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人文社科|成都社区花园及老旧院落微更新实践—— 以玉林东路社区为例

杨金惠等 社区花园
2024-09-04


作者

杨金惠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东路社区书记、中级社工师。

徐梦:西南民族大学讲师。

王倩娜 :四川大学副研究员

预计阅读时长:15分钟

1

项目背景

 

2018 年 3 月,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委社治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推进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部署。《实施意见》提出,此次行动将以示范项目带动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全面实施,2018 年不低于 60%、2019 年不低于 80%、2020 年不低于 90% 的城乡社区开展可持续总体营造行动。基本原则包含居民主体原则、 共同参与原则、过程导向原则、自下而上原则、权责对等原则。


为实现营造目标,玉林东路社区(简称玉东社区)以社区营造为载体,从前期泛化的自组织培育 聚焦到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来,尝试以参与式规划激发和培育社区居民自组织以改善空间环境,促进居 民主体性的提升、引导自组织转化为社区公益组织、培育社区公共意识教育、寻找支点撬动社区可持续总体营造、搭建平台深化社区协商、建立社区基金(会)、发展社区社会企业、建立协同推进机制等 9 个方面,完成社区总体营造。


2

社区概况


玉林社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始建于20 世纪 80 年代,区域面积 0.45 k㎡(图 1)。


图 1 玉林东路社区区位及社区肌理


现有居民院落及物管小区 45 个,常住户 6 000 余户,常住人口 11 000 余人,流动人口 5000 余人。在单位福利房制度的背景下,大多数居民为单位职工,在后来几十年里各个年代建设的微型小区由小街巷串联,新老建筑的混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玉林社区(图 2)。


玉东社区在玉林街道“花开玉林”的街巷治理大背景下,提出“花漫玉东”社区微空间更新计划。以社区内唯一较大面积公共活动空间—— 玉东园(图 3)作为依托,以院落小尺度空间为载体,开展社区营造活动,组建“社区规划师”团 队,以政府主导,居民、社工、设计师协同参与的方式,进行老旧社区院落和社区花园微更新。


- 图 2 玉林东路社区范围及院落空间示意 -

  

图 3 玉东园示意图

 

3

前期调研


居民、社工、设计师以及社区工作人员协作,以访谈、问卷、文献查找、组织社群活动、实地测量等方式从社区居民及物理空间两方面开展前期调研。


3.1

居民特征


调研结果显示如下。


① 居民职业类型以单位离退休人员为主,约占 41.1%,在此居住长达 20 年以上,邻里感情基础浓 厚,形成典型的熟人社群(表 1);


② 老龄人口比重大,60 岁以上约占 51%,为公共空间场地的主要使用者,而儿童利用少(图 4);


③ 租住户等外来人口多达 48%,超过常住户(44%),两群体间缺乏交流(图 4)。

 

表 1 社区居民类型统计

职业类型

人数

比重%

公务员

20

15

企事业单位人员

32

20.1

专业文教技术人员

23

36.6

服务销售商贸人员

6

3.5

农民

2

0.1

离退休人员

85

41.1

学生

10

5.1

总计

170

100


图 4 居民类型比例及年龄构成比例


3.2

院落及公共空间布局


玉东社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修建,为单位职工住宅聚集地,是联排式住宅。80% 的建筑为东西走向,朝南或朝北。街巷院空间组合肌理极具成都市井生活气息。新老建筑混合而生,各个年代建设的微型院落由小街巷串联成片,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玉东社区。玉东社区辖区内 45 个院落空间形态各具特点(图 5)。


图 5 社区院落空间现状


除此之外,有别于现代大型封闭式小区内的单一空间,玉东社区内空间复合而多元。街巷 、院落等微空间多,但缺乏完整的配套设施,空间设计老旧,人均绿化率低。


社区公共空间——玉东园空间布局是 :玉东园处于玉林三巷的中央位置,周围有近十个老旧居民 院落 ;占地约 840 m2,紧邻社区居委会办公大楼、老年食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其间有零星绿化、 景观小品等。


