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林天苗的秘密花园?不!是你的花园

Coco 典藏Artcoco 2022-12-14


之前曾读过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如何探索一件未知艺术品的创作者性别,是可以从媒材上寻找出蛛丝马迹的。”当然常说艺术是不分性别的?但性别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思想构造仍是不可消解的,林天苗却并未想要去消解这种特性,而是真诚地进行艺术创作,毫不避免地用最女性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仿佛在向艺术界乃至一整个世界宣告,关注作品本身比关注性别重要。


林天苗,《白日梦》局部,1999年,白棉线、白布、数码照片,200×120×380厘米


本次上海外滩美术馆隆重迎来艺术家林天苗在上海的首场个人专题展览“体·统”,展览由美国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三星资深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担任顾问策展人,朱晓瑞担任助理策展人,可谓阵容强大。展览“体·统”的名称概念原生于人体系统,不难解释林天苗所涉足的创作一直与人体有关,这不仅仅是她的关注点,也是她思考与实验的其中一个出发点。


林天苗,《失与得》,2014年,聚脲、工具、不锈钢支架,尺寸可变


熟悉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观众都知道,这个空间的特性是一览无遗,直而向上的。艺术家将本次展览视为一个特定场域的项目,作品依照楼层分布展开,从“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公共意识”到最后的“终极意识”,每一层都是为“体·统”营造一个逐渐深入地过程,这样一个延伸地过程会带给观者一场“意识”之旅。


个体意识:身体语言的传递与形变


展览从二层展厅一件洞穴式作品《反应》进入,作品白色外壳看似坚韧却又柔软,内置螺旋状蓝色液体装置与感应器,这便是探索本次“意识”之旅的第一步——个体意识。观众将手腕脉搏处放置感应器,感应器采集脉搏跳动频率,将其传递给螺旋装置中的液体,原本静止的蓝色液体跟随脉搏频率从螺旋状玻璃管中滴落,在蓝色水平面泛起涟漪,令人久久不能平复来自体内的巨大能量。作品中艺术家不仅放大了人体正常运作机制,并利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将其传递出来,这是一个探索与感知自我的过程。


林天苗,《反应》,2018年,弧形结构双曲面面板、震动地坪、滴液装置、液体循环系统、脉搏采集装置、音响、中控系统,344×344×339厘米


林天苗,《反应》,2018年,弧形结构双曲面面板、震动地坪、滴液装置、液体循环系统、脉搏采集装置、音响、中控系统,344×344×339厘米


另一件相邻作品则是来自1999年的《白日梦》,这件作品所采用的媒介是大众对林天苗最为熟知创作手法——棉线、白布等。作品看似由底部白色床垫发射出的棉线牵引画布,画布上呈现的则是艺术家自身形象,细看会发现,艺术家形态并未脱离出空间,这不是一个被牵引和被控制的状态,而是一个相互制约的形态。


林天苗,《白日梦》,1999年,白棉线、白布、数码照片,200×120×380厘米


群体意识:社会身份的认同与依存


与二层展品结构相似的是,三层由一件以玻璃媒材为主的作品《暖流》与一件1999年至今的棉线作品《嗨!!!》组成。《暖流》这件作品与群体意识密切相关,艺术家运用了形状各异的玻璃器皿制作出一个圆盘式的结构,当中装满了代表生命本体的粉色荧光液体,这样一个彼此连接的过程中玻璃器皿会进行“自转”,同时亦会被社会环境、大众文化所带动“公转”,形成一个宇宙间公自转的依存关系。


林天苗,《暖流》,2018年,铝合金框架结构、不锈钢机械结构、玻璃、液体循环系统,220×65×258厘米


作品《嗨!!!》紧接《暖流》之后,未见之前我一直误认为尖锐敏感的音效来自《暖流》。值得一提的是,《嗨!!!》的呈现与《白日梦》的相似之处仅在于“线”的延伸,但该作品的动态与释放点则与前者全然不同。这件作品的奇妙点在于它是一个会跟随社会身份、性别而转变的过程,它是包含群体意识的。


林天苗,《嗨!!!》,1999-2018年,白棉线、投影仪、扬声器、扩音器,1060×475×300厘米


林天苗,《嗨!!!》,1999-2018年,白棉线、投影仪、扬声器、扩音器,1060×475×300厘米


公共意识:粉碎与重建秘密花园


不难看出,林天苗的创作一直在跟随生活轨迹行动。2017年,林天苗突破惯用媒介,采用人工合成的玻璃材料,尝试挑战新媒介。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新的体验,也是新的突破。这一尝试在《我的花园》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柔软蓬松的粉色地毯,高林耸立的玻璃管上印有各类植物中英文名称,内含绿色可喷射液体,完美地呈现了一座少女心满满的秘密花园,令人全然忘记关注包裹在玻璃管上的中英文差异,倒也体现出了“俗名”与“国际用语”之间的随意性。


林天苗,《我的花园》,2018年,铝合金框架结构、玻璃、液体循环系统、地毯,尺寸可变


终极意识:对社会性雕塑的探究


五层的展厅是环绕式的,观众不仅可以换个角度俯看四层《我的花园》,亦可以边走边看点题之作《失与得》,如果说上述三层的作品是层层递进的,那我们即将到达的是,林天苗的艺术语言交汇处,日常工具与人体骨骼重新嫁接,各取所需。艺术家用其独特的幽默感,以日常性的现成品重建了关于死亡的概念。


林天苗,《失与得》,2014年,聚脲、工具、不锈钢支架,尺寸可变


本次“意识”之旅结束前,林天苗的手稿被展出在六层展厅,观众可以清晰的在这里看见,一个艺术家的思考与创作路径,一个想法是如何不断被实验被创作而呈现。


林天苗,《我的花园》手稿


纵观林天苗的创作路径,不论是早期的《白日梦》、《嗨!!!》,还是最近的《反应》、《暖流》、《我的花园》等,其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创作手法。因早期作品大量地运用了手工制作以及线的繁琐缠绕,不禁让人感叹这种强烈的表现欲,从而致使大众认为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女性特征。但其实在九十年代初,林天苗便已经开始不断去尝试各种媒介的创作,她曾一再强调自己从未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去创作,那些具有女性生活符号的材料仅仅是自我表达,是以一种独到的视野去展现细腻的个人风格。本次“体·统”的展出,新媒介的创作,无疑展现出艺术家的无限创作性,是根据日常生活的意识之旅,并不单单只是关乎女性,而是关乎人体与系统。

林天苗《体·统》


2018.06.26—2018.08.26


上海外滩美术馆


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


图 | Coco、上海外滩美术馆

文 | Coco


每周展览投票


跟Coco一起去看展,这样的朋友圈才有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