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估值超4000亿!LG新能源,锂电产业新劲敌!

国际能源网团队 储能头条 2022-07-27

文 | 国际能源网团队

任何行业都没有所谓的“兄友弟恭”,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只有在“食物链顶端”的头部企业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韩国媒体报道,LG新能源早在今年6月已经递交IPO申请,该申请已经在12月初获得批准,预计将于2022年1月27日上市,发行价介于218至255美元届时将筹集10-15万亿韩元,据测算:LG新能源的估值可能高达80万亿韩元,约合4300亿人民币。因此这可能是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IPO。

这家去年12月刚刚从LG剥离,单独成立的新公司在注册刚满一年之际就要马上通过IPO上市融资,其扩张步伐之快让人不由得感到震惊。此举无疑给国内锂电行业带来强大冲击,无论是宁德时代还是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亦或是从事锂电行业的其他公司,都应该严阵以待。

登上新增装机世界第一的宝座
应该没有人认为LG新能源是一家新公司,因为它拆分自LG集团旗下最重要的部门之一——LG化学。得益于LG化学在电池业务方面的多年耕耘,LG新能源自成立以来就是规模庞大的电池供应商,韩国媒体称其是仅次于我国宁德时代的全球第二大电池制造商。可以说LG新能源的诞生让电池行业涌入了一头“猛兽”!

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它的“尖牙利爪”和汹涌澎湃的野心。

LG新能源主营业务包括车用电池、储能系统(ESS),以及用于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小型电池。单从公司的业务范围看,已经比国内很多电池企业多布局了用量非常大的智能终端领域。
从LG新能源的客户看,包括特斯拉、通用、大众、现代、沃尔沃等车企在内的一大批汽车领军企业坐镇,这也成为其吸金的重要来源。
从业绩看,在没有独立运营之前,LG的电池业务在整个LG化学的业务板块的表现就非常出色。根据韩国专业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球电动汽车电池总装机量同比减少1.3%的情况下,LG化学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总份额同比翻了一倍以上,以24.6%的市占率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市场位居第一位。
LG化学财报显示:LG化学电池业务2020年第三季度营收高达31440亿韩元,环比增长11.4%,同比增长42.3%,成为公司五大业务板块中增长最快的业务。
LG新能源的电池产能的进阶速度也同样飞快,在2021年5月,不足“半岁”的LG新能源以5.7Gwh的新增装机,成功的超越了宁德时代,拿下了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世界第一的宝座。
独立之后的LG新能源计划在2024年实现销售额30兆韩元(约合人民币1783.03亿元)以上并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方案提供商的目标,这足以让我们见识到这家公司的凶猛和野心。
850亿资金专注研发
LG的野心如何释放?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资本,一个是技术。从LG新能源的布局看,这两方面也将得到充分发挥。

LG新能源不断在扩产和研发两方面大力投入,该公司计划将在未来10年投入1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50亿元)以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并巩固其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其中12.4万亿韩元将用于LG能源解决方案研发下一代电池技术、确保建立智慧工厂所需生产技术、增设生产线。剩下的2.7万亿韩元将用于LG化学研发电池尖端材料技术、扩大电池正极材料产能。

今年3月,LG新能源宣布计划到2025年投资45亿美元扩大美国的电池生产业务和建设新的电池工厂。今年7月,LG新能源与现代汽车集团联合投资11亿美元在印度尼西亚建立电动汽车电池厂。
除了布局较早的欧美市场之外,LG新能源也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继去年投资5亿美元在南京经开区生产动力电池后,今年上半年,LG新能源在南京滨江开发区建成总投资约13亿美元的第二个动力电池工厂,全面竣工后年产能将达到24GWh。
目前,LG新能源的生产基地已遍及韩国梧仓、美国密歇根、中国南京、波兰弗罗茨瓦夫等全球各地。
新增装机600Gwh门槛不高
无论是此前的LG化学还是只有“一周岁”的LG新能源,对于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来说都是劲敌。如果明年1月LG新能源再上市融资,将迅速成长,届时,无论是其扩产也好,研发新技术也罢,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在此之前,中国的锂电企业应该怎样应对?
扩产或许是很多锂电企业首选之路。对于动力电池行业来讲,产能对于市场占有率来说至关重要,宁德时代这样的锂电龙头企业应对LG新能源的主要措施就是扩产。

12月19日,宁德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在福建厦门开工。宁德时代新型锂离子电池项目总投70亿元,其中土建投资30亿元、其他投资10亿元、设备及技术投资30亿元。

