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今晚开幕,这届大会将很忙……

林征 科学大院 2023-03-09

今晚,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6th 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简称COP26)就将开幕了。疫情期间的会议规格依然不输往届,东道主英国甚至承诺为来自“红码区”的国家参会代表提供隔离期间所需的旅馆资助。


COP26的logo 

(图片来源:https://ukcop26.org/)


此次COP26由英国和意大利联合主办,会场在排名英国可持续发展能力top 3的宜居城市格拉斯哥 

(图片来源:https://ukcop26.org/)


COP26本应在2020年召开,已经因疫情延期一年。现在疫情远没有结束,为什么联合国还坚持要开”实体”会?已经公布的大会议程密密麻麻,往届会议天天都是谈判到深夜,估计这届也不例外。


那么,本次会议的重点是啥?让我们先回忆一下今年的诺奖成果……


跟诺奖得主学划重点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儿“石破天惊”地发给两位大气物理学家。共同分享这一半儿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分别是90岁的日裔美国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和90岁的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


真锅先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首次估算了未来的全球变暖幅度。2009年访问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时,与他相识多年、同在普林斯顿工作过的吴国雄院士介绍他时,开玩笑地说他是“温室效应之父”甚至“之祖父”。


左一为吴国雄院士,右边穿马甲的为真锅先生。

(图片来源:中科院大气所)


因此,真锅先生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也被问及他对几周后参加COP26的各国领导人有什么要说的。


真锅先生的回答是:“其实我认为制定气候政策往往比做出气候预测困难1000倍。” 老爷子坦言:“研究气候变化很难,但远不如政治,气候变化不光是气候,还有能源、水利、农业等,太难了。”[1]


(图片来源:Princeton University)


能让地球最强大脑都能连说三个“太难了”的气候政策,很快就要在COP26上由来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197个缔约方谈(吵)判(架)代表协商制定。


其实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年年开,但从20年延期到21年召开的这届气候变化大会,特殊点就在于到了检查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布置下的作业的时候啦


今年诺贝尔物理奖三位获奖人的获奖理由是“都研究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复杂系统”[2],尤其是真锅老爷子,从年轻时候起就神烦复杂模式,对很多物理过程在数值模式中的表达,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尤其擅长对辐射传输和积云对流过程进行高度抽象和简化,以抓住其主要的物理核心[3]。


我们不妨向老爷子学习,化繁为简,提炼一下此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三个任务:收作业、判作业、布置作业


COP26的三个任务


1. 收作业


如果你能上COP26官网看看 ,会发现几乎每个网页都在提《巴黎协定》布置的任务,跟曾经在家长微信群里收作业的老师们(现在不让了)没啥区别。


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之所以可以载入史册,是因为在150多位国家领导人见证下,全世界178个缔约方签署了 “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4]。


对缔约方来说,除非退出《巴黎协定》,才不受其约束。这也就有了奥巴马“绕过”国会,批准《巴黎协定》,特朗普上台后宣布退出,拜登上台后又重返《巴黎协定》这一波三折让全世界惊叹“我去,还能这么玩”的好戏。


《巴黎协定》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像所有雄心勃勃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厚望的老师们一样,《巴黎协定》给各个缔约方布置了巨多的作业,这里只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简称NDC)。


官话是“各方将以NDC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将继续带头减排,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帮助后者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通俗点讲,这个作业其实也就是为了达到限温2摄氏度甚至1.5摄氏度的目标,敦促各个国家尽快提出各自的减排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在于“控碳“,也就是尽快在全球实现“碳中和”。签署《巴黎协定》的国家,在会后陆续给出了本国的NDC和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表。


敲黑板:碳中和指的是通过平衡二氧化碳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实现净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目标可以设定在全球、国家、区域、城市、行业、企业、活动等不同层面。在全球尺度上,“碳中和”等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多数发达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


欧盟和英国已经于1990年左右实现碳达峰【碳达峰指的是年度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是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经济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清洁的低能耗模式转变】,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60年时间;美国于2007年左右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承诺实现碳中和之间有43年时间。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也就是说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仅有大约30年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在30年内完成发达国家约50年内完成的目标,在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上面临巨大挑战。


2.  判作业


好了,关于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布置的作业情况就简单说这么多。来看看作业完成情况吧~


9月17日,作为“课代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汇总了各国交NDC作业的情况,进行批改之后,给了个不太客气的“小进步、大麻烦” (Some Progress, but Still a Big Concern)的评语[5],怎么说?



