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RE-VIEW|展评 "关尚智:Not retrospective"

李暮邻 藝術外食研究所
2024-09-07

 *图片由艺术家及马凌画廊提供


"Not retrospective"

艺术家:关尚智 Kwan Sheung Chi

展览日期:2023年11月28日—2024年1月13日

展览地点:马凌画廊(香港香港仔兴和街25号大生工业大厦13楼)



在2002年的「关尚智回顾展」及2012年的「百物。⼀点回溯」之后,关尚智第三次考虑回顾展的意义——一种强调了全面性、自洽性、重新解读的可能性、艺术史意义及滞后性的特殊展览形式。对于关尚智而言,举办「Not retrospective」的意义不在于重新检视过往创作,而在于“想要摆脱它们。”

作者 / 李暮邻




展览现场:“Not retrospective”,关尚智个展,马凌画廊田湾空间,2023年11月28日至2024年1月13日。图片提供:艺术家及马凌画廊


生于1980年的香港艺术家关尚智在马凌画廊田湾空间再一次以(非)回顾展为题举办个展;这让人哑然,因为他在200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时举办的第一次个展,就是“关尚智回顾展”,随后又以回顾展为主题举办了多次展览。21年过去,关尚智仍然着迷于“回顾展”这一特殊展览形式,以不苟言笑的方式作出戏谑的陈述。


《马克思的<资本论>》,2015,旧书籍护封、《资本论》马克思、丝带,22 x 16 cm each
就像是20多年前的展览一样,“Not Retrospective”琳琅满目,共展出了40余件作品,但不太熟悉关尚智长期实践且被暧昧的展览标题所诱惑的观众将迅速失望:众多作品没有能够完整地起到回顾艺术家实践的作用。对于这样一位创造力蓬勃的艺术家来说,再多作品,也是太少。这当然首先反映了这件事:“Not retrospective”不过是典型于关尚智及整个香港当代文化传统的坏幽默/糟糕玩笑(“我讲明了这不是一次回顾展;你上当中计了”)。其次,这展览也通过省略、疏漏、遗留,以及朝向反艺术家总录(anti-catalogue raisonné)和不在场姿态发展的倾向再次“回顾”了这样的态度:回顾展是徒劳的、终将失败的。


《“我是艺术家”习作簿》,2003,原子笔手写习作簿,每页20.5 x 16.5 cm,装裱尺寸:26.7 x 39.2 cm

《“我是艺术家”描红簿》,2003,木刻版印刷、手造线装书,每页19.5 x 12.5 cm,装裱尺寸:25.6 x 28.7 cm


“Not Retrospective”把马凌画廊田湾空间硕大的13楼展厅缩减为三个小空间,在第一个空间中塞满了有纪念物性质(但它们是观念艺术意义上的纪念碑吗?)的小型作品。悬于展览入口处的《马克思的<资本论>》(2015)为展览定下了商店/消费主义场所的基调。于2000年代初受启发于约翰·鲍德萨里但又扭捏地为书写重新添加有矫饰意味形式的一系列“我是艺术家”(2003-2004)习作本上,则几乎写满了“回顾,回顾,回顾,回顾,历史作品,最后清仓”。与妻子黄慧妍合作创作、极为精彩地分解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史片段的《「给黄慧妍」及「给关尚智」》(2007/2006)挪用了著名的波洛克—克拉斯纳照片:关尚智扮演了创作中的波洛克,而黄慧妍扮演了端坐于一旁的克拉斯纳。黄慧妍假设两人已分手,将照片撕成两半,各人保留自己的那一半;关尚智随后要来黄慧妍的那一半,用铅笔把自己画了上去,完成了“破镜重圆”的叙事。让作品尤其显得无端浪漫或惆怅的,是只有关尚智的那半张照片——黄慧妍并没有把自己重新画上去,而是空留一个旁若无人、专心致志的艺术家形象。完整的原初、破裂的发展,以及为了弥补而陡添的剩余价值让这照片中的爱情故事饱满而深邃。
《小脚趾(或“嗯,你可以拥有我所剩下的。”)》,2023/2015,混凝土 5.5 x 2.5 x 2 cm;录像、4:3、黑白、无声,44''《Marlboro》,2015,指甲油、保护面油、磨刀石,2.5 x 5.5 x 20.5 cm《L'art s'évapore (formerly known as ‘Eau dévoilé’)》,2023/2012,艺术家的汗水、香水瓶,8.5 x 8.5 x 8.5 cm《双手拍掌》,2011,单频道录像,3'19''
《被自身的内容修正的修正笔》,2023/2012,修正液、修正笔,9.2 x 4 x 2 cm
“Not retrospective”展览商店空间里的《Marlboro》(2015)、《被自身的内容修正的修正笔》(2023/2012)、《一线希望》(2009)、《雾湿的镜子和四个瓶子》(2023/2015)以及两套《两个时钟》(2015)等是经典的关尚智式观念艺术作品:基于强烈的政治理念或同样强烈的百无聊赖感改造日常器用及其功能,把原应均质流通的物件从资本主义机器中掠夺过来,为其添加荒谬的新角色属性,粗暴地让它成为无用的特殊商品。而就算是那几件潇洒的“一百万”(2012-2022)系列影像作品也是这样;在多个时长不等(从一分多钟到一个小时二十分钟)的作品中,关尚智通过反复播放几帧影像“数”完了面值达一百万的各国纸钞。纸钞在这里不再是钱,而是成为了廉价的魔法,成为了用以挖掘钱的缺席状况的象征。2002年“关尚智回顾展”的简短新闻稿中引用了两句话,其中一句是福楼拜的:“艺术家应该让后人以为他没有生活过。”代表了奇异生活碎片的物件——永远起雾的镜子、逆时针方向行走的时钟、没有多少的钱甚至是那撕成两半又复而团圆的情侣照片——让我怀疑这个艺术家是否的确没有生活过。他好像很熟悉生活这件事,但是又好像不在生活里边。
《雾湿的镜子和四个瓶子》,2023/2015,由三件作品组成:1. 《瓶子(蓝)》,2023/2015,旧塑胶瓶,每个9.7 x 3.9 x 2.6 cm;2. 《瓶子(薄荷)》,2023/2015,旧塑胶瓶,18 x 7.7 x 4.8 cm,7.8 x 3.4 x 2.2 cm;
3. 《雾湿的镜子》,2015,光油、模型仿真水、镜,50.5 x 40.5 x 1.1 cm。

