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CAFIC CAFIC跨文化论坛 2021-03-17






 

目   录







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新视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做准备

贾玉新;3-10+149

张力、定位与协商——后现代视域下跨文化研究的演进与拓展

胡增宁;11-23+149-150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双语教育

冯源;24-32+150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初探

王晨颖;杨国轩;33-43+150-151

中国外语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量表构建和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

孟兰娟;唐惠润;44-55+151


跨文化身份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中外文化产品消费对中国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韩晓文;56-69+151-152

文化间的精神流浪——身份协商理论视域下的《上海舞》

颜静兰;刘晓宇;70-80+152

汉韩自谦、自贬委婉语对比分析与文化阐释——基于古籍文献与日常用语的考察

王晨;雷世斌;81-92+153


跨文化传播研究

大国形象与国际话语权建构——基于G20杭州峰会的语料库分析

黄彪文;93-104+153

大数据和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的传播研究

王华;龙芳;105-116+153-154

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构建

袁源;117-125+154


跨文化翻译研究

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李静;126-137+154-155


跨文化研究关键词

身份认同综述

刘杨;138-144+155


新书评介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导论》述评

郑萱;高云倩;145-148+155

《跨文化研究论丛》约稿

156-159



摘    要







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的新视界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做准备

 

贾玉新 哈尔滨工业大学

 

摘要:21世纪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应实现从以培养实用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向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教育的转变。为实现此目标,跨文化交际教育必须在目标、视域、路径以及研究范式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的超越。本文在对跨文化交际之历史使命回顾与展望21世纪未来发展的基础上,论述21世纪的跨文化交际教育应以人类的全部历史和整个宇宙论为背景,以海纳百川的儒家“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一体之仁”的人类宇宙论为视界,以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公民教育为目标,以“利他”和“利己利人”之全球交际/对话伦理所确保和导引的跨文化交际,尤其是其理想形式平等对话为路径,实现育人载道的教育目标。为确保这些超越,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在继承传统的注重文化差异的社会—心理的客位研究范式的同时,尤其注重求索文化共同基础以及通过共同编译码从第三视角共同创建新的共识的主位研究范式。本文主张采用以自我反思为核心的批判—思辨范式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育;人类宇宙论;命运共同体

 


 

张力、定位与协商

——后现代视域下跨文化研究的演进与拓展

 

胡增宁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跨文化研究长期以来受到理性主义影响,忽略非西方的研究视角和洞见。本研究首先梳理了跨文化研究所面对的理性主义困境,即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局限。与此同时,后现代思潮所引发的批判转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提供了新鲜动力。基于这股思潮所蕴含的张力、定位和协商要素,本研究提出跨文化交际动态活动框架:该张力—定位—协商体系包含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中观层面的个人定位和机构定位以及微观层面的话语协商过程。本研究意在揭示后现代视角在跨文化研究中的不可替代性,剖析其理论演进现实基础和学术贡献,以期引起学界对东西方视角差异的关照,推进本土化研究以及范式间对话与合作。

 

关键词:张力;定位;协商;跨文化研究;后现代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双语教育

 

冯源 海南大学

 

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双语教育。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为本国语言少数民族和语言多数民族而设的双语教育。中国当前双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直接使用外语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与外部世界进行商贸、科技、文化、旅游交流。美加双语教育旨在帮助本国持不同母语少数民族融入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国由于目的不同,施行双语教育的方式有别。本文重点讨论四个问题:双语教育的目的、性质、由来及其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以语言少数民族为对象和以语言多数民族为对象的双语教育;常见的双语教学模式;中国高校当前的双语教学。据此,本文剖析不同双语教育目的与其相关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对中国双语教学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教育;双语教育;双语教学模式

 

  


公安院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训练模式初探



王晨颖 杨国轩 北京警察学院

 

摘要:新时代我国与国际组织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执法合作和国内涉外警务事件日益频繁,对具备外语语言和跨文化能力的涉外执法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公安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才能满足未来公安工作的要求。经过对公安院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跨文化能力进行讨论,可设计一套符合公安院校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英语教学模式,形成以知识储备为目标的专题型任务(探究—思辨—反省)和以技能训练为目标的情景型任务(共情—体验—反省),这是对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运用于专业领域的一次新尝试。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英语教学;警务英语

