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殷燕、刘军平:国内副文本研究三十年(1986-2016)——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分析[]

上海翻译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摘要本文以国内CNKI 数据库中1986至2016年间所刊的关于副文本研究的论文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的信息可视化技术对国内副文本研究近30年来的发展阶段、总体发展趋势以及研究热点变化进行科学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国内副文本研究目前经历了“1986~2005发展初期、2006~2010稳步增长期和2011~2016快速激增期”三个主要阶段,且呈现出“由文学领域逐渐向语言领域,再向翻译领域扩展延伸”的研究发展趋势;在30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中,副文本研究特别关注林译小说、现代文学、互文性和伴随文本研究,其中互文性关注度最高;翻译研究渐渐成为国内近五年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热点,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研究动向;在研究方法上,以思辩研究为主流,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期望能为副文本研究廓清发展路线图。

 

关键词副文本研究;CiteSpace;科学计量分析;共词网络聚类

 

1 引言

 

副文本paratext概念由法国叙事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Gérard Genette1979年在《广义文本之导论》(The Architext: An Introduction)一书中提出。之后几年,他推出系列论著《隐迹稿本》(Palimpsests: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1982)、《副文本: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1992)和《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1997),副文本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发展并深刻影响着文学文本研究和文学批评研究。近年来,其研究领域迅速扩大,除了原有的文学领域,还延伸至语言符号学领域、语言教学领域以及翻译领域。该理论被引入国内之后,国内副文本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多样,研究成果丰硕。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副文本研究现状到底如何呢? 其研究热点话题有哪些?研究趋势又如何?本研究拟借助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这一信息可视化文献计量工具,对国内三十多年来(1986~2016)副文本相关主要研究进行考察,通过绘制副文本研究的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以期直观形象地呈现有关副文本的研究领域和热点,帮助国内研究者廓清副文本研究的发展路线图和前沿问题,以促进我国副文本研究的发展。

 

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以1986~2016为检索年限、以“副文本”为主题的全文检索,除去重复文献后共得到检索文献1405篇。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16年87日。

 

运用中国知网CNKI的“导出/参考文献”工具将1405篇文献的数据以Refworks文献类型格式导出,下载时将导出文档命名为CiteSpace所需的格式Download_XXX.txt文档,启动CiteSpace V(Version 4.4.R1 )的数据转换功能Data(Import/Export),对导出文档Download_XXX.txt进行数据转换并保存转换后的数据,然后使用CiteSpace V1405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通过绘制1986~2016年副文本研究文献关键词的年度词频分布图、关键词共词网络聚类图、关键词激增列表及其关键词共词网络时区图,来分析副文本研究的研究趋势、热点变化及其发展前沿。

 

3 结果和讨论

 

3.1 “副文本”的年度词频分布分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Version 4.4.R1)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后,点击鼠标左键选中聚类图谱中“副文本”节点,再点击鼠标右键选择Citation History,从而得到“副文本”的年度词频分布图(见图1)。

 

 

1呈现了关键词“副文本”在1986~2016期间的所有相关研究文献中所标引的年份分布及其标引激增(Burst,也称“突发性”,下文统称“突发性”)发生的年份。如图1所示,国内副文本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86~2005发展初期,年均发文量为1;第二阶段为2006~2010稳步增长期,年均发文量约3.75;第三阶段为2011~2016快速激增期,年均发文量约20.17。很明显,国内副文本研究从2006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次发文量激增,本次研究热潮持续了5年,发展至2011年,出现了新的发文量激增,第二次研究热潮出现,且呈现爆发之势,并且一直持续至今没有消退的迹象。关于2016年数据,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2016年发文量数据是20,看似相较2015年有所下降,但事实上,由于本研究数据最后更新时间为2016年8月7日,再加上CNKI数据库收录文献有一个滞后期,所以图1中所显示的2016年引用数据只相当于半年的数据。可见在2016年,副文本相关发文量仅半年就已达到20次,副文本研究热度攀升速度可见一斑。

 

3.2 国内副文本研究的热点变化分析

 

3.2.1研究总体发展趋势

 

