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友手帐】孩子们眼中的丝绸之路

艺旅文化 艺旅文化 2021-04-20

/编者按/
丝绸之路——这个带着东方浪漫色彩的名字,就如同一个“取景框”,将三千多年来东西方人类文明的大交流定格其中。

然而两千多年前,当年仅二十六的张骞受汉武帝之命第一次踏上这片异域的土地之时,他面对的是茫茫黄土之后的巨大未知。


史书上将张骞的这次西行誉为“凿空”—— 空前的探险。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在那之后,这条路上迎来了浩荡出征的大军、坚毅大胆的使节、奇装异服的商人工匠,独身一人传播佛法的高僧大德...他们跨越欧亚,穿过西东,携着各自的"文明"在丝路之上相遇。


两千年来, 正是因为这些丝路"使者",知识、思想、科学、艺术、文化和信仰的交流从未在此间断。他们在丝路上留下的足迹,至今仍让我们着迷。

“一生必走一次丝绸之路”、“一生必看一次敦煌”,也许只有亲自踏上这漫漫长路,或才能将其从纸上跃然而出,感受这千年丝路的厚积薄发。

左上:嘉峪关  右上:敦煌莫高窟
左下:鸣沙山 右下:七彩丹霞


八月中旬,我们再次和一群大朋友、小朋友前往甘肃,从兰州一路西行,经武威,张掖,登嘉峪关,过瓜州,最后抵达——敦煌。


汉朝马踏匈奴之势、大漠黄土间的西夏文明、大自然鬼斧下的五彩丹霞、独守边塞的天下第一关、敦煌石窟里的千年壁画.....


当我们的脚步踏入这些历史、艺术、自然之中,孩子眼中的它们究竟是何模样?



甘 肃 游 记

     —— 李 曦(12 岁)

「 武威游记」  8月12日


今天,我们去了不知其主的雷台汉墓;供奉着儒家先祖的武威文庙;曾经富丽堂皇,却因地震毁于一旦的大云寺;以及那纪念着一代名僧的鸠摩罗什寺。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云寺钟楼)上头题着“大棒喝”的一座高台了。



高台很高,约有五六层楼,楼梯先是石头的,有四十厘米左右,上了一层,极目远眺,你大可览见大云寺曾经的辉煌,又可望见一旁那坍塌的庙宇,只剩下了无尽的惋惜,想要向天抱怨着它命运的不公来。

 

再上去,楼梯成木头了,日子久了,踩上去发出悦耳的“吱呀”声。旁边的栏杆早已脱下了它那红色的漆皮,只剩下风尘粘在那风化了许多的木头上。



到了顶端,你早已气喘吁吁,不由得望向穹顶,那蓝色房梁中心,是一个机关扣,下面的则是一个亢古久远的青铜大钟。听老师说,这钟重达六吨,直径一米半,需要三人才能环抱。轻敲一下,他便“嗡——”地振动起来。那钟声是那么沉稳,钟旁有几个大坑,我极难想象,一代代人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敲鼓钟的棒子,将这钟声一代代传下去,我不禁对它肃然起敬。



钟足足可以让五人钻进去,进去了,是一张张或风化、或淡去的红纸,上面写着一对对有情人对彼此的祝福,如同这钟一般坚固,坚贞不渝。

 

望着这钟外面的飞龙,听着那阵阵嗡鸣,感受着这钟的传承之久,迎风,抬头,我微笑起来,河西走廊,我来了!

 

「 游七彩丹霞 」   8月13日


来了张掖,怎能不游七彩丹霞,虽说这次只游了三个台,但也无憾来到这儿了。


七彩仙缘台:坐着巴士,我便来到了七彩仙缘台,这儿山体的构造运动让它成为了驼背的怪老头,经历了N年的风化,让地形成了圆浑的丘陵状,遍地都是黄与赤红的渐变。一歪头,一斜眼,一个睡美人浮现在我眼前,她仿佛大自然孕育的美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千世轮回中七彩衣袂化作山峰,守护着长眠于此的丹霞姑娘。


眨了几下眼,望向双峰间的凹陷,那不正是一艘帆船吗,它仿佛沐浴着晨光,穿过惊涛骇浪,在这希望和梦想,向我们驶来。这真谓是地形分割了色彩,色彩幻化了地形,景似画一般,一切也如梦似幻。



七彩云海台:仙缘台一过,便是七彩云海台了。云海台的地貌经历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所以他的地形参差不齐,起起伏伏。可这样的地形却形成了远观气势磅礴,俯瞰包罗万象(之景)。


观景时,你仿佛置身于云海仙境,因此这就有了这七彩云海台的名字了。这儿很神奇,用一句话形容就是,移步换景不是梦,先是七彩飞霞,然后大扇贝什么都出来了,像VR电影似的。

 

七彩锦绣台:登上七彩锦绣台时,你早已累得半死不活,可是总得看风景挺一挺。有气无力地抬头,极目远眺,下面这一幕让你震撼不已:山体两侧红、白、黄三色均匀分配,宛若华丽的丝绸披在山体上,胜一条丝绸天路,气势磅礴。



再远,就只能望见赤红的高峰与无数的黑路,如一条赤壁长城,又似一条赤红的巨龙横卧其上,好生壮观。


来了七彩丹霞就不愿离,可我也只能依依不舍地望一眼,丹霞,我会回来的!