[右]《瓶子(白)》,2023/2015,旧塑胶瓶,17.4 x 26 x 12 cm


“Not retrospective”展览的第二个空间是一个放映厅,其中全是首次展出的新近影像作品。《三支黑笔》(2023)以洗练的形态回顾了书写与观念艺术(乃至波洛克式行动绘画)的关系:艺术家本人与妻子及孩子一同在画面中用黑笔笨拙且仓促地为彼此的手上色。与展览中的其他作品比起来,这些笔触尤其荒诞、肃穆、狂乱、沉默又洒脱(名为《移交》(2023)的三人合作作品同样精彩且意味深长)。相反地,《抵抗是徒劳的。你会被同化。》(2023)显得有些过于直白且吵闹。该作品挪用了《星际迷航》中波格人在侵略时做出的宣言:“我们是波格人。抵抗是徒劳的。你会被同化。你所认知的存在形式已然完结。从今往后,你将服务于我们。放下你的盾牌,放弃你们的飞船。力量没有意义。我们已经分析了你的防御系统,你无法与我们抗衡……”对于我这个没有受到过《星际迷航》(甚至《星球大战》!)洗礼的观众来说,我为《星际迷航》的相关性感到困惑,对波格人话语的力量与恐怖感到迟疑。《保卫关尚智》(2023)则以更为我所熟知的激烈面貌引人入胜:黄慧妍在影片中作官方发言人的打扮,以严肃的姿态对攻击关尚智的人做出批评(“我们绝不容忍对关尚智任何形式的恶意攻击和粗暴干涉。他们徒劳地试图阻碍艺术的发展,却自不量力,那是痴心妄想,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纠缠是没有意义的,只会自讨没趣。他们白日做梦,却将自取其辱。我们相信,在事实面前,各种谎言和虚假信息必将不攻自破,他们应该对此感到羞耻。我们奉劝这些人正视、反省自身的严重问题,立即停止对自身存在的种种疑点装聋作哑,放弃意识形态的偏见,认清现实,尊重事实,与我们共同推动艺术的繁荣。”),并号召大家保卫并支持关尚智的艺术事业。作品值得玩味的多个方面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黄慧妍使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一名国语不甚流利的艺术家,她的磕磕绊绊完全不能减轻作品的肃穆感,不能消解语句中的尖酸刻薄、绵里藏针,让观者在哑然之时坠入催眠式外交辞令所编织的云雾迷宫中去,留下深刻又茫然的恍如隔世印象。所谓后真相时代的其中一个许诺,便是话语改变现实的高超能力:特朗普作为一个典范展示了通过指鹿为马让马的确变成鹿的奇迹。在我看来,《保卫关尚智》有些执拗地重新强调了话语与现实的距离或割裂状况。无论如何,黄慧妍面前的纸糊讲台就是展览第三部分的全部:这讲台被称作《挑战者号星舰》 (2023),空荡地漂浮在展览最后的房间里,桃花依旧笑春风。
《移交》,2023,三频影像装置、16:9、黑白、无声,11'16''

