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老城区拼出一个传承的“环”| 2022 May Camp 回顾01

五月May
2024-09-07



说到「老店」你会想到什么?

 

是走在喧闹的街道上,一幢与临近建筑物格格不入的老屋,风格简朴,细节里却暗藏着讲究的繁复?


是从外头看起来灯光昏暗,所有的岁月变化都被挡在门外,里头似乎中萦绕着娴静的安然,家族的智慧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人悉心守护?


是日复一日的排队人流,非这家不可的「传统好滋味」?又或是从远方归来,必去打卡报道的爱店?


临海有多少种老店,当我们说老店时,又带着什么样的涵义,冠以字头的「老」,又蕴含着什么意义?


2022 May Camp的田野调查行动以「临海老店」为切入点,以青年视角观察城市的老店群体,从而了解小城在地的活跃性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



/上下滑动👀瞅瞅/




🚶‍♀️🚶🚶‍♀️🚶🚶‍♀️🚶


“我们的旅途开始于老街,也终止于老街,它行迹穿过剧院,老耀达,邓巷,文庆街,天宁路,穿过时光和人群,在老城区画了一个形似圆的路径图。


我们以这个环为起点,仿佛一群季节性洄游的鲑鱼,从我们的出生地出发,寻着自然留给我们的信号标追寻着记忆回溯这些旧日时光里的味道。


紫阳的老店里有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老板跟我们怀念过去的白塔桥,过去的老毕头,说是自己开饭馆子都要跑去人家店的好味道,现在随着时间的离开,味道和人的手艺也离开了。“老的名字留下来,但是人已经变了”,这句话他说给我们听的时候,颇有些惋惜难过的意味在,“我们这辈年龄的人就喜欢这么点传统的老东西”。


这才让我们意识到,或许不是每一次回溯我们都能追本溯源心满意足地得到我们想要的回忆的,老店们还在吗?店主们还是他们吗?那个阿姨那个叔叔是不是还在前台张罗着食客?夏天路过一定要买口尝尝的点心是不是还放在那个柜台?


如果说新的一代接上是一段崭新的弧,那么旧的一代离去就是一段停滞的弧,在这里开始,我们才试图用这些断断续续绵延不绝的弧拼出一个传承的圆。”


——「PDL」组


/点击图片了解老店故事/

👇


/左右滑动👀瞅瞅/


在旧时代里,甜味是非常难得的,街头巷尾的老棒冰和凉草糊也成了那个年代夏日里人们最简单易得的美食体验。


从奶奶辈开始,将阿姨家已经做了四十来年的草糊了。蒋阿姨的丈夫从十几岁开始帮工,现在到了女儿这一代,也是7、8岁开始学着卖草糊,仿佛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的景象重新映射在现在的店铺里。


草糊的原理简单,但是经营起来远比想象中辛苦,蒋阿姨的丈夫连夜熬好才能在第二天搬到店里开始售卖,早上6点到店一直忙到晚上6点关门。


质朴的人们最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美食,也最能把这一份甜味延续,现在路过古方草糊的店面往往能看到女孩坐在桌旁守着店铺,看着教辅书学习的样子,旁边摆着风扇,凉席,糖画的小锅,老街上人们对这一口甜味的留念或许也能在这一份小小的守护里传承下来。









/左右滑动👀瞅瞅/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大众饭店用的是竹签付款的方式,食客进店先去前台买上竹签,然后在店里挑选想吃的小食,用竹签换上就可以享用了。这个老方法以代币的形式被湖畔小吃延续了下来,就像店里的老风味、老顾客、老员工一样。


开店到现在已经有20个年头,算得上临海麦饼和锅块的「祖师爷」了。郑阿姨每天早上三点就要开始做开门的准备,锅块,生煎包,春卷都是阿姨手作,在许多传统小吃都流水线复制作业的今天,固执地用时间保留着老城区自己的部分味道。「有些老顾客跟我的粉丝一样,小学开始在这吃,到大学,工作,生孩子了也还来我这吃」。


郑阿姨聊起店里的员工的时候,像是在向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人。「大家这么多年在一起,都是开开心心的。」,郑阿姨说到,「学徒和小工要是愿意接手的,这个店铺也就有人继续做下去了」。







