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之后,传统的社区规划会面临哪些变革?

​张健 杨斌 城市设计 2023-02-06

2020开年不易,突如其来的一场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占领武汉等地区。由于其传播方式的隐蔽性和扩散的广泛性,加之春节前跨省市人口流动量的增加,使得疫情由原发地武汉迅速扩散至全国31个省(市、区)。


在未研制出特效药和疫苗之前,居家隔离成为阻断传播路径、控制疫情蔓延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此背景下,社区(乡镇)成为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传统的社区生活完全打乱,也给社区规划带来新的思考:

  • 防疫管控与社区生活圈组织如何协调

  • 服务设施集约的规模经济与疫病传播风险如何平衡

  • 面临“宅”产业、生活模式冲击,社区规划如何应对

 
 

01  防疫圈与生活圈:

以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防疫圈


疫情防控期间,管理重心下沉,社区(村庄、单位)封闭式管理成为基本防控手段。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就发布了街道封闭式管理单元,以构建封闭式的社区防疫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行政边界、交通干道,相邻社区关系、公共设施配置为次要因素。
 

防疫圈规划参考案例: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封闭式管理单元图  / 图片来源: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

然而封闭式管理既要利于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也要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以生活圈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防疫圈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生活圈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生活圈从居民生活空间角度出发,通过通勤流、购物范围等行为刻画空间功能结构,构建空间地域资源配置、设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动态关系。其中,日常生活圈(Daily Life Circle)指以家为中心,开展包括购物、休闲、通勤、上学、社交、医疗等多样功能活动所需的空间范围或行为空间。韩国借鉴日本经验,将生活圈分为三个等级:组团规划为小生活圈,小区规划为中生活圈,居住区规划为大生活圈
 

韩国住区的生活圈规划  / 图片来源:朱一荣.韩国住区规划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05):106-110.

国内虽然很早引入生活圈概念,但直到2018年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才将生活圈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标准。

一些先行的探索应用有《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济南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等,其规划内容致力于构建紧凑集约、设施充沛、宜居绿色的城市生活空间,生活圈划分相对完整、各项服务设施配置均衡,对于快速响应重大事件,形成封闭式的管理单元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因此,补充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特别是类似本次传染性疾病防控的规划考虑,建好公共卫生防疫圈,将成为未来生活圈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 规划先行,在分区规划或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以生活圈为基础,划定基本防疫圈。在发生疫情时,行政单位可根据防疫圈开展对应防疫工作。

  • 对防疫圈的交通管制、检疫点布置、物资配送等提出相应规划建议。

  • 将防疫圈接入智慧城市平台,做好防疫信息监测与发布工作。

  • 公共设施配置做好平战结合,实现重大事件快速响应、专业医疗设施转换到位。




02 集中与分散:
流量为王与个性定制的有效融合

专家确认新冠肺炎潜伏期可以人传人,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一下子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小区封闭,日常出行、消费活动压缩到只剩就医与生活必需品采购。无论是年前火爆开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商业街,还是居住区街道上的小商铺,春节期间都是一副惨淡模样。
 

从规划人的角度来看,同各个商家企业一样,社区规划也在经历着艰难的大考。以叮咚买菜为代表的配送服务便捷与否,似乎可以替代各种规范标准,成为检验居住社区宜居度的新标准。买不买得到、多长时间送到,成为各大小区竞争力的体现。


我们的社区服务设施规划在应对疫情方面有怎样的作用?疫情期间的设施使用对规划又有怎样的启示?