关键词提取自论文的标题或主题,能准确表达一篇学术论文的内核内容和精髓,通过大数据计量工具提取文献关键词并绘制其频次的高低分布,可以研究一个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李杰、陈超美,2016:194)。将数据导入CiteSpace(Version 4.4.R1),分析时段设为1986~2016,时间切片为1年,Node Type 选择Keyword每个时间切片选择Top 50连线强度选择Cosine 运行程序后得到副文本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词分析网络图谱。由于本研究以“副文本”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副文本”成为共词分析网络图中最大的节点,而且所有的节点都与该词形成共现关系,导致该节点过大、网络结构繁杂,影响解析,所以在显示共词网络时,勾选“副文本”一词使该节点在图中隐藏不显示,得到如下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见图2)。


 

根据CiteSpace可视化视图的特点,节点的年轮结构表示该关键词被标引或该文献被引用历史,节点的半径对应于该节点的总被引次数,年轮的厚度与该年的被引频次成正比,所以节点半径越大,其对应关键词或文献的总被引次数就越多,进而表明其研究所受的关注度就越高。其次是网络图谱色彩所蕴涵的含义,陈悦、陈超美等指出“颜色从蓝色的冷色调到红色的暖色调的变化表示某一研究繁荣期所处时期从早期到近期的变化”(陈悦、陈超美,2016:82)。也就是说,冷色调代表的研究繁荣期趋远,暖色调代表的研究繁荣期趋近,从知识图谱的色调过渡规律能判断相关研究的趋势、热点和知识结构。

 

图2色调过渡情况显示,深蓝色节点聚类显示的是最早的文学作品研究,图谱左下方浅蓝色和绿色等冷色调显示的主要节点聚类有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国文学和初版本等,隶属于文学研究领域,图谱右上方红色暖色调显示的主要节点聚类有互文性、伴随文本、符号学、文本研究、阅读教学和多种翻译研究主题,隶属于语言领域和翻译领域。所以按演进趋势来看,副文本研究整体呈现出“由文学领域逐渐向语言领域,再向翻译领域扩展延伸”的研究发展动向。

 

3.2.2 阶段性研究热点更替分析

 

阶段性研究热点存在于早期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时期,已经消亡或分化为其他热点(李静,于志涛,2015:12)。为了更加直观地呈现副文本研究的阶段性研究热点,下面将副文本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词网络以时区(Time zone)的方式加以呈现(详见图3)。在Time zone视图下,相同时间内的节点集合在相同的时区中,图中相同时间对共词网络而言是关键词首次被标引的时间,时间序列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李杰、陈超美,2016:168)。据CiteSpace开发研究人员陈悦、陈超美等介绍,时区视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某一时区中的文献越多,说明这一时间段发表的成果越多,该领域处于繁荣时期,反之则处于低谷时期。通过各时间段之间的连线关系,可以看出各时间段之间的传承关系,连线越多传承关系越强,反之则越弱(陈悦、陈超美,2016:76-77)。

   

副文本的主要阶段性研究热点有林译小说、现代文学、互文性和伴随文本。时区图显示,林译小说的副文本研究出现最早,始于1986年。由于林译小说留存的副文本资料丰富、兼具文学和译学研究的史料价值从而成为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据韩洪举考证,林译小说多达181种,林纾的大部分译作,尤其是其前期的译作都写有序、跋、小引、达旨、识语、译余剩言等副文本,其中写有重要译序的有13部作品(转引自周小玲,2010:202),这是林译小说成为副文本研究领域首个热点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以探讨文学和翻译问题为主。代表性的研究是周小玲的《林纾副文本的文学思想》,该文以林译小说中的序、跋、识语、小引、译余剩言等副文本为研究对象,还原了林纾译书的初衷和文学思想,探讨了林纾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社会所做的贡献(周小玲,2010:202-203)。从图3中的连线关系来看,林译小说研究主题与其他领域连线稀疏,传承关系较弱。

 

1996年,副文本研究领域开始出现现代文学研究主题,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副文本研究渐渐沉寂,现代文学的副文本研究接力,预示着副文本研究领域的又一个热点兴起。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中最具份量的研究是武汉大学金宏宇教授所著的《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以及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文学的副文本研究”时所发表的系列论文。该专著从序跋论、题辞论、图像论、注释论、广告论和笔名论六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副文本进行了扎实的考证和深入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副文本因素的文学价值和学术史价值。金宏宇曾总结说,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副文本有所不同,因为现代文学文本的制作增加了一些新的要素,如封面画、扉页题辞(引语)、护封、广告等等(金宏宇,2014:36)。由于现代文学文本发生了改变,新增了许多新的副文本形式,因而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新动因。自此,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从研究视角到研究主题,从研究方法到研究领域都得到全面发展,该主题与后来兴起的研究主题连线密集,传承关系较强,相互影响明显。