4

方案制定


“花漫玉东”更新计划分别以玉东园公共空间营造和院落微空间更新两个子项目同步开展。两个项目以竞争性项目申报的方式分别获得成都市民政局、武侯区民政局社区营造项目立项支持,解决了近十万元的经费支持。同时玉林东路社区从公服资金中分别给予了近五万元的配套资金。


玉东园公共空间营造项目是在景观园林及建筑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玉林东路社区“两委(玉东社区共产党员支部委员会和玉东社区居民委员会)”、心航社工中心和居民骨干共同参与讨论发起 的,项目主要围绕社区规划师训练营、玉东园可食地景营造、社区公益微创投、社区微基金募捐发动四个版块展开。设想通过组建“三师(专业建筑和景观规划师、专业社工师、居民规划师)同行”的社区规划师队伍、参与式“可食地景”营造、社区公益微创投、微基金投入四个方面,对玉东园进行持续的空间微更新。


院落微更新项目是在玉东园公共空间营造的基础上,在培训社区规划师的过程中与院落居民骨干和自治管理小组共同讨论确定的。设想结合玉林东路、玉林东街、玉林街三大街巷片区的文化特点, 通过居民院落自治小组的自主申报,引导居民院落及小区进行微空间更新,通过促进院落环境改变、 居民阳台景观化,“一院一景”,与“花开玉林”玉林东路片区核心街区的打造形成互动式风景。


2017 年 4 月,在玉林东路社区支持下心航社工中心正式开始实施“花漫玉东”玉东园公共空间营造项目。项目先以会议的方式进行意见征求,但效果不佳,第二次改成了园子里的开放空间会议(图 6)。社区将“一村(社)一大”景观园林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手绘的玉东园比例图挂在玉东园里, 由相关专业教师亲自给大家讲解社区花园设计与规划。社区书记把老师的专业语言“翻译”了下 :“玉东园这个塔塔(地方)天天在这里耍(玩儿),不要等到人家弄了才来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大家一起来说下想怎么弄,弄了以后大家坐在这里耍安逸些。是要多晒点太阳呢还是想阴凉点呢?是要想宽敞点好跳舞呢还是多几个板凳好坐呢?”这么一说居民才有了反应,开始热闹起来了,有的要凉亭,有的要坐椅,有的要搭葡萄架。说着说着大家就开始激动起来了,看不懂比例图的就直接拉起老师在园子里比划。


由于开放空间会议提供了大家面对面讨论交流和与专业设计师沟通的机会,似乎很成功,收集了很多更为具体和深入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相关专业教师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意见里缺少儿童和青年人视角,社区公共空间应该是个“全人友好”的地方。尽管如此,项目组还是尊重大家的意见,在专业人士的设计下做了第一稿方案,将它变成一个真实的设计让大家看见自己的视角。根据第一稿方案项目组在玉东园里召开了第二次开放空间会议,这一次多了儿童和青年人。大家分角色扮演老人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并基于自己的角色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次的讨论异常热烈,甚至出现了老年组与青年组的对决。原因是青年人提出了希望园子里有可以滑滑轮的通道,有可以唱摇滚的舞台。老年组的老人马上表示反对,觉得太吵且不安全。后来才知道这个青年组里“混”进来了留日回来的青年设计师。








图 6 多方参与讨论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设计


青年组有了自己的想法,儿童组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想要有个种菜的地方 :“学校经常让我们在家里种菜做观察笔记,可是我们家里没有土,园子里这么多土,正好可以种点菜。”这个想法居然得到了老年组、青年组、中年组的共同认可。这个时候社工就登场了,引导大家在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考虑自己的视角还要看到他人的视角,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很正常,找到一个折衷点达成共识就可以了。当然,还要看到各种限制条件比如成本投入的限制,技术与安全的限等。


