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约翰如何施洗,而莫尔怎样乌托邦?

刘旭俊 典藏Artcoco 2022-12-14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开幕致辞




4月10日,“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获奖及入围作品展”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最终由艺术家钟学庆凭借作品《如履薄冰》斩获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大奖,而段晓刚、霍旭旻、潘琳和汪一这四位艺术家则分享了优秀奖。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宣布优秀奖获得者



据悉,由来自英语世界的画家Elizabeth Magill、Michael Raedecker与圣像美术馆馆长Jonathan Watkins,以及中国画家毛焰与叶永青组成的评委团,在本届赛事多达3319名有效报名的投稿者之中,筛选出103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所有投稿者的年龄跨度之大(囊括从40后直至00后)、参展作品风格跨度之大(具象的、抽象的、超现实的、表现的乃至装置绘画不一而足)、参展规模之大(除了103件本届入围作品,还有13件该赛事2016英国大奖获得者Michael Simpson的作品)都创下了历届之最。


策展人Lewis Biggs 为获大奖艺术家钟学庆颁奖




仅仅由此而言,它确乎做到了主办方声称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和理念”。三千多人的参展规模可谓公开,年龄跨度与风格跨度则印证了公平,每届更换成员的评委团以辩论的方式匿名评选更是彰显了公正。然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来说,任何艺术奖项的公正性无疑都是对自身价值观与视觉型的公正,而不可能对艺术本身公正。作为一贯秉持传统的约翰·莫尔绘画奖,在这种“局部的公正性”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位于一楼展厅的作品墙



当我提早步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厅时,评选结果仍未公布,展厅也尚未对外开放。兴许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担心我在等待的过程中感到无聊,颇为友好地把我引至一楼大厅那面印有全部参展作品的展墙前,给我3次机会猜测哪件作品最终获奖。我直接报了3个编号(其中就有47号的钟学庆《如履薄冰》),那位工作人员惊呼神奇,问我是如何未卜先知的。我才把我的“押题思路”坦然相告:我翻看过从创始至今4届的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获奖作品图录,归纳出了中奖概率极高的艺术元素。首先把不是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全都剔除掉,继而排除那些并非用大笔触和大色块构成的作品,再祛除色彩上没有选用哑光的红绿色系的作品,最后剩余的多半就是获奖作品。


开幕式座谈会现场



好作品与获奖作品之间并不等价。我对于获奖作品的推测与评委团所做的别无二致——尽管每届都更换评委,但最终选择的风格却颇为一致——似乎他们也并非是在选择自己认为好的作品,或是与自己创作时蕴含的艺术观相近的作品,而只是对于约翰·莫尔绘画奖近年获奖作品自身的风格调性与视觉类型的推测。事实上,我并不关心谁最终拔得头筹,也不甚关注谁担当评委,我感兴趣的只是作为筛选机制的话语权背后暗含着何种充当“大他者之凝视”的视觉型。

 

2018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一等奖作品

钟学庆《如履薄冰》

布面油画,2.90 x 1.45 m,2017

 

从那些见诸媒体的约翰·莫尔绘画奖所标举的价值立场来看,注重“绘画性”这一观念堪称是它甄选作品的发动引擎。瑞士艺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于1915年提出“绘画性”(Malerisch)一词,用于和雕塑艺术中突出线条与轮廓的“线性”(Linear)概念相对,意指绘画中独特的油彩处理方式对于平面图像的赋形能力。很明显,约翰·莫尔绘画奖在英语世界中继承这种观念遗产的来源并非直接是沃尔夫林,而是这一概念的再度阐释者美国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提的“绘画性”(Painterly)——他把“抽象表现主义”的精髓命名为“绘画性象”(Painterly Abstraction),将汉斯·霍夫曼、波洛克等艺术家的作品揽入其中;随后又在此基础上嫁接色域(Color-field)、硬边(Hard-edge)等观念,使之迭代为“后绘画性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换言之,通过多达五届的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获奖作品来看,美国人格林伯格在1960年代锻造的“绘画性”观念才是21世纪该赛事的真正评委,主办方把这种视觉型奉为圭臬,而历届评委不过是以各自的方式(积极的迎合,或是艰难的抵挡)来回应这一“大他者之凝视”。


“2018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获奖及入围作品展”

展览现场

 

对于约翰·莫尔绘画奖而言,尽管这位约翰也如同另一位约翰那样,似乎有着神奇的“施洗”之功;纵然这位莫尔也如同另一位莫尔那样,竭力勾勒出了“乌托邦”的美好世界;然而,艺术领域的情况也是如此,在相似的风格调性的施洗下,只有单一的视觉类型得以获取乌托邦的准入证。恰如格林伯格的美国老乡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那句名诗——“我们能够猜出的谜,我们很快就瞧不起”。双方对于规则的过分熟稔,既成就了主办方对于自身立场的坚持,也有助于提高参展者的押题投稿的命中率,更容易招致旁观者针对奖项公正性的诸多风评。从我的观点来看,既不必对该赛事对于艺术本身持有“公正性”报以过高期待,也不必为它对于赛事本身坚守“局部的公正性”有所怀疑。作为一个传统悠久的遴选作品并助推艺术家的赛事而言,如此行事对于它自身乃至整个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利是弊,那就不得而知了,想必最终导致利弊平衡的关键在于格林伯格那种观念在艺术上的生命力与狄金森那句诗在心理层面的作用力孰强孰弱了。


 优秀奖作品 



2018 约翰·莫尔优秀奖作品

段晓刚《形状3号》

布面丙烯,1.0 x 0.85 m,2017


2018 约翰·莫尔优秀奖作品

霍旭旻《等雨来 - IV》

布面丙烯,1.5 x 1.8 m,2017


2018 约翰·莫尔优秀奖作品

潘琳《0.00~1.40》

布面油画,2.05 x 2.6 m,2017


2018 约翰·莫尔优秀奖作品

汪一《对视》

布面油画,1.5 x 2.0 m,2016


文|刘旭俊

图|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2018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获奖及入围作品展

时间:2018年4月10日— 6月15日

地址: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1929号

主办:约翰·莫尔利物浦展览基金会、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