 

2003年,互文性主题进入国内副文本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热点持续至今。这源起于热奈特在《隐迹稿本》中对狭义互文性概念的界定以及他所提出的副文本性(paratextuality),他认为互文性是两个和若干个文本之间的互现关系,从本相上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副文本性则是正文本与副文本之间所形成的互动关系(赵渭绒,2009:103-104)。受热奈特观点的影响,国内从互文性视角研究作品的副文本以及研究正文本与副文本之间互文关系的成果激增,发文量大而且与其后兴起的研究主题关系密切,有很强的传承关系。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赵常玲的“互文性视角下的罗译《三国演义》副文本研究——以跋及注释为例”,该文从互文性视角对《三国演义》译本中的副文本要素(跋语及注释部分)进行分析并阐释了译本的翻译特色与策略(赵常玲,2013:29-35)。

 

2010年,伴随文本研究主题出现。伴随文本co-text)实际上是广义互文性概念的延伸,由学者赵毅衡在《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一文中首次提出(赵毅衡,2010:2)。后来赵毅衡发展了克里斯蒂娃的“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理论,在《符号学原理与推演》一书中对“伴随文本”进行了详细界定和分类。他把“伴随着一个符号文本一道发给接受者的附加因素”称作伴随文本,认为“在相当程度上,伴随文本决定了文本的解读方式。这些成分伴随着符号文本,隐藏于文本之后、文本之外,或文本边缘,却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严重地影响意义解释”(赵毅衡,2011:141)。此后,赵毅衡进一步把伴随文本分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三大类,其中显性伴随文本包括副文本和型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包括前文本和同时文本,解释性伴随文本包括元文本、链文本和先后文本。在此界定和分类中,副文本被划为伴随文本的一种,二者之间的上下义关系决定了伴随文本主题成为了副文本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研究成果持续增长至今。

 

3.2.3 新兴研究热点分析

 

CiteSpace的“突变检测计算”可以用于检测一个学科内研究兴趣的骤增程度,突变检测计算结果中一组突现的动态概念和潜在的研究问题代表着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便于清晰观测国内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研究热点,下面对其进行“突变检测计算”。首先设置突发性关键词数量为30,选择“Sort by the beginning year of burst”呈现方式将突发性关键词按照突发起始时间进行排序,从而得到图4的检测结果。

 

 

如图3所示,突发性节点变成红色色块的部分代表着其对应的主题在相应的年份出现了发文量激增。由于CiteSpace的“突发性关键词时序列表”是按照突发起始时间由远及近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所以图4列表中越靠近下方的研究主题就越前沿。判断某一主题是否为新兴研究热点,需同时具备“首次出现时间近”和“突发起始时间近”两个条件。图4中所列的翻译研究(如翻译策略、翻译史、翻译伦理、翻译思想、典籍翻译、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深度翻译研究)、文学作品研究(如《孙子兵法》、《论语》、英国著名小说家代维·洛奇的作品研究、作品经典化)、文本研究(如伴随文本、互文性、文本类型研究)以及中国文学研究都是突发起始时间晚于2011年(即近五年)的研究主题。结合图3分析,文学作品研究首次出现于1986年、文本研究首次出现于2003年、中国文学研究首次出现于1995年,只有翻译研究首次出现于2011年。翻译研究主题不仅首次出现时间离当今最近,又在突发起始时间上离当今最近,所以是这一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

 

将关键词进行同义归并处理后,基于副文本视角探究翻译问题的研究在2011~2016年间涉及的研究主题详见表1


 