热闹的争与吵完全脱离了设计师熟悉的大学课堂,虽然他的第一版设计方案被现场居民推翻了, 但他不仅没有生气,最后反而乐呵呵地与居民一起享受地讨论起来了。在大家热闹讨论的时候,外围 还悄悄地坐了另一位设计师。他听了大家的讨论,回家花了三个晚上自己做了一个设计稿。这个设计稿最让玉东居民惊艳的是设计了一个既中式又时尚的多功能舞台来满足青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使用。同时这个设计还给了大家一个启示,不但社区花园是一个共享生活空间,连同社区三层楼的党群服务中心都可以规划进整个园子,变成一个共享生活空间。


玉东园的规划与设计从三月进行到了七月。七月迎来了玉林社区规划师国际训练营体验周活动(图 7)。这个训练营原本是四川大学与日本千叶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与园林设计专业的学术互访。以前都是在大学里举办,这次却把训练营搬进了玉林东路社区。3 所大学的师生共计 30 余人,连续 10 天在社区里走访居民,观察社区。谢菲尔德大学带队老师是海伦·伍利(Helen Woolley)老师,日本千叶大学带队老师是著名的木下 勇老师,他同时还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受聘专家,在推动儿童友好社区规划与设计方面经验丰富。这次训练营中,玉东社区的公益规划志愿者和居民骨干也分别进入训练营的四个小组,通过图纸绘制和四川大学师生的义务翻译参与到设计中去,并对四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鲜花投票,评选出他们满意的设计。最后居民们还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出一个菜,为三个国家的设计师生们举办了一次国际美食派对以表答谢意。


5

花园营造


玉东园的规划前后共出了 7 稿设计方案。着急的人肯定会问,到底实施了没有?可以肯定地回答大家,都没有被完整地实施。因为截止目前没有一稿是大家完全满意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实施一个完整的方案。但是,这并不影响大家快乐地共同规划与设计。把玉东园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拆分,分期分批进行。第一期,基于大家对菜园的热爱与共识,玉东社区通过社区议事会正式进行立项,在花园的向阳地带开辟了近 100㎡ 的地用于可食性地景规划与打造,还开辟了众筹亲子菜园(图 8)、亲子厨房、厨余垃圾再利用、社区基金募集、《玉林路上》社区生活报等多个子项目平行运行。同时玉东社区把院落空间微更新纳入社区公益创投支持项目,鼓励并支持了玉林东路 8 号院、玉林北街 5 号院、玉林东街 44号院 3 个院落居民在社工与专业规划师的支持下,对自己的院落进行空间规划与更新,对自家的阳台进行美化。








图 7 玉林社区规划师国际训练营体验周








图 8 亲子菜园的营造

 

第二期,玉东社区将设计与需求进行拆分,将儿童种子博物馆(图 9)、社区生活博物馆、残疾人共享空间单列出来,分别获得了武侯区科技局、区组织部、区残联的项目资金支持,得到了落地实施。

 







图 9 种子博物馆

 

第三期,计划在争取政府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同步以社区保障金专项资金为撬动点,开放空间的 共享使用权,获取社区居民和社会的进一步支持,用“政府+ 社区 + 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区规划的问题与需求(图 10)。目前,社区已经通过资源链接获得上海立邦漆“为爱上色”项目支持,由阿根廷的艺术家在玉林东街 48 号立面绘制了“花开玉林,携手绽放”大型公益主题墙绘。

 







图 10 用“政府 + 社区 + 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社区需求


6

 日常管护


玉东园的可食地景目前已经作为亲子菜园分别由 17 个家庭进行日常维护。四周墙面先后出现了轮胎花墙、雨水灌溉花墙、玉东记忆墙、四季花卉墙。分别由来自少年派儿童社团、院落党支部、长者互助社、善明书塾的志愿者进行维护(图11)。