《挑战者号星舰》,2023,塑胶彩、纸板,36 x 90 x 57 cm


Alex Jen与John Batten在2023年12月份分别于Frieze杂志及南华早报为“Not retrospective”展览撰写评论文章,以《抵抗是徒劳的。你会被同化。》及《保卫关尚智》等政治意图明显的作品为例大篇幅讨论香港艺术创作及整体舆论环境受严苛钳制的问题。此种讨论及其所围绕的艺术实践当然是有重大且紧迫的意义的,但是作为一位非本地观众,我无法将香港的命运视作是自己的命运,也不允许自己轻易接受悲天悯人式或居高临下式的香港陈述。我想要指出两个显而易见却常被忽视的问题:关尚智及其香港艺术家同僚的状况,是许许多多在各处——尤其是内地各处——进行实践的艺术家所共享的状况。在这个意义上,香港尤其不是一个孤岛。孤立地、过分戏剧化地看待香港文化艺术界或本地艺术家遭遇的状况,只能遗憾地显得像是顾影自怜。这尤其是因为,在近年进一步恶化的政治状况以及独立于此却又与此紧密相连的“文化孤岛”状况事实上在香港当代艺术发展之初便已有显现,并已有论调相仿的讨论。

《抵抗是徒劳的。你会被同化。》,2023,录像,16:9,黑白,单声道,11'53''

《保卫关尚智》,2023,影像,16:9,彩色,立体声,8'40''


第二个问题,便是在“Not retrospective”展览强烈政治倾向内外的多个复杂维度:关尚智再一次举办了以回顾为主题的展览,再一次(如“狼来了”的故事一般)以“不久后就要说再见”的暗示为展览渲染特殊的情感色彩。另外,艺术家极为坦诚地在自述中指出,此次“非回顾展”的其中一个功能是解决掉占用了家庭仓储空间的多件艺术作品,并且想要通过过往作品表达此种抗议:许多老作品在艺术家本人看起来是极好的,但是却不被观众所认可。举例来说,在展览第一部分出现的《双手拍掌》(2011)可谓遗珠。他因此想要再次展出这些优秀的作品——这种与创作历史、形式、语言、姿态、重新评估行动相关的政治,如何是不紧迫的?最后,展览最有趣的维度之一便是这件事:艺术家妻子以及家庭在关尚智的创作中占据的重要位置。在黄慧妍如官方发言人一般用蹩脚普通话念稿时,负责拍摄的关尚智要努力忍住笑——有关谴责的、面向外部舆论社会尖啸的声色俱厉作品的摄制过程在奇妙的、与家庭内部关系息息相关的欢声笑语中发生。两人在事业早期一同完成的《「给黄慧妍」及「给关尚智」》也展示了黄慧妍与关尚智这位回顾展专业户相同的倾向:过早地想象(婚姻、生命或事业)终结的图景。我天真地相信,关于政治,参与了当代艺术工作的我们能够相对直接地表明彼此共享的或最起码彼此尊重的立场(否则,你我甚至难在什么展览上相遇);而关于诗意,还有很多很多难以言说的晦涩悸动有待在回顾展或非回顾展的语境中去发现、探索。
《「给黄慧妍」及「给关尚智」》,2007/2006:
1. 关尚智《给黄慧妍》,2007,黑白照片断片,铅笔纸本,手造木框,52x52x3.5cm
2. 黄慧妍《给关尚智》,2006,黑白照片断片,手造木框,52x52x3.5cm




艺术家:关尚智 Kwan Sheung Chi

关尚智执着于多种创作媒介中追求探索一种深植于对政治状态的批判、价值分配和存在形式的概念实践。通过运用简单的创作道具来表达其尖锐鲜明的思索,关试图揭秘香港与金钱的关系、它的政治形态以及香港居民的生计。关的创作核心是普通城市居民所闻所见的现实主题。与之紧密相关的是对资本主义的特殊探讨,这也是在关的多个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创作主题。


作者:李暮邻

李暮邻是一名作者,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现生活工作于重庆。


马凌画廊 Kiang Malingue

⻢凌画廊(Kiang Malingue)是⼀家由江馨玲和爱德华·⻢凌于2010年成⽴的⾹港商业画廊。画廊致⼒为国际新晋和著名当代艺术家发展批判性艺术计划,与画廊紧密合作的艺术家将审美关注与观念性探索相结合。



© 本文版权归属于作者, 如欲转载敬请事先联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藝術外食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