这40多页的评语汇总起来有这么几点 (大家可以戳文末的“阅读原文”下载这40多页报告读一下,感受一下让诺贝尔奖得主都连呼“太难了”的东西长什么样。而这,只是各国参会代表会前必读文件的很小一部分。):


小进步:截止到2021年7月30日,《巴黎协定》的191个缔约方共提交了164个NDC。“课代表“对此提出了表扬:“大部分国家都在认真制定各自的减排目标,这是应该祝贺的,我们正在向《巴黎协定》制定的温控目标前进,说明《巴黎协定》的机制起到了作用。”


大麻烦:所有191个国家提交的这些NDC目标加起来,2030年的全球碳排放将比2010年高出16%,而这样的增长,会导致本世纪末升温2.7摄氏度


“课代表“把根据最新提交的NDC导致的排放情景(下图黄线)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根据升温1.5和2度做出来的排放情景(下图不同颜色的蓝线和绿线)进行叠加对比。这对比确实够鲜明、够麻烦。



10月25日,秘书处再次更新汇总国家自主贡献提交情况,评价没有太大变化,认为麻烦依旧:新增加的30多个NDC无力改变(按目前承诺的减排量计算)本世纪末升温2.7度的趋势



COP26主席、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大臣阿洛克·夏尔马(Alok Sharma)警告称COP26“将是限制全球变暖和拯救生命的最后机会之一。” [6] 他说道,“这将是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人类的行为正在惊人地加速全球变暖,这就是为什么COP26必须成为我们正确应对的时刻。我们不能再等两年、五年、十年了,这就是那个时刻。”


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在提出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时,附加条件是要求发达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等支持。因此,在对作业整体情况作出初评之后,课代表还特意提醒大家,要想全世界2030年都能碳达峰,千万不要忘了班里的“后进生“”。


必须指出,未来的气候变化,是温室气体历史累积排放和未来排放总量共同决定的,已经完成工业化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得为自己占主导的历史排放承担点责任。十几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就敦促每年用10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气候行动力,但这个承诺一直没有兑现,COP26必须兑现了(所以,这不是“捐款”,实际是“还债”)。


3. 布置作业


作业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但不能阻碍认真负责的老师们筹划本届COP26的作业,毕竟COP26努力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召集在一起,核心任务还是197个缔约方的谈判协商。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本届气候大会的协商目标吧[7]:

 

·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实现净零排放,1.5度可及。(都预估本世纪末会升温2.7度了,还提都不提2度了,亚历山大有木有?)


· 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社区和自然栖息地。这里的社区指的是居住在海岛、山地等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脆弱地带的人们。


· 动员资金。这就是前面说的发达国家必须兑现每年筹集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融资的承诺。另外,国际金融机构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释放确保全球零净值所需的数万亿私人和公共部门融资。


· 共同努力去实现成果交付。具体体现在必须在 COP26 上最终确定《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即落实《巴黎协定》所需的规则,加快政府、企业与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以更快地实现我们的气候目标。



落实真的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十多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吵吵闹闹之后啥约束力的协议也没达成,开完会后能够落实的政策更是寥寥无几,被称为一次失败的气候变化大会。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提出在2020年和2025年前达峰的试点各有18个和42个,但现在回看,相当一部分目标压根没有落实。所以这次COP26必将会紧抓落实[8]。


结语:

COP的作业?那是我们的作业啊~


COP26主题:气候变化无国界


本届气候变化大会的主题是气候变化无国界。2021年8月10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上每个区域。我们所经历的变化将随着全球升温而加剧[9]。


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高温热浪、暴雨洪涝、极端干旱、强台风大家都感受到了吗?


所以,看完了“交作业、判作业和布置作业”这一系列操作,可千万别觉得COP26只是国家高层在神仙打架。气候变化影响我们每个人,应对气候变化,从国家到个人,都有作业要完成:


国家层面是经济和能源结构的深度调整,完善各种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企业层面是向低碳化甚至无碳化转型;


科学界努力包括但不限于:


  • 改进、完善地球系统模式,试图进一步减小模式预估不确定性;


  • 发展新的碳捕捉、碳存储技术;


  • 完善碳排放盘点手段。《巴黎协定》布置的作业之一是自2023年起,每五年盘点各国的实际行动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贡献。怎么盘点?用卫星探测加地面探测结合,即“天空地一体化”观测,是国际上正在兴起、即将大规模推开的观测评估方式。我国的碳卫星于2016年发射,是我国首颗、全球第三颗(美国、日本之后)专门用于监测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卫星。


碳卫星获取的全球碳通量的时空分布数据 

(图片来源:[10])


  • 更重要的是开创新思路、新方法。比如前阵子中科院刷屏的二氧化碳合成淀粉的技术(戳这里看原文),这真是实实在在的从零到1的突破,未来如果能从1到10到100,或者说如果可以产业化,会对解决地球的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二氧化碳的利用,起到非常重大的支撑作用[11]。甚至对于外太空探索而言,这项技术的开发也具有着深远影响。毕竟与地球不同,火星、金星等大气层都以二氧化碳为主。想得是不是有点远了?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期待真的可以“吃”西北风的那天。(忍不住畅想到了那天,是不是大气科学家又要大放异彩了,毕竟,大气科学里还有个分支,叫行星大气,专门研究火星、金星的大气演化)


具体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需要做的作业可能主要就是做减法:少用一个塑料袋、少开一天车、少用一根塑料吸管、少叫一次外卖。


