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楚詠焱:自动驾驶绕不开毫米波雷达

圆周智行 圆周智行 2023-01-05


自动驾驶汽车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中,主要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一直以来,由于激光雷达和摄像头路线之争,很多人都忽略了毫米波雷达的存在。甚至有人认为,毫米波雷达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鸡肋一样的存在。


事实上,毫米波雷达才是智能汽车身上当之无愧的“老将”,早在1995年,日本三菱就在乘用车上使用毫米波雷达来进行一些探测工作。之后的1997,1999年,欧洲企业先后将毫米波雷达带上车,当时基本都采用的是24Ghz频段的毫米波雷达。


这几年,随着激光雷达的风头越演越烈,业内开始讨论毫米波雷达存在的必要性:是不是可以通过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直接跨过毫米波雷达?


作为这几年兴起的国产毫米波雷达头部玩家,楚航科技给外界提供了一个研究毫米波雷达的样本。楚航科技CEO楚詠焱认为,在多传感器融合的大趋势下,自动驾驶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毫米波雷达。


智能驾驶绕不开毫米波雷达


目前,业内形成共识的一点是,没有任何一款传感器能够覆盖所有的场景。所有的传感器都是优劣势并存。楚航科技CTO张我弓认为,无法覆盖全场景”是毫米波雷达存在的大前提。


不同传感器的优劣势如下:


激光雷达:测距精度高、范围大,且对温度和光照的适应性都很强。但穿透能力较差,且价格太贵,且可靠性正在验证中;


摄像头:对细节感知更强,能够获得更多的原始光子信息,但摄像头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光照获得光子信息成像,对光线的要求极高,在夜间,阴天、雾天,隧道等场景受影响较大;


超声波雷达:便宜,均价十几元人民币一颗,但精度差,探测距离短,基本在10米以内,一般用于倒车防撞提醒。


毫米波雷达:探测角度大,抗干扰性强,性能比较稳定。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属于绕射波,能够越过障碍物,看到前前前方的障碍物(这里并非勘误),具备更远的探测距离。


此外,在量产方面,它的价格与摄像头差不多,能够满足量产车要求。所以车企在毫米波雷达的使用上一般都比较激进,大部分都是6颗起步。


当然,毫米波雷达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存在回波多径问题(毫米波雷达发出的是电磁波,在信号回传的时候,由于各回波分量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一致,导致各个回波之间相互干扰,从而使回传信号失真)。


毫米波雷达与激光雷达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工作原理不同。毫米波雷达收发电磁波,通过解算回波频率变化来计算物体的位置和速度。而激光雷达则是收发脉冲波,通过光波飞行时间来测算物体的速度,以及绘制3D图像来形成物体的形状。所以毫米波雷达在动态物体检测上会有更好的检测,而激光雷达则在静态物体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正因为每个传感器的优劣势不同,所以除了特斯拉,业内都采取多传感器融合的方案。这也是所有毫米波雷达玩家坚持的一点。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毫米波雷达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真实的驾驶场景中,张我弓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如何识别高速大雾场景下的车辆?


他解释,摄像头受光照影响严重,超声波雷达探测距离短,都不能发挥太大的作用。而激光雷达会受到空中雾霾的干扰,现在激光雷达采用的光束波长是905nm-1550nm,大概1μm左右,常见的PM2.5直径在2.5μm,激光束无法穿过雾霾颗粒,被消耗在空气中,无法形成信号反射。


他认为,这种条件下,只有毫米波雷达能够发挥作用。依据光的衍射原理,在孔径接近波长的时候,毫米波能够穿过障碍物,绕过它最终检测到障碍物。雾和PM2.5无法对毫米波雷达形成干扰。所以,不管是辅助驾驶ADAS还是自动驾驶ADS都无法绕开毫米波雷达。


目前,毫米波雷达在汽车辅助驾驶中的应用如下:


在舱外,毫米波雷达用于AEB自动制动、FCW前向碰撞预警、LCA变道辅助、ACC自适应巡航、BSW盲区监测等。主要使用77GHz频段。


在舱内,毫米波雷达用于生物监测、车门避撞、手势识别、4D成像雷达等领域,国产毫米波雷达厂商都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主要使用60 GHz频段。

 


