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利小八郎的年度之书

毛利小八郎 非虚构时间
2024-09-20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时钟滴答滴答地走,来到了2023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今天文章的作者来自“毛利小八郎”,也就是译文社科编辑室的8个人(7个图书编辑+1个营销编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7个和1个为出版更多好书持续努力着。


在即将作别2023,迎接2024之际,我们每人评选出了一本自己的2023“年度之书”,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书是编辑们的心头好。如果你还没有“看见”过它们,那么今天可以一键下单了,编辑们的推荐都是很有诚意的。


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身体健康!也欢迎在后台与我分享你的“年度好书”。


我们明年见!



编辑:范炜炜 

 年度之书:《街角》 



(美)大卫·西蒙 爱德华·伯恩斯 著,李昊 译


2023是重新启航的一年,是心怀感恩的一年,也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2023年,我们终于回到了书店,与读者重逢于线下。大家面对面交流时脸上洋溢的兴奋与喜悦是那么生动又那么可爱,这无疑是身为小编的我得到的最大慰藉。读者没有忘记我们,好书依然备受关注,夫复何求。


今年我自己做的书分布在“译文纪实”系列、“译文经典”系列和“弗洛姆作品”系列,是否本本精彩当然见仁见智,但每一本都是用心之作,尤其是篇幅长达50万字的纪实作品《街角》The Corner。这本书的作者之一大卫·西蒙是一位杰出的纪实记者和影视编剧。许多观众心目中美剧史上的巅峰之作《火线》The Wire便出自他之手。


两年前,《火线》原著《凶年》Homicide作为“译文纪实”系列第一部真实罪案作品面世。两年后,他的另一部作品、同样被改编为HBO热播美剧的《街角》则直接带领读者深入到那个美国梦彻底破碎的世界。


书中真实记录了美国巴尔的摩内城社区一年当中发生的焦灼故事,追踪了一群为生存苦苦挣扎的穷人,那里充斥着毒贩和抢劫犯,还有喜忧参半的警察、手无寸铁的瘾君子以及无辜受害的路人。


这是一部反对美国“毒品战争”政策、反对经济忽视、反对系统性种族歧视、反对脆弱教育系统、反对将城市居民边缘化的作品。大卫·西蒙、爱德华·伯恩斯将多线叙事玩得炉火纯青,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他们笔下鲜活登场,再迎来一个个令人唏嘘的结局。难怪有人盛赞,即使在“译文纪实”的众多优秀作者中,大卫也是卓尔不群的。


2023年就这样在读者们不离不弃的陪伴下愉快地接近尾声了。2024,让我们共同期待扶霞的“美味”新作《君幸食》吧!



编辑:薛倩

 年度之书:《没有面目的人》 







(美)理查德·桑内特 著,周悟拿 译



今年做的书中我相对来说比较满意的是《没有面目的人》,美国社会学家桑内特解读职场困境的经典之作。


现代企业从追求利润出发,把人当作流水线“螺丝钉”使用并用后即弃,让员工止步于简单又肤浅的劳动,无法像过去那样通过长期规划培养出行家。作为打工人应该如何应对这个局面?可能是这个问题切中了当下许多人的痛点,收到了不少意料之外的关注和好评。


很多读者反馈,万万想不到这样一本读来有切肤之痛的书居然写于二十五年前,不得不深深佩服桑内特的先见之明。遗憾的是,尽管那么早发出了警告,同样的事情还是在全球各地不断重演。企业追求利润的本质要求不断降低成本,为了减少运营风险不断减少对技术人才的依赖,因此通过无限细化拆分流程将人降级为流水线上的可替换的螺丝钉,同时以临时工、短期雇佣来替代长期正式合同;这就导致人无法培养出独当一面的专业技能,降低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雇佣双方的信任感。