其实个人层面和国家、企业也是一体的。举个最近的例子:马上就要到的双十一,在剁手之前,你知道物流行业是个高碳排放的行业吗?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快递业每年消耗的纸类废弃物超过900万吨、塑料废弃物约180万吨。按照现在的快递行业增长速度,快递业碳排放量将超过3200万吨,至2025年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产生量达2160万吨,处理费用达30亿元以上,填埋处置量超过100万吨[12]。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出,未来物流业将成为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13]。


那就不买东西了吗?当然不是,被疫情闷在家里两年,还不让买买买,那谁能受得了。而且2018年中国的物流业从业人员占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的6.5%,为中国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居民家庭收入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3]。


因此,我们倡导个人理性消费,更应该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层面(社会当然是个人构成的啦),好多领域大有可为:


充分利用大数据和高精度地图整合提高产业效率,规划国家层面或区域层面的物流枢纽和现代物流服务中心


建立碳税机制和补贴机制(通过补贴提升可回收包装的科技含量,让环保包材企业具备造血能力)


除了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运输系统,对现有车辆还可以发展车辆数字化,比如燃油类型,排放量等数字化。数字整合后,辅以车辆工作时长,可初步估算平台每天产生的碳排放量从而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物流效率


建立循环快递包装碳排放大数据(比如用户每次查询快递,都会获得对应的快递包装碳排放数据,强化公众的绿色环保认知)


......


总之,低碳消费不是单纯地让我们少买东西,而是通过消费者的低碳诉求和消费反馈,倒逼物流企业低碳化转型发展,促进企业生产低碳产品,提供低碳服务,做好资源回收。比如消费者对绿色包装和节约化包装的需求可以反过来抵制企业的过度包装行为。


可以做的节能减排的事情很多,让人心潮澎湃的是,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机会将更明显,能创造更多价值。


所以COP作业是压力,更是时代的命题,是见证行业未有之变局的机会。国家、各行各业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行动和创新,为让地球变得更美好出一份力。


这个作业,你愿意交吗?

彩蛋来啦

分享一些COP的小知识。


你知道吗?COP大会分为绿区和蓝区。


蓝区是各国代表开会进行协商和非正式磋商的地方。绿区为面向大众的会场,有各种展台组成,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包括工作坊、艺术展览和装置,以及讲演、技术演示和音乐表演,供所有人参与观看。


希望这几张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和2017年波恩气候变化大会的照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对现场的想象。


来感受一下现场气氛吧!


绿区照片(滑动查看):

图1: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科院碳专项的展台上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右二)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研究员查看文件。左一为现担任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的刘毅研究员。图2:中科院大气所吴国雄院士领衔的“气候变化和恢复力:协同设计中国城镇化”边会。图3:2017年11月7日,中国科协未来地球计划中委会和中科院大气所合作在波恩的COP23大会举办边会、并展示高性能计算机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蓝区照片(滑动查看):

中科院碳专项在巴黎气候大会中国角举办边会


会场内外(滑动查看):

场外的各种民间活动。美国明星莱昂纳多是COP的常客,用综艺的话说就是飞行嘉宾。


参考链接:

[1]‘Great fun’: Manabe wins Nobel Prize in physics for modeling climate change https://www.princeton.edu/news/2021/10/05/great-fun-manabe-wins-nobel-prize-physics-modeling-climate-change

[2]专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德亮:气候谈判政治因素不影响诺奖评判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3394094814377.html

[3]诺奖得主真锅淑郎:气候研究领域的迈克尔·乔丹https://mp.weixin.qq.com/s/GbvlXqrmjldK6bl-TrNX6A

[4]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5]Full NDC Synthesis Report: Some Progress, but Still a Big Concern https://unfccc.int/news/full-ndc-synthesis-report-some-progress-but-still-a-big-concern

[6]The world is on the brink of 'catastrophe,' leader of next UN climate talks warns https://edition.cnn.com/2021/08/08/world/climate-warning-alok-sharma-cop26-ipcc-intl/index.html

[7]What do we need to achieve at COP26?  https://ukcop26.org/cop26-goals/

[8]碳中和“冒进”、运动式“减碳”,应如何纠偏?https://mp.weixin.qq.com/s/f58QoDHPw22CVcxORr9Zow

[9]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发布 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108/t20210810_582634.html

[10]Yang, D. X., and Coauthors, 2021: The first global carbon dioxide flux map derived from TanSat measurements. Adv. Atmos. Sci., 38(9), 1433−144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1-1179-7.IPCC

[11] 中国科学家改变历史: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638986

[12]快递业面临碳达峰、碳中和大考,快递100将推碳排放大数据  https://www.sohu.com/a/467172714_121119270

[13] 李创著, 2020:中国物流业碳排放测算与低碳化路径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pp.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研究>>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秘>>

“一天下完一年的雨” >>

造一个地球研究气候变化>>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