1显示,副文本视角的翻译研究关注点多、热度高,其中典籍翻译、翻译策略和深度翻译发文量在10次以上, 翻译伦理、翻译思想、翻译批评、译者主体性和文学翻译发文量在510次之间,发文量在24次之间的研究主题有翻译史、文化翻译、翻译观、译者风格、《论语》英译、中国译者、对外翻译、翻译理论、译创过程、译学研究和诗歌翻译。综合来看,典籍翻译标引频次达17次,是该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策略和深度翻译次之;对译者的研究较为全面,研究视角涉及到译者的翻译思想、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翻译观、译者风格和译者的国别性等;研究主题多样化,涵盖包括翻译伦理、翻译批评、文学翻译、翻译史、文化翻译、翻译理论、译创过程、译学研究和诗歌翻译等在内的多个翻译研究领域;就研究方法而言,以思辩研究为主流,缺乏基于语料库或大数据之类的实证研究。综上所述,翻译研究作为本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除了延续拓展外,还要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

 

 结语

 

综合上述可视化分析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三十年来国内副文本研究经历了“1986~2005发展初期、2006~2010稳步增长期和2011~2016快速激增期”三个主要阶段,且呈现出“由文学领域逐渐向语言领域,再向翻译领域扩展延伸”的研究发展趋势。(2)在三十年的研究发展历程中,副文本研究特别关注林译小说、现代文学、互文性和伴随文本研究,其中互文性节点最大、突发性极高一直是研究关注的焦点。(3)翻译研究渐渐成为国内近五年副文本研究的新兴热点,成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呈现上升趋势。(4)在研究方法上,以思辩研究为主流,实证研究相对缺乏。

 

热奈特曾指出“不曾存在而且永远不会存在没有副文本的文本”(朱桃香,2009:71),可见一部作品的理解、诠释、翻译和传播离不开其副文本的解读。因此,厘清副文本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不仅有利于本领域今后的研究选题和拓展挖掘,而且有助于文学、文本、语言符号学、翻译等相关领域研究的发展。学者肖丽就曾专门探讨过副文本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她在研究中指出,“译本的副文本体现了译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反映出译本在目的语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生产和接受机制,为我们研究翻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肖丽,2011:17)。副文本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的动态可视化分析结论为副文本今后的研究廓清了发展路线图和研究前沿,以期帮助本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视角上开阔视野,在研究选题上具备前瞻性、避开重复话题,在研究方法上加强实证量化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延续热点、拓展深入,加强系统研究的同时,注重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和革新。

 

注释:

 时区图底部显示的时间对应关键词首次被标引或出现的时间,其研究持续至今并未终止,只不过存在着研究热度上的变化。

 林译小说指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字琴南,1852-1924)译述的西洋小说。

 

参考文献

 

[1]Genette, Gérard. The Architext: An Introduction (1979) [M]. trans. Jane E. Lew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2]Genette,Gérard. Palimpsests: Literature in the Second Degree(1982) [M]. Trans. Channa Newman & Glaude Doubinsky.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7.

[3] Genette, Gérard. Introduction to the Paratext [J].Trans.M.Maclean.New Literary History,1992(22): 261-272.

[4]Genette, Gérar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陈悦,陈超美,胡志刚,王贤文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6]金宏宇.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史料价值[J].北京社会科学,2014(02): 36-40.

[7]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4.

[8]李杰,陈超美. CiteSpace: 科技文体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9]李静,于志涛. 基于EBSCOhost 的国际语言学习领域教育技术研究综述[J]. 外语电化教学,2015(5):9-14.

[10]热拉尔·热奈特(法). 热奈特论文集[M]. 史忠义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11]肖丽. 副文本之于翻译研究的意义[J]. 上海翻译, 2011(4):17-21.

[12]赵常玲.互文性视角下的罗译《三国演义》副文本研究——以跋及注释为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9-35.

[13]赵渭绒.互文性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 四川大学, 2009.

[14]赵毅衡. 论“伴随文本”——扩展“文本间性”的一种方式[J].文艺理论研究,2010(2):2-8.

[15]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6]周小玲.林纾副文本的文学思想[J].求索,2010(5):202-203.

[17]朱桃香.副文本对阐释复杂文本的叙事诗学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9,(4):39-46

 

基金项目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3YJC740061)、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13d011)、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科研项目(编号:2016HB0007B)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暨武汉大学博士生自主科研项目(2015102010202)资助。

 

作者简介

 

殷燕,翻译学博士,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翻译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审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通讯评审专家,湖北省翻译协会理事,主要从事翻译学和文化典籍翻译研究。



刘军平,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委员(CATTI)、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执业能力培训与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UNLPP)、中国翻译协会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主任等,主要从事 翻译学和比较哲学研究



本文原载《上海翻译》2017年第4期,第22-26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