/左右滑动👀瞅瞅/


紫阳的这家麦虾,除了味道正宗,来往的食客还要夸一句「虾给的很实在」。


说是麦虾店,店里的菜单上麦虾有关的只用粉笔写了一味「牛肉三鲜麦虾」,店面里的人手刚好够支撑起这一味长久地做下来到现在。


早上9点半左右开门,到晚上10点前后才能休息,着实辛苦,但也从阿婆阿公辈传到了杨阿姨手里,且明年这一棒已经计划好了要交给弟弟。


店里常来的除了外地的游客,多的是本地的熟客,牵挂着这一口麦虾,所以现在弟弟也开始时不时过来店里,熟悉下业务,也算是安抚下食客们对店铺是否会转手的担忧。


人的活动让食物相聚,让食物离合,又在各家店铺里调动着人的聚散和更迭,中国人称之为「缘分」,大概也就是这家麦虾小店里维系着的东西吧。








/左右滑动👀瞅瞅/


称得上是临海当年烧烤的「领头羊」,小绵羊烧烤二十年来在老城区稳扎稳打地掳获了一片食客的胃和心。叔叔一直坚持着传统烧烤的味道,保持着四点开始准备,五点半营业,深夜收摊的传统。


叔叔的儿子已经在银泰开出了一家新店,父子俩彼此各自有着自己的店铺,但是闲下来也会互相搭把手,很有家族产业的味道。


近年来临海城快速的发展确实带来了许多的影响,人和食物在时代的裹挟下好像走得比任何时候都快,周围的店铺不停地更换,小绵羊也因为身处老城区的缘故面对着客源的下降。现在来店里的百分之九十都是熟客,有的从幼儿园上大班开始吃到现在自己的孩子都五六岁了。


不仅是老店在经历更新换代,食客们也是。这一种怀旧的留念,就在这小小的店铺里,老是放着新闻台的电视机下,贴墙站的食物冷柜旁,在火热的烧烤串里面流淌着存活,就像儿子接过父亲的事业般延续。












/左右滑动👀瞅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紫阳街卖海苔饼的王师傅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顺着紫阳街走,在紫阳麦虾的旁边就是传承了四代的王天顺海苔饼店。老板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性,中等身材,留着干练的短发,颇为健谈,一边忙着手上的活计一边跟我们聊这家饼店的历史。


第一代是太公开始的生意,当时紫阳街这代还都是参差不齐的茅草屋子。到爷爷那代的时候家里不景气,家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跟着学开店和做饼的手艺。等到现在第四代,已经是个绵延了一百来年的家族生意了。


聊起未来要把店铺交给谁时就显出些烦恼来了,「现在传人这种事情,实在太难找了」。做饼这个事啊,不仅是师傅想教,还要年轻人想学。即使两边都能满足,也无法保证能不能做出来,往往学到七成都是件难事了。老话说,卖田卖地不卖手艺,不知在现在的今天是否还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会这门手艺撑起这个铺子。










我们的环形旅程在这里或许都算不上一个探寻的起点,未来的街头巷尾里,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力注定来自于老城的人们本身。


我们想做的和能做的,也只是发问,记录,给出声音,寻找关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目光,看到老城老店的环,走入老城老店的圆。



《环》实物展示




《环》设计构思




》Q&A

/上下滑动👀瞅瞅/


Q:对于【10年老店指南-吃喝篇】,大家一开始拿到选题的时候,每个人是怎么思考的?


▪王琼晓:刚开始觉得是个很好做又很不好做的选题。因为临海有很多流传已久的小吃,也有很多十年以上的吃喝老店,有很多店铺供我们选择,但是美食是一个很常见的选题,如何把它做得有新意、吸引人,需要我们花更多时间去思考。我最初的想法是选一些之前没有被做过的老店或美食类型,去挖掘一些存在感比较低但经常出现在大家日常生活中的。


▪王禹程:最初有点刻意的想去避开一些已经做过的热点比如海苔饼之类的,但是随着调研的深入发现这些热点还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还是放进去了。所以这个议题,找到新颖的点算是一个难点,幸运的是我们最后还是找的了“环”这个点。


▪华茂钧:吃吃喝喝的老店在紫阳街上甚至整个临海市都有很多,而且因为我初来乍到,这对于未来七天在临海的生活是一个很好的铺垫。而且老店里面有很重的烟火气,这才是一个城市最真实的样子。


(2)从【10年老店指南-吃喝篇】这个主题确定到【环】上,中间你们有过其他的哪些设想和思考?