一边,越是善待员工的企业,运营成本越难以控制,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另一边,宝贵的人才被当作耗材不断耗损,不断恶性循环。这一困局如何打破?需要整个社会的人共同思考。这本书也重新提醒我们记起康德的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书的原名是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直译为“品格的侵蚀”,最终采用的这个意译书名灵感来自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虽然选题阶段遭受了不少质疑,但从很多读者的反馈结果来看这个译法选择还是正确的。周悟拿老师的译文也为本书增色不少,特别在此感谢!此次将其放入平装口袋本的译文坐标系列,也是希望读者上下班通勤时候拿着看方便。


题外话,在电子阅读盛行的当下,做这样的平价口袋本是否还有市场,其实这也是坐标这套书一直有的担心。多次收到其他部门的同事反馈这套书定价太低,以至于主播选品都看不上。但是另一方面,又一直在网上看到读者对书价太贵的批评。两相权衡下,还是决定要坚持原有的定位。也希望今后能够得到读者朋友更多的支持。



编辑:刘宇婷 

 年度之书:《医生,你在想什么》 

 


王兴 著


疫情三年,我编辑出版了王兴医生的“健康三部曲”。


可以说,是疫情,也是这三本书,改变了我对医疗的很多看法。以前听到癌症就觉得要等死了,编完《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我最大的感触是,癌症没有那么可怕,哪怕癌症晚期,也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编完《医生,你在想什么》,让我知道了医学的局限,医生不是神,破碎着进去一定能完好地出来。甚至,大部分的疾病,医学也是无能为力的,只是帮助我们度过最难的时刻,等待自愈。


比如,2022年年底,在医疗资源紧缺的状况下,我们在各种医疗公号的指导下,做到了自己给自己看病——发烧吃什么,刀片嗓吃什么,拉肚子吃什么,孕妇和儿童要怎么办。又比如,2023年年底,在王兴医生的指导下,我买好了阿奇霉素,就等娃烧到38℃给他灌下去。可以说,因为出版了王兴医生的书,我获得了一个珍贵的家庭医生。


那么,《医生,你在想什么》就是让更多的读者拥有自己的家庭医生。它让我们知道一些医生思考疾病的路径,让我们知道医生是怎么看病的,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专业壁垒打破了那么一点点。看完这本书,普通人也可以知道,看病这件事情,我该怎么办。



编辑:常剑心 

 年度之书:《白色天空下》 



(美)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著,叶盛 译



2023年有好几部我特别喜欢的书付梓出版,很难说哪本最满意。但要说最重要的一本,莫过于《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


《白色天空下》是普利策奖得主、《大灭绝时代》作者科尔伯特的新作,延续前作话题,关注不断逼近的第六次大灭绝。外媒如此评论这本新书:“想成为一个消息灵通的地球公民,你必须得读读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书”;“如果你喜欢有幽默感的末世读物,她会让你在罗马大火中大笑”。


这两个俏皮的评论说明了两件事。第一,科尔伯特谈论的事既新奇又重要;第二,科尔伯特是个讲故事的天才。


“环保”是一个极其重要但又被不断搁置的话题,人类似乎总有更紧迫的问题急需处理。但科尔伯特在《白色天空下》里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带来的危机近在眼前,并非死后的“洪水滔天”。哪怕我们明天就停止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温暖的情况仍会持续数个世纪之久,我们已经很难将升温幅度控制在导致大灾变的阈值之下。更积极主动地干预自然势在必行。


通过采访世界各地最前沿的科学项目,科尔伯特描述的是一个人工痕迹越来越多的世界。鉴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诸多“黑历史”,这些科学项目更显得疯狂而危险:向平流层发射微小的钻石或碳酸钙颗粒反射阳光,给地表降温;用基因改造的个体消灭整个入侵物种;将二氧化碳从空气中提取出来,转换成石头埋入地下……科尔伯特难掩忧心忡忡,但她也无比明确地指出,这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我们很可能在有生之年目睹因平流层气溶胶而由蓝变白的天空,也很有可能经历这些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自然干预所带来的新问题。


因此,每一个地球公民都很有必要读一读科尔伯特的这部新著。



编辑:李欣祯

 年度之书:《生命线》 

 


