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觉知」Awareness |卷宗书店女性月 Vol. 1 中文书单

Juanzong Books 卷宗书店
2024-09-07



觉知(Awareness)、团结(Alliance)、行动(Activism),卷宗书店希望用三个以字母 A 开头的英文单词,诠释女性主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路径,因为女性本不该是第二性。


今天,我们以15本女性主义基础研究的中文著作及译作表明立场,作为2022卷宗书店女性月策划的首篇书单,呼唤女性研究者和从业者的「觉知」(Awareness),在艺术史、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关系、城市研究、国际关系和地理学等领域,强调女性研究视角之不可或缺。


更多女性内容,请关注卷宗书店持续一整月的发声。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后现代主义之后,我们该如何面对由“老大师”们建构的艺术史正典?“女性英雄”们如何制造差异化的图像?进入艺术史的女性主义视角如何解读作品和作品之外的性别、阶级、种族、身份的差异?通过重读正典化的男性大师和女性艺术家——梵高、图卢兹∙劳特莱克、马奈、阿特米西亚∙简特内斯基、玛丽∙卡萨特、贝尔特∙莫里索,波洛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探讨了图像和社会语境中的差异问题。本书既不是对白人精英男性正典无甚新意的批判,也不是对被忽略的女性艺术家毋庸置疑的颂赞。当人们抛开性别的界限时,广泛存在于社会语境中的差异就会重塑我们对于图像的认知和艺术史的叙述模式。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本书是当今女性主义国际关系学派中的经典作品。作者对后现代世界的性别不平等进行了深思,并提出,性别歧视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旅游业、食品加工业、海外务工等领域中女性的真实生活,本书展示了不同阶层的女性在维护国家和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运作所产生的关联,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包括金吉达食品公司清洗香蕉的女工、在世界各地自由旅行的女性、在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附近工作生活的女性,以及波斯湾的家政人员、世界小姐选美大赛的参赛者、好莱坞拉美裔女演员、泛美航空公司的空姐,等等。


作者以流畅优美的文字细述了这些现代和当代女性的不为人知的真实生活,不仅提高了内容的可读性,也使得全书的理论探讨变得更加有力,旨在让读者看到现代世界中这些司空见惯的性别歧视是如何在国际关系中产生影响的。作者希望通过本书让国际关系研究能够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关注女性的独特利益,破除国际关系研究中权力与社会性别无涉的偏见。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贫困与发展问题一直是国际发展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全世界面临这类问题的人群中,女性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任何一种好的国际发展理论都必须回应这个群体的发展诉求。在本书中,努斯鲍姆将以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女性问题与人类发展问题关联起来,首次系统阐述了她的能力进路。书中包含不少经验性和叙事性内容,充分展现作者以哲学论证回应人类经验复杂性的理论抱负,所有希望了解哲学论证对国际发展政策之可能贡献的人士都将从中寻得阅读的乐趣。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作者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在《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这本充满张力的作品中,苏珊·弗里德曼挽救女性主义于我们/他者、白人/他者、第一世界/第三世界,以及迫害者/被迫害者双双对立、互相驳斥的陈腐窠臼之中。通览全书,弗里德曼运用当今全球化与跨国研究、人类学研究和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理论,挑战人们往往过于夸大的性别、种族、族群、性征、阶级和国别界限。作者推崇跨国与多元的女性主义,以取代基于差别而不断衍生的各种女性主义,她提倡女性主义者提高地缘政治素养,以此超过基要主义身份的政治学与绝对主义的后结构主义理论。此外她也呼吁读者们去关注如何协商与转移分歧。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本书对女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新而激动人心的探索,挑战了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现代性理论,并大胆质疑了某些女性主义观点,这些观点或是将现代性妖魔化为内在的父权制的产物,或是假定了一个有关现代社会男性经验和女性经验之间的简单对立。作者将文化历史和文化理论相结合,聚焦于19世纪末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怀旧、消费、女性书写、大众化的崇高、进化、革命和变态等概念进行了检视。她从比较和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对来自英语、法语和德语传统的大量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涉及社会学理论、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小说、颓废文学、政论文章和演讲、性学话语,以及通俗情感小说等多个领域,分析的男性和女性作家包括齐美尔、左拉、萨克-马索克、拉希尔德、玛丽∙科雷利、王尔德和奥利芙∙施赖纳等。




《劳作的女人》将女性的生活场景从深闺内闱的家庭生活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处于急剧变革之中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和市场力量的作用下,许多普通的女性迈出家门,她们外出工作去看电影、听戏、逛公园、逛大街。城市空间给女性提供了追寻自由的舞台,但也是她们遭受歧视、压迫的地方。无论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在传统的眼光看来女性应该是属于“内”的,家庭之外的领域传统上来说是男人的领地,对男人来说,进入公共空间的妇女是“有问题的”,她们对公共空间的分享、借用和占有逾越了性别的界限、挑战了男性的尊严。于是,这个空间里的偏见、压迫、骚扰和抗争从来没有停止。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Sexology与Sexuality有何区别?什么是性/别(gender/sexuality)?Sexuality 所对应的“性”的意义内涵是什么?中国传统语境下的身体,和西方语境下的身体有何异同?两者又如何介入了当代中国民间身体观的构建?带着这些问题,作者将首先从“性/别”与“身体”入手,将“身体如何记忆,性/别如何叙事”作为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并以肯尼∙普拉莫的故事社会学为基础,在一种批判的人文与社科视角下,努力在中国的变迁社会情境中搭建一个性/别与身体叙事的故事社会学分析框架。身体与性/别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尚属前沿,经验研究文献尤其缺乏。黄盈盈在多年田野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反思与思考,深入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身体问题,特别是女性以及多元性别的身体。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几类群体的性与身体故事,分别是城市白领女性、乳腺癌患者、女性艾滋病感染者、加拿大中国移民、变性人等。这些故事,从不同的面向具体地探讨了“中国式”的身体问题,促进身体、性及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你,为什么不生气?》项目由笔记本、识宇卡、参与式行为活动三部分组成。“笔记本”以出版物形式呈现,整理并归纳了项目的基础研究材料,是对不同于主流叙述的、近现代中国女性运动的一些笔记与梳理。


笔记本第一章主要整理并归纳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权历史,以及在此环境之下的后现代女权主义尝试,其中包含:中国晚清时期推崇的“国民之母”;五四运动中男性知识分子借由“他者”寻找自身的“女性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的“以女替男”、“妇女能顶半边天”;文革中“去性化的”、被否定了身体的妇女;八十年代同消费浪潮一齐袭来的“女学热”;以及,以2015年为界的青年女权活动派等等。而第二章则介绍了基于第一章历史探究的识字卡系列《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以世界古老性别文字“女书”作为媒介,通过对原始档案图像的再介入,沿袭了卡拉∙仑奇“将书写作为创作语言”的理念与方法,以此来重新唤醒语言的叛逆性。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点击上图,即可购买


《浮出历史地表》是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借助精神分析、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本书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同时在现代中国的整体历史文化语境中,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理论切入、文本分析和历史描述的有机融合,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及其在现代文学史格局中的独特位置。本书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编辑:YLAN

设计:hann

排版:CZ






卷宗书店@阿那亚艺术中心


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 

阿那亚艺术中心 B1

9:30am-19:00pm

电话:0335-7825295

(每周二休店)

卷宗书店@UCCA Edge


上海市静安区西藏北路88号

盈凯文创广场 UCCA Edge 3层

10:00am-19:00pm

(每周一休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卷宗书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