至此,宁德时代已在全球布局落地了10个生产基地,包括福建宁德(东侨/湖东26GWh、湖西40GWh、车里湾45GWh、福鼎60GWh)、福建厦门(约20GWh)、江苏溧阳(75GWh)、青海西宁(15GWh)、四川宜宾(100GWh)、广东肇庆(25GWh)、上海临港(据报道80GWh)、江西宜春(约50GWh)、贵州贵安(约20GWh)以及德国图林根(14-100GWh),加上与车企合资产能,宁德时代总规划产能超过600GWh。
比亚迪在扩产方面也不甘人后,目前比亚迪与拥有深圳宝龙、惠州坑梓、西安高新、青海西宁、贵州贵阳、重庆璧山、长沙宁乡、安徽蚌埠、吉林长春等9大生产基地,此外还与长安汽车合资建立了10GWh产能项目,合计规划产能达到195GWh。

事实上扩产只是迎击外敌的最普遍的做法,国内很多电池企业也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不久之前蜂巢能源在公司的战略发布会上宣布,到2025年,公司全球产能规划目标提升至600GWh。这一目标几乎和宁德时代持平。

12月17日,国轩高科更新产能规划,将在现有10个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继续新建或扩建,计划到2022年底将产能达到100GWh,计划新投产超50GWh。
12月8日,力神电池年产36GWh锂电池项目落户滁州市全椒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36GWh锂电池产能,项目计划于2022年2月开工建设。
11月19日,珠海冠宇发布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冠宇计划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百步经济开发区新建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额不超过400,000万元。项目规划建设年产10GWh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定位为锂离子电池制造业……
众多扩产的企业在对抗外敌之前恐怕就要先进行一轮内部厮杀。因为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扩产,而没有实现有技术含量的晋级的话,这种扩产很可能拖垮很多盲从的国内锂电生产企业。
这一点很像当年的光伏制造业,各家企业疯狂扩产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端产品产能供应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
刀片电池极具杀伤力
所以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有各自的技术“杀手锏”。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即将上线登场。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chuneng365)记者获悉,12月21日,宁德时代在互动平台表示,目前公司已启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布局,2023年将形成基本产业链。

根据今年7月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的消息显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达 160Wh/kg,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宁德时代表示,总体来看,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但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

根据官方的介绍,目前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在常温下充电 15 分钟,电量可达 80%。在零下 20°C 的低温环境下,仍有 90% 以上的放电保持率。宁德时代预计,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将突破 200Wh/kg。
与宁德时代的未来技术相对应的比亚迪的刀片电池看起来“杀伤力”更强。
因为“刀片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比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提升50%,成本下降20%-30%,放电倍率大幅提升,寿命也达到了8年120万公里。其在能量密度上面已经能够和普通三元电池媲美,且安全性极高,因此深得车企中意。
从市场角度看,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自上市以来销量迅速走高,去年11月销量顺利破万。随后几个月除2021年2月(春节)以外,其它月份销量均保持在一万辆以上。这样的成绩让其他车企艳羡不已,因此也准备和比亚迪开展相应的合作。现代汽车、红旗汽车已经和比亚迪就刀片电池开展了合作。甚至一向高冷的“特斯拉”也被传言将和比亚迪展开合作。
对比这种炙手可热的刀片电池技术和钠离子电池一代产品来看,刀片电池似乎更符合当前市场的需求。不过并不是说钠离子电池就没有市场,我们并不能只看能量密度一条线来衡量电池技术的优劣。因为锂离子电池材料价格一直走高,给未来电池企业的扩产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作为后备技术可以应对这些问题。
中韩企业对冲谁能赢
国内锂电企业的扩产和技术创新可以算作是阻击LG新能源的两种方法。扩产的目的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因为交通领域对于动力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车企都在电动化转型,谁具备更充足的货源,可以满足多家车企的需求,谁就更有发言权,在与客户谈判时,筹码也会更加丰厚。
因为车企一旦选定供货商,合作都是相当稳定的,即使抢先一步扩产成功在市场竞争中就抢占了先机。
从这个角度看,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国内很多锂电企业应该已经抢到了先手,因为他们已经先于LG新能源进行布局,从布局规模看,LG目前的规划估计只有宁德时代的一半儿。而且扩产这种事情,半年一年的时间就可以拉开很大的差距,LG新能源明年1月27日上市融资,再到后续将资金投入到产线上,实际已经落后一程。
从技术方向看,曾经的三元锂技术以高能量密度获得行业追捧,因为高能量密度意味着车企可以拿到更多补贴。LG新能源也一直是三元锂技术的推动者。而随着比亚迪研发的磷酸铁锂技术的刀片电池上市后,其高性价比、高安全性已经让很多车企重新将视线投入到磷酸铁锂技术上来。而LG新能源在磷酸铁锂方面的技术研发不如三元锂,虽然在技术研发上他们愿意花巨资去搞新技术,但就像钠离子电池一样,从实验室到商业化无论怎样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国内大部分锂电企业对抗LG新能源还是有胜算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因为以LG新能源的实力想要追赶上国内的锂电大佬并不是不可能,如果我们不加快创新力度和生产进程,或许在一两年或者三五年时间内就会被其追赶超越甚至是吞噬掉。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