(美)温麟衍 著,步凯 译

重建的一年,重建信心,重建秩序,但也是惨淡的一年。换了部门从头再来,有一种归零的小小兴奋感。我经常觉得编书工作很像种地,勤勤恳恳紧迫一年,大多时候是靠天吃饭,但不会永远都碰上坏年份,所以耐心和积累尤其重要。


年初的时候就在准备温麟衍的《生命线:一个医生的公共卫生之战》一书的出版,到年底终于上市(做书的周期真的很漫长)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位华裔女性,作者温麟衍8岁时跟随父母从中国来到美国,开始了从无家可归到成为全球健康意见领袖的升级打怪之路。从少年时期的医学梦想,到青涩求学的波折,再到成为巴尔的摩市卫生局长、美国计划生育协会主席的重大职责,温麟衍用她独特而感人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女性医生在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所经历的困境、挑战和成就。温麟衍在书中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透露出在成为一名医生的过程中,她是如何因邻居家小男孩的悲惨遭遇而决定走上医学道路。她提到了自己对社会底层人群的关心,以及如何通过在公共卫生领域的不懈努力,挑战医学以外的社会问题,为弱势群体发声。


经历了过去三年,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故事,混乱之中,科学的叙述、真实的案例能给人一些笃定感。但当然,我也有心理预期,创伤之后,人都有回避的本能,在铺天盖地的健康科普、医学叙事之后,人们会有一种疲惫感,不愿意再去接触、回顾痛苦的经历。在这本书上市之后,这种心理预期得到部分证实——这本书真的太难推了!(营销编辑疯狂点头)


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视角之外,温麟衍坦率地分享了自己的失败和困扰,包括工作压力带来的酗酒问题,以及在美国计划生育协会短暂而激烈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她更加坚定地致力于公共卫生,认为健康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解决。


跟“译文纪实”大部分作品的“暗黑”风格相比较,《生命线》是真诚的、朴实的、不那么跌宕起伏的,或者说它太正确了,但很多时候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却经常做出错误的决策。



编辑:钟瑾 

 年度之书:《希特勒的恶魔》 


关于纳粹史,大多谈的是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政策,但探讨思想史,尤其是具体到超自然思维的非常少见。其实,对大众来说,超自然这个话题并不陌生。看过《美国队长》、《地狱男爵》、《夺宝奇兵》系列等影片的人,应该听说过“九头蛇”、狼人部队、奇迹武器……这些都从侧面说明了纳粹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关系。


为了对抗英、美、苏,并顺利推进种族清洗,实现其种族乌托邦和帝国梦,希特勒要重塑德国的科学和宗教。


于是,他说德意志民族是奥丁、托尔、洛基等北欧神族的后代,说他们跟失落的亚特兰蒂斯有关,这样非凡的出身自然高出了其他欧洲人。为了跟基督教剥离,他又创了新的信仰。此外,他还赞助占星术、宇宙生物学等异想天开的学说,鼓励研究圣杯、巫术和中世纪的魔鬼崇拜,并把声称能以天宫图占卜国运的术士,能感应地下矿脉所在、能透视、能用摆锤找出神秘力量的各种边缘科学家收入科研院所,甚至还拼凑出一支纳粹“狼人”部队作战……


而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揭露这些是被盖世太保所禁止的。就这样,专家吹捧,民众趋之若鹜,在纳粹的带领下,他们齐心协力地走上了一条歪路。


《希特勒的恶魔》的每一页都揭示了比小说更离奇的真相,令人大开眼界。



编辑:张吉人 

 年度之书:《冷柜里的恶魔》 








(美)理查德·普雷斯顿 著,小庄 译



提到《冷柜里的恶魔》,很多朋友的第一个问题是:书名里的“恶魔”,到底是指什么?答案是两个字:天花。


天花是历史上引发大流行的最古老的病毒,也是夺走最多人命的病毒。从人痘到牛痘,人类在与天花漫长的对抗中,收获了极为强大又颇具争议的武器:疫苗。


天花是历史上唯一被人类根除的传染病毒。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人类终于摆脱了天花数千年的纠缠,八零后生人大概很难体会这份宣言的份量。只需记住一组数据:在此之前,全球每年有5000万人感染天花,200万人由此病逝。