 

 

「 游长城第一墩 」  8月14日

 

说起长城,有人就会好奇长城的起点在哪儿,这不,咱们就来到了这起点 —— 明长城的第一墩。

 


地理:作为一段长城的起点,它前方两边皆是悬崖峭壁,中间一条河,让敌人丝毫无法靠近。而且这儿自然景致壮观,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讨赖河水滔滔东去。

 


作用:说到作用,这儿有一个明墙暗壁。明墙是一条位于峭壁之上,长7.5公里,能迫使敌人从北边攻打。暗壁则是从嘉峪关东北向西北延伸到黑山,长8.4公里的西长城北段,它在山下,敌人在长城外,西来之敌即使攻占了嘉峪山,也仍然被拒在长城外。


大门:乘车来到大门,就能望见一栋不大的木制楼台,楼台虽不大,却气势壮大,古朴的楼台正似一个将军持剑立着,双目紧盯前方,要斩下一个个妄图闯进这儿的不轨之徒的首级。


道路:一望无际的道路上空旷无人,抬起头,极目南眺,你便隐约可以看见祁连山,山峰终年洁白,四千米上终年不化的积雪如同圣洁的白莲、清凉而衬着蓝天,更觉清新如画,正所谓“雨收远岫和云湿, 风度疏林带雾飘。”



敦:别忘了,这次是来看墩的,墩很朴素,下面是一个石台,上面则是一个因风化而坑坑洼洼的大石,上面写着赤红的大字“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可又听说这是新的,旧的风化掉了,难免有些遗憾了。

 

第一墩有些荒芜,可当我想起它的作用时,不得对它肃然起敬。


手记原稿

作 者 | 李 曦 (12岁)


很多人想到甘肃,想到丝绸之路,脑海中多是一片沙黄。但除了黄土,甘肃也有万般色彩在其中。祁连山峰终年的皑皑白雪,赤红黄蓝相间的七彩丹霞、沙山掩映下的敦煌绿洲、蒙蒙细雨下月牙湾的一抹湛蓝.... 


从孙景昕小朋友的手抄报中,便能感受到,甘肃的色彩,远比我们想像得丰富。


  画  里  的  甘 肃

    —— 孙 景 昕(10 岁) 


小画家出场 👇




作 者 | 孙 景 昕(10岁)


旅途中,当我们踏上"天下第一关 —— 嘉峪关"的城楼,走入长城第一墩,拾级而上眺望隔壁之下的甘肃风光时,也邀请了小朋友朗诵一些诗篇。

那些本浮于书本之上的边塞诗句,在真实的场景下得以还原。当孩子们用双眼看到看到苍凉的陌上风光,用双脚丈量一步步台阶,用双耳聆听丝绸之路上的历史,这些词句便不再陌生,千年前诗人们所感知的情绪,在旅途中自有传达。



「关 山 月」诗 朗 诵 

           —— 王 金 驿(8 岁) 



虽然视频中只是短短一段不足一分钟的朗诵,但站在悬臂长城之上的王金驿小朋友,是克服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恐高,和爸爸一步步走上去,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段诗朗诵。


我们相信悬臂长城的这段记忆,也将会是伴随父子俩共同的成长故事吧。


朗 诵 者 |  王金驿(8 岁)


谢谢几位小团友将甘肃之行,赋予文字、声音和色彩分享给我们,透过他们的双眼,甘肃似乎变得可触摸,可感受起来。除了以上几位,还很多小团友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他们所看到的自然奇观、石窟壁画、边塞遗迹...  


我们或许总觉得孩子的感受是模糊的、转瞬即逝的,但这些文字、图画和影像中的他们,却呈现出了一种成人都未必有的细腻。对历史、自然、景色,乃至同行的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解读。相信"甘肃"之于其已不再是地图上的陌生词汇,而是一个用双眼、双耳,用心感知过的远方。


这次的甘肃研学,艺旅与家长孩子们一起游走在地域广阔的黄土之上,一路西行的1600多公里内,从潮湿的内陆到干燥的边远小城,从七八点的日落到九十点的夕阳西下,从熙攘的城镇到人烟稀少的大漠,一路看过延绵的祁连雪山、荒芜的长城戈壁、沙尘漫天的鸣沙山... 


日照、风沙、温差,旅途中也确有长途的舟车劳顿,但这不也正是丝绸之路最真实的部分吗? 借用此次甘肃之行领队的一段话:

“对河西走廊的喜爱,不只在于其厚重的历史,而是一路向西的坦荡和率性,浩浩乎如西行的侠士。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蓝天,和延绵不绝的祁连山伴随左右,这一路还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呢?


旅途的意义,便在于此吧!





旅行中的小花絮|与君共赏



深山里的文殊山石窟👆
难得一见的飞舞的鸣沙山👆
顶着狂风,在夕阳下与鸣沙山合影👆
近在咫尺,却相距百余里的祁连雪山👆
与爸爸一同分享骑骆驼的快乐👆
与最亲的人一起爬上沙山之巅,极目眺望远处的驼群👆
丝路朝圣之旅的终点站,妥妥的毕业照🎓👆


孩子们的欢乐旅程已完满结束,

成年人的甘肃深度游即将开启!

10月,我们将再赴甘肃,

浸润灿烂繁盛的石窟艺术👇  

图  文 编 辑 |  ZOE  清如  李曦  孙景昕 王金驿



— 近期游学 火热招募中 —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