毫米波雷达随高阶智能驾驶一起成长


按照张我弓的说法,目前以真实场景来定义,只有L2级别的ADAS(辅助驾驶)和L4级别的ADS(自动驾驶)才具有实际价值意义。他认为,L3其实是个伪命题,而L5又是终极目标,短期内很难落地。所以,毫米波雷达在智能驾驶中的使用,更多是在讨论这两个方面的落地,而楚航科技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思考。


在L2方面,张我弓介绍,毫米波雷达的窗口期其实在2021年左右就已经打开,这几年属于飞速发展阶段。比如77GHz-79GHz毫米波雷达是楚航科技近些年发力的结果。它极大地缓解了毫米波雷达分辨率差的问题。



L4方面,目前毫米波雷达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成像,但通过4D毫米波雷达极大的增加分辨率来提升性能。


4D毫米波雷达,目前也是业内重点发力的方向,楚航科技、华为等企业都在积累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最终的技术形态还没有定下来,看后期的效果如何。


加之上文提到的成本优势,按市场均价看,一款毫米波雷达的均价大概在300-500左右,相比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汽车上的使用更加普遍。


基于此,业内形成的共识是,毫米波雷达的路应该是越走越宽,而非越来越窄。


以近期的数据来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前装标配搭载毫米波雷达上险量超过1360万颗,同比增长约42.5%。


国产毫米波雷达打破外资垄断


尽管毫米波雷达在市场中需求旺盛,但不同于国产激光雷达在市场上各种叱咤风云的表现,国产毫米波雷达的表现显得暗淡很多。基本都被外资企业保持,其中最主流的4大玩家包括:奥托立夫(Autoliv),博世(Bosch),大陆(Continetal),德尔福(Dephi),也就是大家常说的ABCD。


然而,近几年,市场格局开始转变,国产毫米波雷达新星开始涌现。楚航科技、几何伙伴,蛮酷科技、纵目科技获得了不少资本关注,并且已经有了固定合作的供应商订单。


业内人士认为,国产毫米波雷已经迎来了对外资品牌替代的窗口期,突破外资企业的封锁。其中,有4点不容忽视的原因:


1、首先,国产厂商相对来说更加灵活。能够随时随地响应客户需求,与主机厂一起进行灵活的定制服务。尤其在智能驾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供应商需要与主机厂深度绑定,随时保持密切沟通,改需求、改方案、改设计。外资厂商在国内更多聚焦于生产,主要研发人员都在国外,在客户的研发需求响应上要慢得多。

 

楚航科技认为,所有本土作战的供应商企业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与主机厂深度绑定,摒弃之前的单向供应商思维,拥抱双向的合作伙伴思维。


2、其次,国产厂商技术实力不断开拓创新。以目前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形态来看,77GHZ是目前舱外智能驾驶主要使用的频段。


比如在探测距离上,蛮酷科技等不少国产企业77GHZ的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上限都能达到250m,而外资品牌大多还停留在200米左右。


再比如,在芯片技术层面,楚航科技和合作伙伴恩智浦一起建立了较高的技术壁垒。


3、此外,中国品牌在技术形态上更加开放。外资品牌不够开放,无法提供毫米波雷达更多的目标数据,但国产品牌可以。这给国产品牌突围提供了契机。


这样的案例在汽车产业中并不少见。比较典型的当属2021款理想ONE在ADAS芯片选择上摒弃老牌外资厂商Mobileye,而拥抱国产厂商地平线。根据理想介绍,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Mobileye太封闭 ,不够开放。Mobileye提供的是封闭的打包方案,而地平线的芯片允许客户在上面编程。


4、保证低成本的前提下能够规模化量产落地。


国产毫米波雷达必须具备快速量产落地的能力,跟上产业的高速发展。业内人士认为,自建产线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比如楚航科技上海在建的,2023年投产的车规级毫米波雷达工厂拥有8-12条雷达产线,年产能可达500万颗。以目前年销量10万台的造车新势力,每台车3颗来算,大概可以供应10家。这样才能跟上整个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如果把视角放大来看,以上几点其实也是国产激光雷达突围的一些关键点。


楚航科技认为,国内市场至少能容纳5家毫米波雷达企业,它们非常有信心成为其中之一。随着智能驾驶产业的飞速发展,毫米波雷达正在展现出更强大的爆发力。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