1. 市场对流量的追逐带来高疾病传播风险

市场对流量具有高度投资热情和激进的蹭热点趋势,从市场开发活跃度可知,市场趋向于建设品牌集中、一站式服务、全业态消费等为营销噱头,动辄体量超过几十万平方米、投资几十亿的商业综合体、商业街,市场上形成“土豪”开发商比拼式投资,比规模、比品牌、比投资、比人气…在流量为王、流量变现为基调的市场环境下,疾病传播风险被隐性推高。

2. 规划对均好性的要求难以实践

生活圈标准要求平均分散,可以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生活圈从时间、可步行性为尺度,布局不同规模等级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功能设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然而,受用地面积有限、服务设施客源固定、个性服务需求多元等因素限制,导致市场盈利压力大,规划对均好性的要求难以付诸实践和普及化推广建设。

3. 集中与分散的矛盾核心在于,没有精准地匹配供需

疫情期间商场冷清、门店罗雀,往日提供花式消费的大型商超转型成日用品、粮食蔬果配送基地,可见,集中的功能并不是人人所必需的,而“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库”模式再次引发热议。大型设施可作为城市分选中心,以提供体验式服务和场景化消费乐趣作为卖点,吸引线下流量,而小型设施可根据使用频率、居民需求度等在不同商圈和社区布局,引线上流量,提供更加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这种集中与分散、线下与线上搭配的设施布局模式,能精准地匹配需求,是更适于未来城市的优选组合。

© ThinkChina

4. 网络智能代替传统规划手段,实现流量与个性的均衡

社区画像加速完成,精准配置成为可能。疫情冲击下,带动了网络用户增加,也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提高。在线上消费、线上生活的推动下,居民在无形中完成了“生活行为调查问卷”,帮助了社区消费偏好大数据积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网络智能分析,以网络智能代替传统标准化规划手段,实现线下与线上总流量的合理分配、精准化需求供给等,实现流量与个性的均衡,构建理想生活圈。

疫情期间,不少公司实现人不在岗远程办公的场景


03 线上与线下:

“宅”产业浪潮加速冲击传统社区功能配置


防疫期间,居家隔离的管控措施强行让全国人民体验了一段很长的“宅”生活,这种只在部分年轻人中流行尚未大众化的新兴生活模式。一边宅家为国家做贡献,一边体验着居家办公、在线教学、视频就医等新鲜事物。

这种新兴的“宅”生活,促进线上消费持续增长,“宅”产业浪潮呈加速到来趋势。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

1. 线上消费持续增长,26-35岁人群成为家庭消费主力军。生鲜类较去年同期增长400%,游戏设备类较去年同期增长254%,宠物生活类较去年同期增长230%。

2. 不同等级城市存在不同“宅”需求结构。一二线城市生鲜、宠物消费需求最高,三线城市游戏、玩具乐器最高,四五六线城市智能设备、影音娱乐最高。

宅消费品类增长趋势图  / 图片来源:京东大数据
 

不同等级城市差异化消费结构 / 图片来源:京东大数据

虽然居家办公、在线面试签约、在线教学、线上庭审等工作生活方式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但在家工作生活仍有诸多不便之处。

一是居家空间不足。特别是一二线的大城市,高企的房价大大压缩了住宅内部的办公空间,在户型设计上就难以满足目前情况的特殊需求。

二是配送供给不足。不让出门、不敢出门,大大刺激了日常购物的配送需求增长,而相关产业尚未做好准备,导致买不到、卖不出等供求失衡。

三是日常干扰多。在家工作状态受到干扰较多,比如宠物、儿童以及娱乐、零食诱惑等,难以保证一定的工作效率。


针对目前的特殊情况,以及未来可能常态化的“宅”生活带来的产业浪潮,社区规划可以有哪些应对呢?
  • 提高配套设施用地比例,鼓励租赁式微办公空间进社区、进小区,创新类网咖服务设施。
  • 增加小区公共活动场馆配置,提高老年人、儿童使用率,一方面在特殊时期提供儿童室内活动场地,一方面可解决学校放学与家长下班时间差儿童照管问题。
  • 在物联网发展思路下,增加社区生活圈内日常物资仓储、配送设备存放、办公管理等产业发展空间。


疫情,大国复兴路上的磨刀石;
人与城市,在磨砺中蜕变与成长;
规划: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作者:

张健,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与土地运营中心,规划师

杨斌,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产业与土地运营中心,规划师



本文来自 张健、杨斌 的投稿,城市设计接受优质的原创稿件,欢迎发送原创稿件到城市设计的邮箱 mr.city@whatscity.net,后台回复“投稿”了解更多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城市设计「疫情专题」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

媒体合作  城管先生  / 199215261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