爱上阅读,享受写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爱写作》(即将出版)。



【此念】赠书福利


你最近一次接触大自然是什么时候?

在哪?


欢迎在本文评论区留言

与我们分享

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位小伙伴

送出

[美]理查德·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


活动截止时间:2024年3月23日

活动解释权归【此念】所有


💗💗💗


此念近期直播活动预告


1


 

嘉 宾

骆玉明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辞海》编委

中国古典文学分科主编


骆玉明

 诗词中的美好禅意

2024.3.26(19:30)





2


 

嘉 宾

沈家宏

沈家宏心理创始人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沈家宏

 怎样让孩子主动学习?

2024.3.18(19:30)





3


沈家宏

 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

2024.3.21(19:30)







4


 

嘉 宾

赖念华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

心理咨商系荣休教授


赖念华

 面对老化人生——饶了自己放过他人

2024.3.20(19:30)







5


赖念华

 面对死亡——好好说再见

2024.3.27(19:30)





6


 

嘉宾

贺拥军

国际教练联合会认证的

大师级教练(MCC)


此念父母课堂xJeff教练

2024.3.18(12:00)



扫码加入Jeff教练粉丝群




7


 

嘉宾

赵莉

国际教练联盟认证教练

十一年专业教练实践


此念成长课堂x赵莉教练

2024.3.19(12:00)



扫码加入赵莉教练粉丝群






8


 

嘉宾

胡赳赳

作家、文化研究者

 著作《碧岩录今释》


赳赳说事

 心在哪里?

2024.3.20(12:00)



扫码加入胡赳赳老师粉丝群



《生命·成长》第四季 正在播出,欢迎收看。

👇

击下方海报即可观看

最新《生命·成长》第四季 完整版纪录片

受访对象 | 庞静

编辑 | 木白

值班编辑 | 小羊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脑机接口之父”米格尔:我担心未来人们将失去基本的做事能力《生命·成长》第四季(第一期)


哈佛毕业的我在富人区做家教,看到上流阶层的鸡娃真相


赖念华:生命的离别,要道谢、道爱、道歉、道别

点击阅读原文,看此念出品更多精彩视频

喜欢~马上点击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