因此,当普雷斯顿在书中浓墨重彩地描述日内瓦的天花根除项目以及D.A.亨德森医生这样的传奇时,你不禁会为身临历史而震颤。根除天花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协作少有的绝佳案例,超越了种族、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隔阂。你会发现,除了仇恨和相互屠杀之外,20世纪的人类还是能团结合作做好那么一两件事的。


很快,在陆续销毁封存在各国实验室冷柜中天花毒株的问题上,人类再次陷入漫长而无休止的分歧中。因为能空气传播和高致死率,历史上不少国家考虑过在战争中使用天花作为生物武器。二战中,美、英、日等国都曾尝试研发天花武器。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对于超级病毒的忧虑和恐惧在2001年美国遭受炭疽袭击后到达顶峰。


如今,在科幻场景中引发世界末日的,除了核战、外星人入侵,还要加上经过基因改造的天花病毒。普雷斯顿写到,相比在洛斯阿拉莫斯经历核爆光束而成熟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尚未进入他们的“成年期”。然而,隔在人类物种和超级病毒制造间最主要的事物,只能是生物学家个体的责任感。


回到开头,书名里的“恶魔”,到底是指什么?答案是两个字:人心。



营销编辑:王琢 

 年度之书:《街角》 




(美)大卫·西蒙 爱德华·伯恩斯 著,李昊 译


同事欣祯说编书工作像在种地,勤勤恳恳劳作一年,到头来还要靠天吃饭,但是,没有播种也就没有收获。图书营销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除了依赖书本身的质量和生命力,靠的是耐心地去完成每一件小事,甚至小到包好一个快递,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像《战争广告代理商》(这本书也是我的另一本年度之选!)中的吉姆·哈弗一样从日常工作中的细节入手,找到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宣传语,建立书与读者的联结。我当然远远不如公关高手哈弗,虽偶有挫败感,但也屡败屡战。


(日)高木彻 著,孙逢明 译

一个小国运用高超的“形象公关”打赢国际舆论战的故事


2023年我们编辑室一共出版了46本书,每一本都是我喜爱的“孩子”,如果一定要选一本年度之书,我的选择是《街角》。1993年的一年,大卫·西蒙和爱德华·伯恩斯蹲守在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巴尔的摩的街角,观察生活在那里的底层人民:毒贩子、瘾君子、普通居民,甚至还跟一些人成为了朋友。这里的人选择很少,他们每天为基本的生存挣扎,却几乎都被深渊所吞噬,所有的人都深陷在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毒品问题之中。


为什么要读这样一部近800页、讲述另一个国度的瘾君子的厚书?这似乎离我们有点遥远。相信我,只要你打开第一页,读完第一章你就停不下来。


我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有亲人、朋友和爱人,他们期望更好的生活,他们在泥沼中挣扎、痛苦,他们善良、聪明,但也有很多如你我一般的弱点,他们想逃离,却又一次次地重蹈覆辙。那千疮百孔的生活,换成是我,也不一定比他们过得更好。


“每一个深入街角的人,都无法全身而退”,包括写下这部著作的大卫·西蒙和爱德华·伯恩斯,你时不时能在文字中感受到他们的叹息,以及心底某一部分的坍塌。《街角》正是因为书中人物与两位作者的这种情感互动而更加动人。


特别感谢《街角》的译者李昊为这本书付出的所有努力,因为有你,让更多的人走近了这本好书。真诚,是最能打动人的武器。



扫码获取译文社科编辑室2023年出版书目 👇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世上为什么要有书?| 译文社科2024年新书目录

扫描下方二维码

添加“废墟狗”为好友
第一时间了解新书资讯与优惠消息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非虚构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