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台艺术季Vol.3|时间中的身体性


 

 

复星艺术中心推出天台艺术季Vol.3“时间中的身体性”。

自2021年11月14日至12月31日于复星艺术中心四楼“数字空中花园”呈现5位蜚声国际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托尼·克雷格、马克·奎恩、诺特·维塔尔和查理·希尔德的作品。



天台艺术季Vol.3 “时间中的身体性”展览现场

天台艺术季Vol.3 “时间中的身体性”展览现场

“时间中的身体性”展览开幕现场



《COMPACT》

2017

铸铁

176 x 35.5 x 52.2 厘米


 






以人体为主题,大部分用自己的身体作为金属铸造的基础,探索人类如何融入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的同一性。



这件作品标志着艺术家从非物质化形式到具有更清晰的体态结构作品之间的过渡。


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 寻找形态的原则有二,首先是“普通多面体”,我们所熟悉的自然六面体,其次是“气泡模型”。在所有泡沫、骨骼或芦苇的内部发现的空间链接结构,这个原则可生成从四面体到菱形十二面体的多边形,并且是有规律但随机的。


这种几何学是现有结构原理的一个例子,它不同于解剖学,它使我们思考我们的身体形态与地质结构,生物结构及其他一切事物的关系。


“当你看着这个雕塑,你能谈及的,不是它所取代或象征的事物,而是它如何影响这个环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 安东尼·葛姆雷于1950年出生在英国伦敦,因其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广受赞誉。在1960年代为雕塑打开了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一直在探索人体和空间关系,通过批判性地使自己与别人身体产生联结,直面自然和宇宙中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葛姆雷不断尝试让艺术空间成为一个可以呈现新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场域。







《小支柱之五》

2011

铸铁

184.5 x 24 x 29.5 cm










“我认为雕塑是世界的一件实体,它并非要为世界创造图像,或通过含义改变世界。它们不需要解释,也不需要庇护,它们是自由的物品”。




在探索时间性之外,英国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 的作品同样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他谈到他的艺术创作希望能在“语言消失之处”启程。


本次展出他著名的“区块系列”作品的一件铸铁版本,四个区块层层叠高形成一个马赛克般的形态,每一块都是之前一块的体积的八倍,客观的记录并展现了一个人在动作发力瞬间的状态。

 

 




《歧路之园》

2019

 铸铜









身体是我们每个人的媒介,时间和身体跟所有人都可以产生共鸣,会和所有人发生交集。




继马克·奎恩(Marc Quinn)2019年春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广受欢迎的个展“皮相之下”之后,“时间中的身体”展出他的大型面包手雕塑《图腾》,以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中的八十件真实比例大小的铸铜面包手——这是对创世纪的传说中面包作为身体的象征的隐喻。


* 马克·奎恩于1964年出生在英国,是一位顶尖的当代视觉艺术家。从90年代起他与同辈的英国艺术家们重新定义了当代艺术的创作和体验;他于1991年凭借雕塑作品《自我》(1991年)一举成名,这是一座由他自己的八品脱冰血液制成的艺术家的头像雕塑。奎恩的作品被收录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收藏中,包括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英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威尼斯古根海姆美术馆(意大利)、圣彼得堡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荷兰)和巴黎蓬皮杜中心(法国)。






《头:阿尔玛》

2021

剖光不锈钢,PVD涂层

166 x 132 x 108 cm





身体就是一个本原,就是时间的体现。



诺特·维塔尔(Not Vital)的《头:阿尔玛》同样也是“创作于中国”的典范,具有未来感的形态,材料使用到了高度抛光的PVD(物理气相沉积)涂层形成了光泽度高、镜面效果强的表面,观众可以在其表面看到自己的倒影。


