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的南北边疆为什么止于这两条江?

汜水禾 我们的河 2022-04-02

中国的北部边疆是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交界的黑龙江,中国南部的边疆是广西与越南交界最终汇入珠江(西江)的左江,那么,为什么这两条江河成为了中国现有疆域的南北边界了呢?




很多人会说,因为晚清的大清国丧权辱国呗。这有一些道路,但是,事实上,中国和越南现在的疆域划分是在唐末时期已经形成的,也就是说,五代以后,越南在绝大多数历史阶段也许是中华帝国的属国,但中越之间的疆域已经形成。


右江发源于中越边界的十万大山之间,十万大山可以说是中越天然的分水岭。甚至右江的源头还在分水岭的南侧越南一段,北流经镇南关(友谊关)进入中国境内,汇入邕江,最终进入西江(珠江)水系,珠江三角洲入海。左江是相对于发源于更西北,百色-田阳河谷的右江的称呼,左右江共同构成了广西西南部与越南的边疆。


十万大山以及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右江、北仑河之所以成为中越间天然的边境线,是因为在北回归线之南,主峰虽然仅仅1462米的十万大山造成了山脉南北两者间截然不同的气候。十万大山包括十万大山之南,降雨量猛增。这不仅造就了右江丰沛的水量,也阻挡了农耕的汉族等中华民族南下的脚步。在汉唐朝代,中华帝国的边疆一度达到交州,现今的越南中部。但最终中越边界固定在十万大山-右江-北仑河一线。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过两次中华帝国与越南的白藤江战役。一次是在公元939年,五代南汉的皇帝刘龑发动的一次,一次是在元代,但两次均在白藤江失败。根据史料的描述,白藤江应该就是发源于中国云南,流近越南首都河内,贯穿了越南北部平原的红河。


失败的原因不难找到,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以及这种气候所带来的瘴气、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始终是中原农耕汉族族群的致命障碍。适应温带气候农耕文明的汉族可以征服到广西、贵州在古代医学条件下已经是强弩之末。事实上,一直到明清一朝,广西、云南南部等地依然是当地壮族等少数民族土司治理的地方,改土(土官、酋长)归流(官,中央政府任命)的过程甚至延续到清末。


而且,发源于中越之间的十万大山等山脉所造就的水系,右江、左江等有河谷平原、冲积扇平原的地带都已然在中国境内。所谓十万大山,意指此类群山有十万座,可想而知,右江之南的化外之地,恶劣的气候,难缠的更加适应气候的原住民民族,自然也就使得西江南部成为华夏民族再进一步南迁的天花板。


中国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之所以伟大便是因为从青蒿素中发现了抗击疟疾的药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热带非洲,每30秒便有一名儿童因疟疾死亡。再试想下,中国古代的岭南热带,一直是被贬朝廷要犯所流放之地,当时又没有抗生素、青蒿素,面临热带雨林,再勤劳的华夏耕作民族也只能放弃十万大山-左右江之南的地区,到此止步了。


中国人怕热带,不敢再往南迁移,那么中国人不应该怕冷吧。蒙古族、满族、鲜卑人、契丹人等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不都扛冻么?其实中国人的东北方界限止于外兴安岭-黑龙江-乌苏里江,除了中俄之间割地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之外,还与当时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耕作有根本的关系。


康熙年间,清朝在松花江畔的吉林将军府(今吉林市)造完战船,水军沿松花江东北进发,再进入黑龙江,打击了当时已经占据了西伯利亚,翻越外兴安岭,正试图南下越过黑龙江的沙俄。后来的结果中学历史课本已经告诉我们,中俄最先以外兴安岭-乌第河为界。


之所以如此划界,放弃了更北方的西伯利亚(其实更北方勒拿河等北流北冰洋的河流领域是今天的蒙古部落、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游牧民族的放牧之地,名义上属于过中华大帝国),当时的大清帝国是有考虑的。当时的吉林、黑龙江等地往南辽河-长白山区域便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其实当时的清廷要的是在自己的龙兴之地北部设立一个天然的防御沙俄的屏障即可。所以最初选择了外兴安岭-乌第河。在之后,向南进一步退让到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依照当时的中俄人民的生活、生存方式的现状,当时的边界已经近乎合理。俄国人几百年来,翻越乌拉尔山-乌拉尔河,进入西伯利亚,乃至进入到勒拿河,达到西太平洋,最初的目的就是从当地人手中获取毛皮。当然,俄国历代帝王习惯性对土地占有有着天然的兴趣嗜好我们暂且不提。


