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图集 | 时代美术馆:长征计划——特区

杂人Tsang 杂人 2023-06-06

目前,建筑学中对全球各类经济特区的研究,着重于特区作为操作性的政策工具如何服务于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对中国而言,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发展出来的经济特区不仅仅是引进资本和技术的窗口,也是解决改革所引发的认识论转型之处。“时间就是金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琅琅上口的说法可以勾勒出我们的科技、时间以及文化景观。如艺术史家往往将1978年视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起点,本展览要问的是,改革开放之子——当代艺术、特区和当代科技——如何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技术发展?


对于技术的反思,关键在于思考要如何切入以及拿捏“人-技术-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目前科技乐观论者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话语中占有主流地位,对他们而言,这种无意识的加速想象,其侧重点恰恰相反:它们强调如何进一步失衡;思考这些关系,其中的复杂性并非二元论式的非黑即白,而是需要用多向性的视角为相互参照的基准。本展览透过15组参展艺术家的眼睛,进入各个技术和特区相关的反思语境之中,并为当代中国的科技成长小说提出一个多中心的视角。


长征计划是以行走、论述、展示以及对话而展开的多面向实践。长征计划从历史和现实经验的自我批评与重构,发掘思考未来框架的可能性。项目以核心策展计划牵动组织运作,并持续通过多元的情境建构,成为引导各种思辨、讨论与艺术行动的公共媒介。其多样性策展实践包括“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2002)、“长征计划——延川县剪纸大普查”(2004-2009)、“长征计划——唐人街”(2005-2007),“长征计划——延安”(2006-2007)、“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2008-2010)、“长征教育”(2009-)以及“圣天作业”(2015-)。


本项目是发起于2006年的系列性策划展览。项目以违章的临时性作为隐喻,主张以下具有生产性的工作方法:应将违章建筑的非常规状态和永久性建筑的常态关系两者反转看待。最新一期项目将“特区”这一试点转换为常态的例子作为框架来展开研究。


黄边北路


时代美术馆入口


展览公告


策展语


崔洁  Cui Jie

招商局西港中心  The Westpoint

2018

布面丙烯


作为第一个在改革开放时期负责以合资引进西方资金及技术的窗口,招商局在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区。崔洁通过对相关企业的描绘以揭示“未来”的形象背后所富含的各种历史脉络及政策性的缘由。


刘窗  Liu Chuang

经济特区  Special Economic Zone

2018

单频录像


本录像采用大量关于深圳的历史照片及声音档案,以及录像中涉及的“收购您身上的所有东西”系列是人类活动遗迹的取样,只是这些人都还生活在城市之中。这样的视觉略新奇,似乎也可以把探索深圳的经济增速化作一种视觉语汇。


廖冰兄  Liao Bingxiong

醒犹未醒(复制品)  Waking Up as if One Hadn‘t Woken Up(replica)

1984

数码输出


献脑(复制品)  Serving Up the Brain(replica)

1993

数码输出


残梦纪奇篇——异想天开(复制品)  Records from Broken Dreams-Fantastic Illusions(replica)

1994

数码输出


之前在广东美术馆有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廖冰兄晚年漫画作品展,倒没想到也有三个作品会在这里展出。我们回顾廖冰兄的漫画,可以从中看到艺术家的批判精神对于深化改革的积极意义。这种对时代的深入思考和清醒认识,即使放在今天,也仍然能够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启示与情感上的冲击,更加坚定人们对改革开放正确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有这种自省的勇气和力量。


吴山专  Wu Shanzhuan

自然是辆出租车  Nature as a Taxi

1985-1998

插图


吴山专&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  Inga Svala Thorsottir&Wu Shanzhuan

致全国产品制造者书

A Letter to the Nation’s Manufactures

1994

纸上墨水


从最好的方面展现中国'95

Showing China From its Best Sides'95

1998

复印纸上彩色铅笔,红色圆珠笔


艺术家将自己当作小商品的中间商来深入地探索长江三角洲的小商品市场情况,同时将这些自由市场的语汇创造性地转用为一股解构既有的艺术品/商品/物件等规范的力量。小商品市场有着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和规律,基于不一样的视角往往有新的发现。


李文光  Li Wenguang

科幻小说1

Science Fiction I

2013

宣纸,油彩,丙烯,中性水笔


科幻小说2

Science Fiction II

2013

宣纸、油彩、丙烯、中性水笔


冯骏原  Junyuan Feng

控制论:一组词汇表  Glossary of a certain kind of cybernetics

2018

单频高清录像


这一作品是一段将复杂的历史以序列组合构筑出的影像散文。不过笔者还不能够理解。


徐渠  Xu Qu

阳台  Balcony

2016

装置(铁、木雕、喷漆)


