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师道·周美琴》周五播出:用爱与智慧点亮残障孩子的生命

2018-02-14 浦东教育体育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

则是民族的希望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氛围,上海 39 33078 39 13032 0 0 5221 0 0:00:06 0:00:02 0:00:04 5221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推出纪录片——《师道》。《师道》全面展现本市教师队伍中一批“四有”好老师的先进典型形象,集中展示本市教师队伍的精气神,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


她30年前踏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一步一个脚印,将对残障孩子的热爱之情深深地融入到工作中。


她深知,只有给予残障学生科学的关爱与教育,才能使他们获得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


她为集听障、智障、脑瘫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勾画宏伟蓝图——“走“医教结合 ”道路,构建以脑瘫教育为特色,适合三类残障孩子发展的教育体系。


她就是本期系列纪录片《师道》的主人公,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美琴




《师道·周美琴》


首播:

2月16日(星期五)20:00


重播:

2月17日(星期六)0:30、5:30、10:00


上海纪实频道播出

敬请收看



周美琴,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兼任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副秘书长;上海市第三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周美琴先后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首届“浙、沪、苏”长三角地区教科研标兵、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特殊教育奖、上海教育新闻人物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30个春秋,她将满腔的爱与火热的青春献给了特教事业,献给了残障孩子。她信念坚定、锐意进取,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一校之长,到上海市党代会代表。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脚下的步子越来越坚实!而她在残障孩子心中永远是可亲可敬的周老师、周妈妈。


“用爱与智慧点亮残障孩子的生命”——一句无法再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位校长蕴积数十年,真挚的教育情怀!


重塑特教价值:

不是“收容所”,而是“加油站”


曾几何时,残障孩子被歧视,被认为是“社会包袱”;特殊教育学校,也被认为是暂纳残障孩子的“收容所”,在教育中难有一席之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不断推进,努力为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残障群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成为时代要求;特殊教育也被视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现代化的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支持特殊教育”。在上海,陆续出台了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专门召开全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等,不断加大制度保障和政策倾斜。


浦东新区地广人多,为了方便各类残障孩子接受教育,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于2002年9月新建成立,招收听障、智障、脑瘫三类学生,成为目前上海市仅有的一所为多种残障学生服务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


普通学校择优录取,特殊教育学校则是“择差”;普通学校的家长是希望孩子读书“成才”,而特教学校,则教会孩子自主生活——因为学校对特教的价值清晰定位:这里不是收容所,而要残障孩子正常社会化,打开封闭的心灵、获得自主技能,支撑起他们生命的尊严与生活的希望


特殊学校的学生不聪明,甚至无法听懂、领会一个简单的指令。但教育,却实实在在改变了他们的世界。作为全国首家集中接收脑瘫孩子的学校,周美琴校长感受到孩子对教育的热切向往。他们说,以往生活就是家中几间斗室、平时只能仰望苍白的天花板。而在学校,读书识字、康复训练、学习生活技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掌握了自主生活的技能,“感觉上天重新打开了一扇门”


“爱人以德,自强不息”——学校本着“康复发展,回归主流”的培养目标,对残障儿童实施“高期望”教育。学校首创24小时康复理念和模式,并创编了以“社会生存”为核心的益智、康复、生活技能、心理及沟通与交往全套课程。在追求优质教育的路上,特殊学校一样大有可为。学校组建了聋人舞蹈队、特奥运动队,把学生带上了国际舞台。学校培养的聋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南京金陵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更多学生学会了自食其力,成为残而有为的劳动者,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他们,不再是社会包袱,而是特殊人才。



重塑教师角色:

不是“看护者”,而是“领航员”


要说爱孩子,有谁会超过父母?但父母将孩子送进特殊教育学校,是因为更看重学校的专业辅导,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20多年来,浦东特殊教育师资不断晋级——原本只有中师毕业生,如今学校吸引多名华师大硕士生加盟。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周美琴校长敏锐地发现:特教老师光有爱心远远不够,还要有专业精神和技能,探索适合残障孩子的发展之路


脑瘫孩子如何教育?周美琴校长带领学校教师从无到有,十几年不断探索。陶制的字模,凹凸有别,方便孩子通过触摸,获得手感;硬塑板上附上磨砂皮,字号放大,让孩子更好学习……十几年来,学校老师原创了200多件特殊教具,方便残障孩子康复、学习“两不误”。适应智障、脑瘫、聋哑学生的多类原创课程,因材施教,为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康复和教育服务。


随着特殊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师角色不断变化。学校提出引领教师成为集教育、教学、康复、医疗为一身的“四型”复合型人才——专业精神要“奉献”、专业知识要“复合”、专业能力要“综合”、专业智慧要“创造”。聚焦课堂,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程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专家引领,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外出考察,开阔教师工作视野;赴美国、荷兰等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发言——教师不断攀登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处”。



重构特教模式:

医教结合,康复与教育并举


特殊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康复与学习并举。


明确孩子的残障情况,是特殊教育的起点。不过在很长的时期里,由于教育与医疗不对接,不少残障孩子身上存在家长和学校都不了解的“盲区”——仅前年一年,浦东新区“全覆盖”式的筛查成功“扫除”——有一名只是耳道畸形却被认为是聋哑的孩子,通过手术恢复了正常听力;有些孩子安装了人工耳蜗后顺利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


这,得益于上海率先探索的“医教结合”。顶尖的医疗专家和医院诊断评估,提供专业系统的筛查、全程跟踪服务,而特殊教育学校,则根据医学诊断结果“对症”提供康复与教育服务,支持和辅助孩子成长,相关服务还辐射到接收残障孩子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


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着全国一流的康复条件。多感官训练室里,有测试学生嗅觉、触觉,味觉等,提高他们感知觉灵感度的训练项目;沙疗室里,每天都能见到孩子们赤脚忙碌,光脚在沙滩上行走,有按摩穴位作用;通过手腕劳动,可以改善僵硬的肌肉;劳动还能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愉悦身心,一举多得。还有运动疗法室、水疗室、作业疗法室、社会情景模拟室……孩子们在老师和康复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应自己的康复项目。


“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

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

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学会了感恩。

在这里,我收获了成功,学会了自信……”


这是学校一名残疾学生写的诗。学校9年的教育在她身上产生的变化,让人无法想象;就如同30年前,周美琴校长也不能想象特殊学校今天的面貌。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浦东特殊教育的发展正是历经了这样一个“破茧成蝶”的蜕变过程。如今,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更加关注,也给学校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周美琴校长相信,在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一代代特教人的辛勤努力下,特教事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成为浦东新区教育中一张闪亮的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