对比当时中华帝国,康熙时代,关外还属于禁止中原汉族等移民的禁止开发之地。甚至于到了清末,放开柳条边,允许闯关东的中原移民进入东北,最早的汉族移民达到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依然不是去农垦农耕,而是淘金。一边是猎取皮毛,一边是淘金,当时中国人的农耕条件,显然不适合在这些冬季漫长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平原的湿地、沼泽、森林密布的所在农作。


我们今天知道,清末东三省的主粮以玉米(棒子面)为主,如同抗日歌曲所描述的,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但时至今日,除了玉米、大豆,黑龙江的大米已经成为中国产量最大,最好吃的大米。三江平原,以及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支流等都成为了中国优质稻米主产地。客观说,这个功劳归于日据伪满时期,日本、朝鲜开拓团移民带来的寒冷环境下稻米的冷水种植技术。稻米作为日本人饮食中最重要的主食,经过上百年的种植技术改良,同等寒冷条件下的北海道可以种植的水稻,几乎也可以在同样寒冷气候的中国东北种植。


松花江从长白山蜿蜒北流,穿越整个黑龙江省东北部,最终汇入黑龙江,与同样发源于长白山,北流的乌苏里江汇合后,形成三江平原。千百年来,这一区域的森林腐殖土养分充足,尤其适合农业耕作。三江平原经过1949年之后,中国大批知识青年、建设兵团几十年的垦荒建设也进一步造就了中国今天的北大荒变成北大仓。


而同样在黑龙江流域(北岸),乌苏里江领域(东岸)的俄罗斯的,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饮食的不同,又是另外一幅景象:几乎全是森林!有一位过去在俄罗斯远东做过木材生意的浙江企业家曾经告诉我,俄罗斯远东的森林好到几乎全是可以做钢琴的木材。今天,俄罗斯在这一区域的三个州: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除了大面积的冷杉等森林,主要农业作物依然是谷类(大麦、小麦、燕麦)、马铃薯为主。一江之隔,北面吃面包,南面吃大米。由于耕作习惯的差异,俄罗斯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至今存在大面积湿地-草甸,大量的森林依然没有被砍伐。


今天即便是在人口负增长压力之下,黑龙江一个省人口依然有3800万人。而对岸面积比黑龙江省还大的俄罗斯远东区2010年统计仅有629万人口。其中,隔黑龙江与漠河、黑河市-瑷珲相望的阿穆尔州仅有105万人口,更东隔江与中国佳木斯相望的犹太自治州仅有18万人口。


近代以来,沙俄一直试图向远东移民,苏联斯大林时期,甚至想将犹太人集中迁往黑龙江北岸平原安置,但俄国的犹太人更愿意迁往南方温暖的黑海岸边的克里米亚,时至今日,虽然名曰犹太州,但犹太人口的比例仅占4.2%。主干还是俄罗斯族。


历史吊诡,当年,康熙皇帝与俄国的远东皮货远征队们之间的默契是沿天然的外兴安岭山脉将俄国人挡在山脉北部,赶回北流的勒拿河平原、冰原去。清末,北京条约虽然丧权辱国,但依然试图在退让后以天然的河流、湖泊(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为界,保住更南方的龙兴之地。黑龙江-乌苏里江肥沃土地,在当时清廷的思路里最多是一个挡住俄罗斯人的天然防御缓冲地。


如果当时中国的冷水稻米种植条件达到今天的一半水平,如果当时从菲律宾传到中国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发明培植的玉米能更早一点移植成功到东北三省,如果当时中国流亡到关外北大荒的开拓者不是只痴迷于河水中的金砂,或许康熙皇帝会后悔他当年划界决定。


时至今日,滚滚东流的黑龙江在汇入松花江之后,再与乌苏里江交汇,三江平原南岸稻花飘香,北岸东岸,老毛子的所在依然是森林密布。此刻,用一句东北话做结尾适合更合适——白瞎了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