 


 

 

中国外语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量表构建和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


孟兰娟 唐惠润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以外语教育为重要依托的我国对外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已有数十载的历史,伴随以文化沟通为主的传播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主题,亟需培养具备良好跨文化思辨和传播能力的外语传播人才参与全球沟通与治理。本研究尝试构建中国外语(国际)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量表,并以前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员工为样本,测试并讨论中国外语传播人才跨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培养路径等。统计数据表明,员工跨文化能力与其职业报道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员工整体跨文化能力较高但跨文化知识项得分偏低。研究还表明,我国英语教育重视个人语言水平的提升却忽视对多元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世界多元文化和跨文化公民教育应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外语教育;跨文化能力量表;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跨文化公民教育

 






跨文化身份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身份——中外文化产品消费对

中国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影响研究

 

韩晓文 明尼苏达大学

 

摘要:通过对29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文探究了中国大学生群体文化身份认同的表现,分析本土及西方文化产品的消费对大学生民族国家(national)及全球(global)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阅读中国本土新闻媒体、阅读中国作家出版的书籍,以及观看中国电视节目,显著地正向影响了其民族国家身份认同,而阅读西方新闻媒体则显著负向影响了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对于全球文化身份认同来说,阅读西方新闻媒体以及使用西方社交平台这两个自变量对其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而阅读中国新闻媒体对其存在负向影响。作为控制变量的其他文化行为,例如使用英语作为日常教学语言,并未对文化身份认同产生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有长期海外求学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倾向于表现出略强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尽管该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本项研究结果证实了文化产品消费对个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文化产品为文化身份认同的形成提供原材料。不过,这并不能简单支持西方文化产品将危害中国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论断,因为中国民族文化身份与全球文化身份认同并非互不相容。未来研究需要关注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消费如何促使青年一代形成多种复杂的文化认同模式,例如“混血型”或“双重型”文化身份等等。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消费;民族国家及全球化文化身份;中国大学生 


 


 

文化间的精神流浪

——身份协商理论视域下的《上海舞》

 

颜静兰 刘晓宇 华东理工大学

 

摘要:澳大利亚华裔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笔下的《上海舞》呈现出多元主题。作为一部虚构性自传作品,通过碎片化叙事和非线性结构,把鲜明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身份协商理论视域下,通过心灵上的安全与脆弱、态度上的包容与差异、交际中的联系与自治这三个方面,对《上海舞》中三位人物进行跨文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东尼奥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自身性格的排他和软弱,让他缺乏安全感,造成身份协商的失败;而阿纳尔多和维吉尔·容特别注重发挥“留心”(mindfulness)的作用,通过个人主观能动性加强包容和联系,但同时也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自治,在辩证关系的和谐统一中努力促成跨文化交际,从而获得身份协商的成功。

 

关键词:《上海舞》;身份协商理论;跨文化交际;文化身份;主观能动性

 


 

 

汉韩自谦、自贬委婉语对比分析与文化阐释

——基于古籍文献与日常用语的考察

 

王晨 雷世斌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人们会选择自谦、自贬的方法降低自己,借以抬高他人,从而有了各式各样的自谦、自贬委婉语。自谦、自贬委婉语是汉语与韩语语言中共存的特点,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在影响来源、思维走势和指向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结合人类学家Florence Kluckhohn 与 Fred 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理论对汉韩自谦、自贬委婉语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两个民族在这一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以及差异性所在。本研究挖掘和阐释了以上语言现象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关键词:自谦、自贬委婉语;对比分析;文化价值;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传播研究

 


