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那个冰箱没有普及的民国年代,北京人是如何取冰降温

三上文存 2020-11-03

数百年以来,华北的中国人就已经意识到冰可以用来保存食品的特质,并且从未用过人工制冷的 方法来制作冰块。然而他们很好地利用了大量从冬季保存下来的自然冰块。河岸土地所有人从河流和池塘切割取长方形的冰块,将它们贮藏在山洞里或埋在泥土和稻草的下面,然后等到夏天时再将冰块卖给餐馆、旅店和个人。


在北京,制冰这一特殊的行业已经存在有数百年了。在城市的四周,沿着城墙的外面,有一条护城河大约有120英尺宽和20英里长。这条护城河是城市的财产,在那儿捕鱼、割水草和取冰都是市政当局专门保留的权力。冬天时,护城河里结冰有两三尺厚,在特别冷的冬天,几乎整条河都变成了一块冰。



市政当局会通过拍卖的形式来出售取冰权,但实际上会将其授予某些具有特权的家庭。冬季通常会有三次从护城河里取冰,第一次大约是在冬至的时候,还有两次是在冬至以后。假如在三次取冰之后,护城河里仍然还有冰的存在,河岸土地所有人会被允许再次从河里取冰和贮藏冰。


取冰一事是非常有条不紊地来进行的。人们会首先在结了冰的护城河面上用锋利的锥子凿出一个个15英尺宽、30英尺长的长方形。这些长方形是表示所 有权的单位,但为了能取得大小统一和能够搬动的冰块,通常会将其进一步切割成2英尺宽、3英尺长的小冰块,而且切割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的,因为人们认为白天切割的冰块质量会差很多。



取冰者会穿上很厚的棉袄和覆盖毛毡的柳条靴。当人们用冰镐、冰铲和锯子将冰块切割下来之后,这些冰块会被拖到未经切割的冰面上,并且留在那儿直到天亮,那时便会有一大批人来将这些巨大的冰块搬上 一字排开的大车,后者会将这些冰块运往在靠近城 墙的地下所挖的冰窖。冰块在冰窖里层层叠叠地堆积到大约十英尺高,然后在冰窖上面会铺上厚厚的一层土、草席和沉重的泥块。假如冰窖就挖在护城河边上,人们就不必用大车来拉冰块,而是用废弃的冰在护城河与冰窖之间建一条滑轨,直接把冰块从护城河拖到冰窖里。冰窖通常会挖到地面以下5英尺深,冰窖的四周会建一道土墙。所有的冰块会加以密封,与光线、空气和热量绝缘。就这样一直保持到夏天,冰窖里的冰块会冻成一整块冰。



然后冰窖会从边上打开,再用冰镐和冰铲来进行分割。人们会用独轮车每次运送两大块冰到城里,或沿街叫卖,或按合同每月送到餐馆、食品店、旅店和私人消费者家里。由于这些冰块是未经任何保洁措施,用独轮车沿着尘土飞扬的街道运进城里来的,卖冰者在出售冰块时会根据粗略的估算,从冰块本身刨去一定的分量。按月订购的话,每一百斤冰的价格大约是一个先令。冰的质量不错,通常就像水晶一般晶莹透彻,但考虑到它的产地和生产、储存方式,用西方食品法的语言来说,这种冰是“不适宜人类消费的”。


但是这种考虑在中国社会里并无市场。这些冰被用来直接跟未经烹制的肉和蔬菜混合放在一起,或者直接放在软饮料或其他食物里,但所有这些显然全都平安无事。对于一个数百年来已经习 惯于此的民族来说,人们已经具有了抵御此类病菌感染的免疫力。


本文摘自《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记录的民国1926-1949》。



相关链接:

书名:《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记录的民国1926-1949》(全四册)

编译: 沈弘 

出版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  2016年6月


内容简介:

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记录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社会事件、百姓生活、民风民俗,以及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记录为内容主体的新闻周刊。其以细腻生动的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世界各地的重大事件。随着印刷水平的提升,《伦敦新闻画报》逐步实现新闻绘画向新闻摄影的转换,渐渐以摄影照片取代版画。


画报初始就对中华帝国表示密切关注,派驻大量画家兼记者,仅1857年至1901年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


这些珍贵的图文资料,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中文史料中所忽略的片段,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其中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是许多其他中西文历史资料所不能企及的,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


本书堪称有关民国最完整、最系统的图文史料。民国时期《伦敦新闻画报》中国报道中除了军阀混战、社会事件和百姓生活,重点还是关于日本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从中国各地发出的报道和拍摄的照片,记录了抗战现场的刀光剑影,为21世纪的全中国人民保存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忆。


编译者介绍

沈弘:杭州人,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遍访哈佛、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外难得一见的珍贵图文资料,整理、编译有关中国的报道和记录。目前承担教育部重点攻关项目“外国收藏16—20世纪来华传教士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外国人眼中的浙江与浙江人”。出版作品有《晚清映像》《中国长城》《老照片中的大清王府》等,近年精心编译“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系列,已经出版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等。


书中插图: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记录的民国1926-1949》四册全价:398 元

小编推荐价:358 元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收件人信息,即可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