玉东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公益微创投进行了制度固化,每年用保障资金和社区微基金募捐方式,分别投入不少于 3 万元的经费,鼓励社区居民、社团和院落自治小组围绕社区花园和院落微更新内容和 公益活动进行创新性项目申报,以维持社区花园和院落微空间的持续再更新。

 







图 11 志愿者及居民的共同维护


7

花园的激活和运营


社区花园的营造以及可持续良好发展依赖于包含居民骨干、社工、专业设计师、游学团共同组成的“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协力激活和运营。居民。作为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居民对空间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大家的空间就是自己的空间,而用冷漠的态度对待公共空间,其意识与行动的激活非常重要,同时居民也是后期主动运营的主要力量 。


社工。其价值在于引导创造人与人之间联系,推动人们从意识到行动上的改变,强调居民的空间主体性,贯穿到整个社区花园营造过(图 12)。


图 12 社工引导促进居民间交流


专业设计师。空间规划缺少不了设计师的存在,能引导居民发散思维,将最终方案成果落到实地。游学团。多方参与、综合组建的游学团广泛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案例,将社区花园落地在玉东,是居民、社工、专业设计师之间的桥梁,是社区花园激活、实施、运营等各个环节中的智囊团。


玉东社区花园的实践在社区规划师团队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以下成效,而这些成效又是激活下 一个社区花园的要素。


可持续的景观。在多方打造出社区花园的基础设施后,居民对土地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自 己认领的地块需要持续经营,需要对于土地劳动力的投入。这使得居民与公共空间产生了联系。共享共治花园的概念。共享花园是大家的花园,泥土由花店老板捐赠,菜箱由居民点赞筹 集,菜地由家庭认养经营,在城市喧嚣中沉淀对 土地的热爱。这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过程(图 13)。


图 13 共享共治概念的社区花园

 

环保理念支撑。酵素、堆肥、废物利用,环保的提倡不只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地在“社区规划 师”团队的手中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社区花园成为灌注了无数人手笔的地方(图 14)。


图 14 环保理念的社区花园 


人与自然的和谐。参与式的社区花园打造没有竣工期,大家既是参与建设者又是使用者、受益者, 景观的轮作更替与自然相和谐,人与人的交流增多,故事不止于花园(图 15)。


 图 15 社区花园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8

总结思考


社区规划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完善的设计方案。社区的公共空间在使用中会发生很多变化,再完美的设计都有漏洞,都可以被修改,关键是要培养社区居民的空间再生产能力,把空间规划好,把人请进来。


玉林东路社区通过社区花园微更新开展的社区营造,可以作为川西地区老旧院落治理的一种探索方式。通过社区规划师团队的建立,从构建营造的理念开始,通过社工的带领,调动居民共同对建设更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把公共空间改造当成自己的事情,形成自下而上的积极改造方案。


老旧小区有着在高档楼盘难以形成的统一价值观,这与玉林片区的社区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单位 的凝聚力使得居住在此的居民有着天然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是社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在此基础 上进行空间营造,不仅改善了空间环境,也使人的距离不断缩小,形成共享共治的景观。



原文出处

刘悦来,魏闽 等. 社区花园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21.



▽ 复制下方邮箱发送邮件 ▽

加入社区花园与营造共创小组
研究进展 学习讨论 资讯同步 共创合作
带你进入共创社群
独家咨询 前沿知识早知道!

邮箱:communitygarden@163.com


编辑 / 宋孟霖

审稿 / 谢宛芸


▽ 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更精彩!

相关阅读:
共创招募|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共创小组招募
论文·科学技艺|社区中的农园  身边的自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论文·科学技艺|社区花园实践——以长沙农心园为例
论文·科学技艺|成都浦江溪鹭耕夫·可食地景营造
论文·科学技艺|李自若:广佛城乡社区花园营造实例两则


共创小组成员:

特别彩蛋:

后台回复“白皮书”将收获全国社区花园白皮书一份,内涵最新最全中国社区花园信息&全国社区花园大地图哦!



- - THE END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区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