* 诺特·维塔尔1948年出生于瑞士恩加丁森特,在中国北京、巴西里约热内卢、瑞士森特生活及工作。维塔尔从家乡寂寥的瑞士山麓汲取灵感,他的观念艺术模糊了现实和超现实的界线。维塔尔熟练而巧妙地游走于雕塑、装置、油画、素描等媒介之间,将抽象与具象和谐地结合,尽显禅意。维塔尔的三维作品是建筑与雕塑的融合。因为对人类学怀有浓厚兴趣以及热爱旅行,维塔尔将自然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并且表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




《发号人》

2019

80 x42 x 31 cm







用身体的形式探索人的存在,表现精神与身体的不可分割性。身体不仅是肌理,也可以传递心理。


此次会呈现托尼·克雷格(Tony Cragg)享有盛誉的“发号人”系列,呈现了一种身体的形式,受到自然的感召并经历了时间的淬炼。


* 托尼·克雷格1949 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自 1977 年以来他一直在德国伍珀塔尔生活和工作。他不断努力寻找人与物质之间的新关系,他所使用的材料没有限制,因为他对想法与形式并无限制。





左上:《紫罗兰绘画》

2000-2021

 亚麻布面油画

183 x 153 cm

右上:《大型漫画》

2006-2021

亚麻布面油画

214 x 198 cm


左下:《绘画之三》

2017-2021

亚麻布面丙烯、油画

150 x 120 cm

右下:《绘画之四》

2006-2021

亚麻布面油画

122 x 91 cm







绘画是在身体上创作,画布上的绘画是一种在被转换的“身体”上的绘画。



正如雕塑的过程本身极具身体性,绘画的过程亦是如此,澳大利亚画家查理·希尔德的作品正是绝佳的例子。作为中央美术学院的特聘导师与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希尔德长期受邀在北京大学教授绘画,是为数不多在中国任教的国际艺术家之一。对于他而言,“绘画本质上是一种对存在的身体性的沉思”。


* 查理·希尔德是一位备受尊崇的澳大利亚抽象艺术家。数十年来,他致力于举办机构展览,在学术上亦是精益求精;在个人的艺术创作上不断突破的同时,他也积极地传播和教授知识。在1980年代,希尔德在他英国剑桥的工作室中度过了七年的探索期。自1990年起,他一直常驻于悉尼,1995年他在当地创立了一个艺术学院。 




本次展览“时间中的身体性”绘画起源和绘画历史与人类身体息息相关,在早期的艺术中,绘画是在身体上创作,画布上的绘画是一种在被转换的“身体”上的绘画,将人体形态、能量和情感转化为一种无指代的、更为抽象的构象是当今的画家和雕塑家的共同追求。


复星艺术中心天台艺术季已经举办至第三季,作为复星艺术中心2021公共艺术年众多专题活动之一,天台艺术季旨在通过定向邀请艺术家在复星艺术中心四楼的“数字空中花园”中展出或创作作品,将城市建筑意义上的天台转变为展示艺术、联结生活、启发思考的公共艺术空间。




 关于复星艺术中心公共艺术年

随着上海“十四五”规划的正式公布,未来上海将着力打造文化高地,将上海建设成为更具世界影响力,彰显城市精神品格的人文之城。2021年,在为公众呈现“安藤忠雄:挑战”,以建筑大师不畏挑战的传奇经历激励公众直面后疫情时代挑战的同时,复星艺术中心亦宣布开启2021公共艺术年计划,助力上海文化艺术建设,在“十四五”期间,以公共艺术为媒介,推动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和公众生活,为上海的人文美育和城市改造构建新的艺术生态,加快将上海建设成为一座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大都市。


公共艺术作为连接空间、大众和艺术的纽带,直接融入城市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公众对艺术和世界的理解。2021年,复星艺术中心将陆续推出艺术家驻留计划、国际公共艺术研讨会、ANNEX空间策展实践、复星艺术中心天台艺术季等多项旨在打造公共艺术发展生态的专题活动,推动上海公共艺术的深入发展,让艺术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间、自然环境、社会人文,实现“转角遇到艺术,让艺术走进生活”,将公共空间转变为艺术美育场域的美好愿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