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NOA、高精地图、激光雷达…把脉2023年智能车市

圆周智行 圆周智行 2023-11-23

2023开年,理想,小鹏先后发布内部信公布今年的企业计划。其中,与高阶辅助驾驶相关的高精地图,城市辅助驾驶等功能被重点提及。


2022年是高阶智能驾驶突飞猛进的一年。高工智能汽车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 年 1-11 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L2 级 ADAS 搭载量为 503.6 万辆,同比增长 63.9%,渗透率达到 28.8%。


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推进。与之相关的大算力芯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等产业也迎来迅猛发展,供应商们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智能驾驶产业发展中,2025年是一个被业内重点提及的年份。它被业内寄予了几个不同的转折点:2025年是L4级自动驾驶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落地转折点;L2级别的高阶辅助驾驶也会在这一年进入定型期,并迎来大规模发展。


2023-2025是智能汽车产业定调的几年,抓住这几年的关键窗口期,就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角逐。


基于市场规律,我们提出了2023年智能汽车市场的如下几点思考,包括但不限于激光雷达,大算力芯片,城市辅助驾驶,高精地图等多个领域。


高精地图开启从“弱”到“去”趋势


2022年,业内提到最多的就是“弱高精地图”。在此背景下,毫末智行、智行者、MAXIEYE等企业都纷纷推出了“重感知,轻地图”的技术路线。


按照业内规划,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中的发展顺序应该是“重、弱、去”。


尽管业内“苦高精地图久矣”。然而,目前除了特斯拉,没有企业能够完全摆脱高精地图实现高阶智能驾驶。


小鹏汽车在2023开年的内部信中向行业丢出一枚“重磅炸弹”,提出2023年完全摒弃高精地图落地城市辅助驾驶。


按照何小鹏的规划,小鹏的XNGP将在今年落地,覆盖中国50-100个地方。不同城市对高精地图的审核不同,要在短时间完成如此高效的覆盖,唯一的办法就是绕开高精地图,直接“进城”。


高精地图从“弱”到“去”,一字之差,结果却完全不同。


前者可以理解为,高精度地图作为全场景、全气候下的超视距感知传感器,配合其他传感器,实现辅助驾驶的目的。其意义在于降低系统对算法和硬件的依赖。这是目前国内车企采取的主流技术路线。


而后者则是完全脱离高精度。通过传感器硬件和系统算法实现辅助驾驶。这需要传感器硬件,系统软件算法承担更多责任。


从企业端来看,丢弃高精地图也有迹可循。除了众所周知的高精地图的鲜度与成本问题,审核也是高精地图发展受到桎梏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具备甲级测绘资质的企业才能进行高精地图的绘制工作。


前不久公布的2022年复审换证的公示显示,累计只有19家单位获得了甲级测绘资质,2021年之前这个数字在31家左右。


此前,没有高精地图的车企希望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来获得高精地图加持。比如小鹏汽车收购智途科技,上汽收购武汉中海庭。


然而,滴滴事件引发了上层对数据安全问题的担忧,加之目前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这些企业都在复核中被刷了下来(据说企业还有继续提交资料审核的机会,但通过的可能性不大)。


此前,为了应对高精地图高成本和更新慢问题,车企提出了众包思路,大致意思是通过在C端用户车上安装数据采集设备来搜集数据绘制地图。


但在自然资源部2022年8月下发的《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维护测绘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众包手段亦属于属于测绘活动,应该受到测绘相关法规制度的约束和管理。换言之,企业无论自己测绘还是通过C端用户搜集数据都绕不开资质的问题。


政策不确定性和高精地图自身发展的问题,迫使企业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应对高精地图数据合规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在储备“去高精地图”技术方案。坦白说,技术难度非常大,不妨再等等小鹏官方的消息,看看有什么妙招。


《圆周智行》认为,这会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今年开始,“去”高精地图又将会成为一个被重点提及的话题。


城市辅助驾驶今年将迎来先头部队落地


城市NOA在2022年被企业频繁提及,但遗憾的是,该功能宣传者多,上车者少。去年真正量产上车交付到用户手上的仅有极狐阿尔法S HI版,小鹏P5等寥寥几款车型。


理想和小鹏在内部信中的表态显示,2023年,城市辅助驾驶依然是业内的重头戏。


此外,根据车企计划,具备城市领航功能的阿维塔11,集度ROBO-1等车型也会在今年迎来交付。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城市辅助驾驶只会在少部分先头部队车型上试水,难以大规模铺开,而且时间点也基本都会拖到年末。理由有如下几点:


技术难度问题。城市辅助驾驶和高速辅助驾驶是不同的算法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根据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的说法,在系统算法上,前者相较于后者,大概需要增加 4 倍的感知模型数量、6 倍的代码量,88 倍的规划控制代码量。


很多企业连高速导航辅助都没有实现,再不要说更难度系数更大的城市辅助驾驶。即便已经开发出城市NOA系统的企业到正在量产上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高精地图审核问题。尽管小鹏已经率先打响了“去高精地图”第一枪,但目前业内大部分企业都需要依赖高精地图来完成城市辅助驾驶,就必须牵扯到审核效率问题。


