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多岁女性,眼内肿块、食用未煮熟食物,诊断?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4-08-29


30多岁女性,眼内肿块、食用未煮熟食物,诊断?

这是一位患眼内囊虫病的30多岁女性。
患者因2周来左眼下部视野缺损就医,无全身症状。
患者自述过去6个月中经常食用未煮熟的食物。
患者双眼视力为20/20,眼底检查发现视神经头上方有一个黄白色半透明的玻璃体视网膜囊肿。
脑部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未见异常。
用对寄生虫感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佳的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结果为猪肉绦虫(Taenia solium)抗体阳性。
患者经微创玻璃体手术切除了囊肿。


囊虫病是因为食用了被猪肉绦虫虫卵污染的未煮熟的食物而导致组织受到囊尾蚴感染的疾病。
虫卵在肠道中孵化成幼虫,进入血液,然后迁移到各种组织,包括眼睛。

通过放射影像(核磁共振成像或计算机断层扫描)、B超检查、组织活检或血清学检查(如ELISA)确诊。

对于有眼内肿块和有食用未煮熟食物史的患者,应考虑囊虫病的诊断。


猪囊尾蚴病是人体通过吞食猪带绦虫(tapeworm)虫卵而感染,虫卵在体内形成囊尾蚴(cysticerci)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而导致疾病,为较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
因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及感染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皮下、肌肉、眼部、神经中枢为好发部位,其中以脑囊尾蚴病最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一闪一闪亮晶晶,MRI见满脑袋的“小星星”

肝脏多发小圈圈,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性疾病!

CT见左肝被掏空,长满了虫卵…夏天吃饭,千万别犯这个错!

奇怪的抽搐-鬼附身?

合并颅外恶性肿瘤的弓形虫脑病一例


由于部分囊虫病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典型,误诊率较高。
李亚明等报道误诊率为24.3%,常误诊为翼状胬肉、视神经视网膜炎、后葡萄膜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继发性白内障、外展神经不全麻痹等。
那么,如何诊断呢?

囊虫病如何诊断?

病史要点

来自流行区,有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史,或既往有肠绦虫病病史,或有粪便排白色虫节片史,均有助于诊断。

症状要点

1.皮肤肌肉型 
有皮下、肌肉结节,多发时,可有肌肉酸痛、发胀。

2.眼型 
有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结膜炎、虹膜炎、角膜炎等,严重者可致失明。

3.中枢神经型 
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但凡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表现及其他神经精神系统症状者,特别是有在流行区逗留和生活史者应考虑本病。

查体要点

1.皮肌型 
可在皮下组织和肌肉触及囊尾蚴结节,多呈圆形,直径0.5~1.0cm,质韧,有弹性,周围组织无粘连和压痛,结节局部皮肤无炎症反应,数目从几个到成百上千个,若是自体感染往往形成的囊尾蚴数目多,可成假性肌肥大。

2.中枢神经型 
多数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若囊虫数目多,病变严重,或有脑膜炎、脑室梗阻、脑积水者,可有脑膜刺激征阳性,可引出病理反射。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多属正常,严重感染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腰穿 
脑压可升高,细胞数(10~100)×10^6/L,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若脑脊液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及异常粒细胞有参考意义。 

3.病原学检查 
粪便中发现绦虫节片或虫卵者诊断价值;皮下和肌肉结节病理检查有囊尾蚴或检眼镜、裂隙灯或B超检查发现眼囊尾蚴可确诊。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法简单、灵敏、可定性定量地测定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以ELISA法检测囊虫病患者血清,敏感性达到95%,特异性达到100%。
但ELISA法检测囊虫病患者脑脊液囊尾蚴抗原的敏感性仅为53.7%,表明ELISA检测囊尾蚴抗体敏感性显著高于检测囊尾蚴抗原。但亦有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故临床诊断应慎重。

另外,因抗体可持续数年,不可作为疗效考核指标。

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及MRI检查 

可确诊大部分脑囊尾蚴病,检出率达80%~90%。

(1)典型头颅CT改变:
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囊性低密度灶,为囊壁包裹囊液,有时内部见高密度头节,增强后,病灶周围可见环行增强带,为包膜与炎症水肿区;
如病变位于脑室系统可见脑室扩大;
高密度点状影为死亡的囊尾蚴钙化灶。

(2)头颅MRI检查
对脑内囊尾蚴的数量、范围、囊内头节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更易发现脑室系统的病灶,还可鉴别囊尾蚴的死活,对于临床上高度疑诊脑囊尾蚴病而CT表现不典型或未见异常者,应行颅脑MRI检查,对指导临床治疗和疗效考核有重要价值。

2.X线检查
可发现肌肉组织中椭圆形囊尾蚴钙化阴影,但出现时间晚,阳性率低,缺乏早期诊断价值。同时在肺野中还可见散在黄豆大小阴影,分布在两侧下肺野。

3.B超检查
探查皮下组织和肌肉结节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液性暗区,轮廓清晰,囊壁完整光滑,囊内可见头节强回声光团,居中或位于一侧。

美图欣赏


图1 男,47岁。右顶叶大囊内多个分隔,周围脑组织受压
图2 男,59岁。右侧侧脑室三角区多囊改变,囊内等密度小结节
图3 男,36岁。左顶叶囊肿形态不规则,周围脑实质伴多发小囊灶
图4 A~C女,32岁。左颞叶多囊改变。A.平扫T。WI稍高信号结节;B,C.囊壁强化明显,矢状位大囊内液一液平面(白箭)
图5 男,56岁。右侧侧脑室囊虫,T,wI头节平扫等信号(黑箭),囊壁薄(白箭) 
图6 男,3l岁。左侧脑室三角区囊虫,囊内头节强化(白箭)
图7 男,38岁。小脑囊虫,平扫矢状位T,w1头节呈高信号(白箭)
图8 A~C 女,48岁。左额叶大囊灶,内有分隔及小点片影(白箭及黑箭),囊灶突人左侧脑室前角;镜下(HE 4×10)病理证实为囊虫病
图片引用:王燕冰,王军委,姚鹏鹏,张钧.颅内超大囊型囊虫病的CT和MRI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9):1351-1353,1363.

其他检查

1.检眼镜、裂隙灯 
对疑有眼囊尾蚴病患者应行检眼镜、裂隙灯检查,若发现视网膜下或眼玻璃体内囊尾蚴蠕动,即可确诊。

2.病理检查 

活检皮下结节行病理切片,见到囊腔含囊尾蚴头节可确诊。


小师妹和俺建立了资料分享群,邀您互相交流,微信gabstudy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籍宝库,用完记得收藏哦,下次更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离床医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