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声音 | 李洋:服务国际合作 充分培养翻译人才

李洋 语言服务 2020-10-10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本文已同步至微信读书App

搜索“语言服务”

听一听

解放眼睛

体验别致的有声阅读





服务国际合作

充分培养翻译人才



李洋,东北大学副教授,西挪威应用科技大学博士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博士,2010—2011富布莱特项目外语助教,主要从事语料库口译研究、口译理论与实践、语言服务业与翻译人才培养等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1项,完成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曾在《光明日报》《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报刊或期刊发表论文近20余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而随着“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日益提升,翻译人才在对外合作交流中的作用逐渐突显,而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


传统模式不再适应翻译人才新需求



越来越明显的是,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已不能适应翻译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为此,高校应创新培养模式,以翻译产业为核心、以高校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为导向,推进“政企产学研”模式,利用翻译产业搭建协同育人创新平台,革新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的翻译产业已初具规模,业务范围已从单纯的口笔译扩大到整个语言服务外包,中译外业务显著增长,翻译产业逐步由对内译介转向对外传播,运营模式从“小作坊模式”发展到集众包与外包于一体的产业项目管理模式。然而,翻译硕士毕业生往往无法直接胜任企业的翻译服务需求。


鉴此,高校有必要再定义传统模式中“产”的内涵与实质,不应再将“企”业视为产业的代表,而是将具备现代化、专业化、职业化的翻译“产”业视为其核心。虽然大部分高校已聘任企业翻译专家作为校外导师,补充课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避免教科书式的空洞说教,但这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翻译需求,未能真正按照翻译产业的标准运营和管理翻译项目。此外,企业较少为翻译硕士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实习岗位,多数学生只是完成事务性工作,同时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为企业的语言困难提供解决方案相距甚远,所以其口笔译能力难以在“学企”联合培养的传统模式中得到提高。




搭建协同培育创新平台



据此,翻译人才培养应进行改革,突破“产学研”内在关系孤立的局限,升级为“政企产学研”,以翻译产业为核心平台,上游依托政府和企业的需求驱动,下游推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识创新,以翻译人才的供给为导向建立协同育人创新机制。


第一,建立高校内部的协同互通机制。在建设“一流”学科和优势学科的进程中,高校研究机构势必需要专门用途的通用语口笔译人才服务学术交流,如文献的译介和外译、会议口译。高校在教学初级阶段应夯实学生的翻译基础知识,并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化知识,开设跨学科的基础课或概论课,以求在专门领域中从事准确的应用型翻译服务。同时,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教师可联合担任审校和评估工作,通过笔译分析和口译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在专门领域的翻译能力,充分保证翻译人才供给侧的培养基础与质量,创新翻译学科知识和专业百科知识的获取模式。


第二,建立高校与翻译产业的协同实践机制。这是实现翻译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翻译技术和机器翻译迅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翻译的类型与数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人工翻译或机助翻译的处理能力。鉴此,高校在教学中级阶段应将具备较好翻译能力并掌握基本翻译技术的学生输送至翻译产业,在真实的翻译项目中实践翻译工具、本地化、翻译质量控制和语言资源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熟知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翻译标准,全面提升应用型翻译的能力。


第三,建立高校、翻译产业与政府的协同实习机制。政府应加强翻译人才培养的政策扶持,增加与国外翻译高校的合作项目,选派更多优秀学生到英语国家接受口笔译、翻译项目管理、本地化等教育,确保能把英语作为通用语准确地在对外交流、经济贸易、文化传播等活动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促进翻译产业良性发展的意识,尽快将翻译服务或语言服务纳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改变我国目前严重缺少语言文字立法、翻译行业标准、语言服务规范等的现状,为翻译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政策保障。


第四,建立高校、翻译产业与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目前,除华为等少数大型企业因本地化等业务需求设有内部专职翻译部门之外,其他企业仍需要借助翻译产业解决文件量大、时间紧迫、质量要求高的笔译困难和会议、谈判等口译困难。因此,学生可借助企业的平台融合创新校内书本知识和产业实践经验,从企业面临的翻译项目源头介入,分析并定制“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或是运用翻译技术在企业内部整体实施,或是基于外包、众包模式与翻译产业联合管理,以践行翻译知识的创新,增强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



继续培养通用语翻译人才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加强外语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但难以满足当前翻译项目的需求。因此,英语作为通用语,培养更适用的英语翻译人才,仍是当今我国外语类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


培养英语这一通用语的翻译人才,既符合我国与欧美等传统英语国家的交际所需,亦符合与诸如“一带一路”等沿线非英语国家的交际所需,前者体现了国家之间语言地位是不平等的,而后者则是平等的。通用语能防止某一国的语言霸权或入侵,造成国家之间的交际障碍。在此背景下,创新通用语翻译人才的“政企产学研”培养模式具有国家语言战略意义。近年来,一方面,高校面临口笔译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的困境,导致学生业务能力不高,无法胜任企业翻译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翻译产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翻译成本,满足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翻译服务需求,但企业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碎片化且零散化的实习途径,难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翻译项目管理素养的翻译人才。因此,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建立以翻译产业为核心的导向,协同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从政策和需求两方面按照国内外翻译产业准则、标准与规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素养,并以此创新高校的培养方案,高效地推进“政企产学研”模式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符合国家重大倡议和战略发展亟须通用语翻译人才,以服务国际合作,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14日14版。本文为原作者授权发布。




声音


1. 实力圈粉 | 毛浩然教授的开学致辞火了: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2. 魅力圈粉 | 杨澜在北外的开学致辞:为什么要学好外语

3. 毕业致辞 | 陈保亚:理性地生存,诗意地栖居

4. 毕业致辞 | 叶敬忠: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

5. 声音 | 郭熙:语言生活书写时代编年史——新中国70年语言生活回眸

6. 声音 | 郭熙:新世纪以来的语言生活

7. 声音 | 郭熙:汉语热该如何延续

8. 访谈 | 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郭熙教授访谈录

9. 声音 | 胡壮麟:我所经历的新中国外语教育 & 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再出发

10. 声音 | 李宇明:中国语言文字事业70年——序《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9)》

11. 声音 | 杜永道:语言生活中的词语嬗变

12. 声音 | 汪磊:全民阅读步入新时代

13. 声音 | 王宁先生:中国语言文字学面临的抉择

14. 声音 | 刘博超:语言多样性为何如此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岳麓宣言》在京发布

15. 声音 | 陆俭明: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是兴趣

16. 声音 | 李朝:对英语专业办学和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之管见

17. 声音 | 李宇明:立足语言生活解决时代需求

18. 两会声音 | 王灿龙、张博委员:建议将语言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及独立学科门类

19. 声音 | 李宇明:语言学是一个学科群

20. 声音 | 沈骑:全球化3.0时代的外语学习:从“独尊英语”走向多语互补

21. 声音 | 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语言规划的五大任务

22. 声音 | 黄伟,梁君英:语言研究的科学化与国际化

23. 声音 | 众学者谈:语言学应该成为一级学科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为好友

小编拉你进群

(请备注“资源共享”)


语服书苑



语言服务官方微店“语服书苑”

正式开通

欢迎扫码进店购买心仪图书

如果你是作者或者出版社编辑

想出版自己的作品

或者想推广销售语言类图书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洽谈哦

(联系方式见上)


语言服务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详情可后台回复“投稿交流”了解

合作及出版事宜请添加小编微信恰谈

yixianzhizhi0803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更多重磅文章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