大国形象与国际话语权建构

——基于G20杭州峰会的语料库分析


黄彪文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本研究搜集Twitter平台上关于G20杭州峰会的文本,运用语料库分析的方法探讨背后的国家形象建构和话语竞夺,从而反映这一事件的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发现:(1)数字类、经济类词汇占据高频词的前列,说明经济议题是此次峰会的首要议题,但海外媒体在讨论中国经济时往往将其放在全球经济的视野下讨论,不突出中国的地位和话语权;(2)G20峰会表明,西方媒体并不愿意过分强调中国形象以及为中国领导人背书,但要改变其立场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对现阶段对外传播工作来说,除了增加声量改变话语方

式,如何切实评估传播效果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对外传播;国家形象;语料库分析;杭州G20峰会


 


 

大数据和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的传播研究


王华 龙芳 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文化的跨国传播有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但新媒体的出现也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跨文化研究目前仍然停留在少数领域和层面,且多为质化研究,从传播受众来看传播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设定了20个中国文化符号关键词,通过爬虫软件和大数据技术从美国传统主流媒体(《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和社交网站上(推特)抓取了2010年-2016年期间关键词的相关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探究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的传播效果,从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上分析中国文化符号的传播有效性。文章最后研究发现:中国文化符号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识停留在一个较低的认知层次;中国文化符号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效果影响力要优于美国传统媒体;中国文化符号在美国的传播效果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文化符号;大数据;中国文化

  

 

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构建

 

袁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摘要:中医药具有医学和文化双重属性,是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文化身份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感。在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传播者文化身份的构建,对于传播内容和形式的恰当选取从而达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中所面临的问题,基于跨文化“第三空间”理论,探讨跨文化传播者的中间文化身份的构建及其实际应用,可以为我国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身份;中医药文化;跨文化传播;第三空间

 








跨文化翻译研究

 



 

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李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

 

摘要:在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提出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策略与方法,达到英译的术语在体现其医学内涵的同时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使英译的术语能够为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以期能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学术研究中,略尽“以启心思”之用。

 

关键词:文化传播;文化认同;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标准化研究

 









跨文化研究关键词

 


 

身份认同综述

 

刘杨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身份认同在跨文化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研究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移民趋势复杂性的上升,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将自己的学术视野带入其中,西方主导的跨文化视域下身份认同研究遭遇到了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术语,笔者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身份认同;跨文化;社会分类










新书评介

 


《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导论》述评*


郑萱 北京大学

高云倩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本文评介了简·杰克逊教授2014年出版的教材《语言与跨文化交际导论》。该书为语言与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入门教材,以非本质主义的文化观,对该领域的重要议题进行了全面、清晰的综述,提供了跨文化实践的建议,适用于初次接触该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与外语教师。

 

关键词:语言;跨文化交际;教材;非本质主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全文~

【刊讯】《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跨文化研究论丛》介绍

 



   《跨文化研究论丛》(辑刊)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本刊作为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的会刊,主要刊发跨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栏目主要涉及跨文化(人际)交际研究、跨文化(媒体/组织)传播研究、跨文化与翻译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跨文化与话语研究、跨文化商务交流与企业管理、跨文化汉语教学、语言与文化政策、跨国移民研究、全球化研究等。

     《跨文化研究论丛》(辑刊)注重学术思想的原创性、学术研究的跨学科性以及学术行为的规范性,旨在为跨文化领域搭建学术平台,汇集学术资源,促进国内外跨文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推动跨文化研究的全面发展,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跨文化研究论丛》(辑刊)致力于服务跨文化研究教学和科研,刊发学术思想原创、学术行为规范的研究论文、综述文章以及学术书评。作者应对投稿内容负责,并遵守学术规范。本刊在对稿件进行编辑时会对稿件进行修订。向本刊投稿即被视为同意本刊对稿件进行修订。本刊参照国际惯例,严格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并根据匿名评审意见决定录用与否。对录用的稿件,本刊不付稿酬,但将寄送作者2本登载作者文章的期刊。本刊研究性论文不超过10000字,书刊、介绍、评论性文章不超过3000字。


      投稿邮箱:ICSF2018@163.com

      编辑部地址:北京西三环北路19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顾问:胡文仲 Micheal Byram  Janet Bennett

      主编:孙有中




 





《CAFIC跨文化论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