▪华茂钧:中间想用地图的形式来呈现老店的分布,但是在时间过程中发现可行性较差,地图制作起来难度较大而且不能提现老店与新城的交互传承。


▪聂晓蕾: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会勾起大量回忆以及产生更多感受性的东西,提出过线性的变化,但是怎么操作会比较困难,最终还是pass了。


▪金紫轩:其实思考过时间轴的形式去呈现,像是做多个平行的历史轴来表示不同店铺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承接阶段,但是后来考虑到螺旋和环更有动态的感觉,所以更换了。


(3)你们如何去思考【老店】和【环】的关系?

 

▪王琼晓:我们选取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老店,有开到第二代并且"从小培养"传承人的草糊,有传到第四代但担心传承问题的海苔饼,也有老爸开老店、儿子开新店(部队火锅)的小绵羊烧烤,还有可能会交给员工的湖畔小吃。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传承问题和方法,每一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与老味道,围绕着味道与传承,或改变或维持,每一家店都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环。像这样的临海老店还有很多,他们一起又共同形成了一个大环,这代表着临海的老味道,是临海人记忆里的味道。


▪金紫轩:环本身可能是一个循环,转动,延续,没有尽头的概念,我们在使用这个意向的时候其实只取了一部分的意义,最后的呈现也是和二维的环有一些不一样的立体的螺旋。我们觉得路径本身是一个环,我们这些离开家乡又回来寻找传统老店的人也像是在一个环内,到最后我们走访之后意识到新老的接替或者断档本身也能构成圆的不同部分之后,我们才把老店和环最终联系在一起。


(4)在采访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问题?

 

▪王琼晓:采访问题准备的不充分导致一些店铺需要二次采访,也有答案雷同或重复的情况;问题可能不够具备引导性、不够循序渐进导致无法得到比较深层次的答案;开始的采访比较随机,没有先定下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导致时间有所浪费,效率较低。


▪华茂钧:采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很多路人有时直接不理不睬,也有些不愿意面对镜头;因为个人原因其实并不是很愿意主动找陌生人交流,作为摄影摄像师存在于团队中。因此都是我们组长带头带着我去采访别人,我才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能够稍微打开自己。


▪金紫轩:一开始采访的时候有遇到餐饮业特殊性,导致我们去的时间点店家正好都没开门的状况,这让我们的路径和目标老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是这个小转折导致的我们最后走了一个环的路径,最终定下了环的主题,也挺奇妙的。


(5)如果时间充裕的情况下,你们会对这个选题做怎么样的补充?


▪王琼晓:我们会深入采访更多的临海老店,探究更进一步的老店传承问题,并试图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呈现和产出上也会做更多工作,在"环"的问题上我们还没有向大家做很好的解释和说明,可能需要更多实物的展现来帮助我们传递和表达。


▪华茂钧:其实可以多走访走访,跟访店主们的日常工作,在征求得被拍摄人的前提下,甚至可以深入他们的生活,通过他们的生活来了解老店,来了解真正的临海。




老店故事多,不仅充满喜乐,也在店铺发展过程中,积蓄着道不完的无奈。


当我们走近一些,在这些老店中梳理出「老临海」的吉光片羽,也希望借助这个话题,开始大家的旅程,一起探索临海小城的老灵魂。



你的记忆中有没有

一家特别的吃喝老店?


留言区听你来讲




|主办|

临海市委组织部

共青团临海市委员会 


|协办|

临海市古城街道办事处

临海市古城街道团委


|承办|

五月文创


|采访整理&设计&图|

PDL

共创导师:小田

成员:王禹程、金紫轩、王琼晓、聂晓蕾、华茂钧



【什么是May Camp】


May Camp 是由五月文创2016年夏天发起的「小城青年探索实践计划」。

 

每一期围绕青年创意与城市议题,招募20位+对小城充满好奇和热爱的年轻人,在城市之中进行趣味探索,并以小组共创的方式进行创意实践,最终汇集成一份青年文化手册,让年轻人真正地认识和玩转临海。


💫目前累积深度参与人次100+,共创完成30+个城市议题。


⭕️你还能流畅地说出方言吗,给方言整一套有趣的玩法?

⭕️你是否深入过广场舞现场,发现真正的舞林高手?

⭕️当你的长辈们向你请教过抖音、健康码怎么用,你有想过其他老人也会遇到这样的手机难题吗?

⭕️关注过街边老店的招牌变化吗,有人为他们设计了满意的招牌,还做了一套开放的互动卡牌。

⭕️是否在意城市中其他人的情绪,城市除了建筑,是否存在附近流动的人情温度

......

——May Camp往期成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月M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