成本问题,目前城市领航辅助落地的车型价格大部分在30万以上,成本不下来,规模就难铺开。


市场层面,目前消费者对城市导航辅助的需求并不强烈,仍需要持续培养。


数据最直接,特斯拉是全球智能汽车产业风向标。根据特斯拉2022年财报,其在全球积累向40万用户推送了“全自动驾驶”,同年4季度通过该软件获利3.24亿。而特斯拉累计历史累计销量已经突破360万,占比大概九分之一,自动驾驶单车一个季度获利大概810块,平均每个月270元。远远没有到市场爆发期。


此前技术积累不够深的企业没必要贸然激进上新功能,可以等头部企业完成市场教育之后再推出相关功能,但技术的完善和数据的积累又要求企业必须早些进场,这其实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今年会有更多视觉辅助驾驶方案出现


智能驾驶主要包含激光雷达和视觉两大方案。提到视觉方案,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就是特斯拉。


从成本层面思考,视觉方案才更有利于智能驾驶功能普及。随着该功能逐步落地,视觉方案会在今年取得不小的突破。


今年,极氪001基于Mobileye的Super Vision(视觉路线)打造的高速智能驾驶方案将推向市场。


这里有必要理清的一个概念是,主视觉和纯视觉方案都属于视觉方案,很多人理解的视觉是仅有相机作为唯一传感器的方案,但实际上市面上的大部分视觉方案都是需要毫米波雷达累辅助参与,只不过没有激光雷达而已。


根据地平线2022年公布的数据,其已经与国内20+车企,70+车型合作。猜测大部分会是视觉方案的高速智能驾驶方案。


后来不断跟上的传统合资企业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2022年,东风日产旗下的启辰品牌与地平线达成合作,启辰将基于后者的芯片级视觉算法打造高阶辅助驾驶,高概率是高速辅助驾驶。


丰田汽车决定从2023年开始,在旗下品牌的多款车型陆续采用Mobileye+采埃孚的方案来实现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该方案就属于主视觉技术方案。


2022年,大疆和五菱已经将基于视觉的低成本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带上车,证明了视觉方案更大的潜力。今年,会有更多基于视觉方案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落地。



激光雷达的重点是保量产、完善产品质量


2022年被认为是激光雷达元年,但在数量上车的表现并不可观。今年业内估计激光雷达出货量在50万台左右。


目前不少企业已经完成了激光雷达的选型与导入,即便没有量产的也基本已经确定了合作方案,在量产的路上。


2023年,激光雷达领域需要重点关注的是保量产和打磨产品成熟度。尤其是后者。这是激光雷达不断放量最后必然要经历的事情。


因为激光雷达属于新兴产业,此前没有成熟的SOP流程体系,所以量产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小规模试量产和大规模批量量产又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


另一方面,已经上车的激光雷达需要快速进行产品质量的“自我纠正”,从不少主机厂反馈看,目前大部分已经上车的激光雷达产品并没有最开始设想的那么“完美”。目前业内已经出现了因为产品质量问题换供的情况出现。


关于产品稳定性,目前业内有两个大的思路,一种是图达通这种,先绑定一家企业,双方深度参与,打磨出一套成熟的产品体系,然后在行业快速复制,这也是汽车领域供应商和主机厂导入新技术时的常规思路。


另一种是禾赛与速腾聚创这种:广撒网,多覆盖,与多家企业合作,广泛收集信息,再反馈到产品身上,总结出一套行业标准出来。


两种思路各有利弊,难分好坏,关键还是看谁能率先建立一套标准化的激光雷达生产流程体系。


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二线激光雷达企业还有没有机会?


业内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激光雷达主要看性能。但是从主机厂的反馈看,成本和产品稳定性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目前市面上订单拿到手软的速腾与禾赛产品账面数据都不是最好的,但在成本方面都具备明显优势。


行业标准还在不断完善的前提下,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难度肯定比已经量产上车的激光雷达企业大得多。


另外,2022年,由于头部激光雷达企业先发进场,补盲激光雷达领域牵起了一波讨论热潮。有人认为补盲激光雷达会在今年迎来大规模爆发,但我认为,在高成本的大条件限制下,补盲激光雷达会在小部分企业迎来试水落地,不会出现大规模落地的情况。


大算力芯片今年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2022年,英伟达,高通先后发布了2000TOPS算力芯片。后者最快在2024年量产上车。


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趋势是,随着智能汽车行泊一体,舱驾一体不断发展,大算力芯片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今年会有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不少人批评车企芯片算力预埋,认为算力超过300TOP都属于性能过剩。今年,车企预埋算力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是芯片算力之争加剧。供应商在这方面的表现更加敏感,此前英伟达发布了1000TOPS的Atlan,随后又发布了2000TOPS的Thor替代此前产品,革了自己的命;根据计划,地平线也会在今年推出1000TOPS的征程6芯片。


另一方面,智能驾驶功能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更高的算力来支撑。技术的更替速度越来越快,提前预埋才能满足智能驾驶系统充足的上限。



这几年,行业正处于发展期和定型期。不管主机厂还是供应商,“内卷”将会非常严重,这一阶段的胜者才有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角逐。


推荐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