徐渠在调研中国南方村庄里世代从事佛像制造的家庭作坊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生产中的工匠往往以面对木料的心态来面对雕像。将学徒的习作如腊肉般挂上窗杆,貌似赛伯格形象的雕塑拼贴,让这些物件的状态处在复制品和神像之间。艺术家在此思考的是批量生产模式和精神之间以及技术和技艺之间的张力关系。关于社会问题的探讨,有时从艺术的角度出发,会显得更为曲折复杂,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呈现。从小作坊到大工厂,从改革开放到未来生产,却有着相似的联系,基于现在看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思考。


郑源  Zheng Yuan

一段简短的历史:中国西北航空公司

A Brief History of China Northwest Airline

2018

单频高清录像


作为政企分开改革过程中一次失败的实验,艺术家对西北航空的考古展现出国家的空域是如何被政策的力量打开,而在这片空域中的飞行又如何被资本加速至今天的失速状态。而展现的方式是通过检索中国西北航空公司(1989-2003)运营的每一架飞机的来源及最终去向,并将曾散落在企业内的档案汇聚入与其平行的历史叙事中。


陆春生  Lu Chunsheng

第一个买榨汁机的男人不是为了喝果汁  The First Man who Bought a Juicer Bought it Not for Drinking Juice

2008

单频高清影像


整部片中,我们最难察觉的谜便是:面对如此颂扬技术之美的场景,片中主角若开口表达,他的感受会是什么?


汪建伟  Wang Jianwei

一种地质时间的短路  A Short Circuit in Geological Time

2018

不锈钢,铁,喷漆


作品所有材料直接来自产能过剩的钢材市场,艺术家将它们制作成一组组平行的平面。钢构元件像是大型基建工程单元化的模组(而其铆接的方式也是基建工程中连接两组模块的标准做法),同样的形态重复出现在作品中,既涉及自身的深度历史,也像是人们在阅读这种深度时间所产生的视觉结构。


汪建伟  Wang Jianwei

文件  Document

1992

幻灯片


该作品被看作一则控制论式的游戏。以绿豆、黄豆等实验室常见材料,依照操作指令在实验室器皿进行一系列演练,并将结果以一系列代数图形纪录在玻璃片上。之后,艺术家以科学实验式的信号预测,更是将实验、风险、农业科技等范畴带到田野工作中,并以此取代美术的随物赋形。将这一类操作作为艺术的手法,笔者倒是第一次见识,而这一系列的操作,在笔者看来,更重在努力去认识未知事物,并且需要不断跨越自身的知识型所制造的门槛。


颜磊Yan Lei

第五系统  The Fifth System

2003;2007

装置


这作品原是为展览“第五系统:后规划时代的公共艺术”(2003-2005)而创作。这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颇为亮眼,直接涉及了城市规划中对速度的想象、深圳划区的历史以及艺术对此所能进行的干预。值得一提的是,艺术家以艺术系统作为斡旋的象征语汇,将主办方华侨城地产境内以蓝色围栏暂时圈住,并要求这一块属于作品的空间在两年内不可被开发。艺术家在这个项目中将艺术转化成一股与资本对话但不吊诡的力量:在高速发展的深圳城中,这一次的艺术性介入看似将资本活动暂停,但同时也指涉艺术转化为带有更高象征资本的过程。这一股与资本对话的力量在笔者看来真的很酷了,艺术家的这种想法和行为也真的很酷了,完完全全超出了笔者的想象!艺术可不可以转化为带有更高象征资本呢?这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梁绍基  Liang Shaoji

呼吸  Breathe

2017

灯箱,X光片,丝


一开始看还好奇,似乎将培养细胞的培养皿用照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实艺术家自1989年开始饲养桑蚕,并长期以他和蚕的协作来完成作品。这也的确如他所说这一“自然系列”的创作是持续29年的过程艺术。这副作品的底图实际上是人体X光片,呈现的是人体颈椎的孔隙。那么,身体与工厂,有没有相关性呢?换种角度,身体能不能是一座工厂呢?


郝敬班  Hao Jinban

慢镜头  Slow Motion

2018

高清录像


影像素材源于去年冬天发生在北京的事故。背后涉及的故事,或多或少还有人记得,突然被驱逐,无助地收拾东西,无奈地离开,透过屏幕都能够感受到绝望和辛酸。影像是记忆的技术。艺术家的创作好像是向图像的生产机制发问:在加速与熔毁、缓慢与暴力之间,速度如何分配人们的感知?





时代美术馆还有让笔者觉得颇为有趣的,就是时代美术馆的天台,这样的视角看城市,更能够引发人们对城市的思考吧?




展览,点缀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