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瑶婷:《这个夏天,带年轻人回到临海》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7

阿 May 五月May
2024-09-07






还记得五月青年分享会3.0吗?


我们邀请了十位讲者,在临海紫阳剧场分享了各自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和行业领域实践经验和探索的故事。目前是第七期,文字稿持续放出中。





- 讲者介绍 -





- 胡瑶婷 -

📍 台州 · 五月文创

五月文创内容官,May Camp项目负责人


关注(家乡的过去/当下/未来发展);思考(“我”和这座城市的关系);提出议题,组团探讨,提出解决方案,付诸实践(以自身出发,兴趣点/技能,朋辈学习,交流合作);本土链接(本地青年、学者、不同行业的前辈)这几个不同层面,概述了五月在这几年中不断进行青年实践探索这件事的意义。





大家好,我是老胡,目前对外的主要身份是五月女工,负责五月公众号的内容运营


我是一个湖南人,2013年因为念大学,来到这里。当时老师告诉我们,临海是一个宜居的城市,非常适合养老,大家之后还是要去大城市奋斗的。2016年,因为朋友圈的一则活动招募信息,我知道了五月,也知道了有这么一群人在这个小城里发起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后来报名实践活动,但最后以文字兼职的方式加入到五月,开始在临海走街串巷,并在本地小伙伴的翻译帮助下,了解在地故事。


01

关于临海



这是我在五月公众号最早出的两篇推送,一篇是关于深秋的临海街头的食物,一篇是临海童谣,一篇比一篇更接近当地人的回忆。



其实临海这座城市在历史文化上,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感受,而是每天被街坊邻居的人情浸润,让我觉得这座小城有它的可爱动人之处。近一两年,我多了个不知名的外号,叫紫阳街小霸王。因为之前有一年住在临海紫阳街边上,每天上下班经过街上的各种店铺,大家都主动跟我打招呼。



在紫阳街生活了七十多年的杂货铺阿公,每次路过的时候,他会一本正经地瞟我一眼,说我最近胖了,隔几天过去又说瘦了或者更黑了(都是实话);五代传下来的杆秤店蔡阿姨还有叔叔,每次看到我匆匆走过都跟我打个招呼,问我最近是不是又在忙什么活动;去麦虾店吃饭,不管做麦虾的是以前的阿婆还是现在接班的阿姨,我的碗里总是能蹭到比别人更多的虾。



跟街坊邻居混了脸熟,除了混了个名号,更多的是从他们那里听来很多故事,关于他们、或者这条街,又或者这座城市更久远的一些变化。这是我,作为一个外地人与临海的短暂相处中,小范围里感受到的小城人情。


而那些我们最常接触的本地青年,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们周遭所形成的熟络的关系网和生活圈,他们记忆里的临海,我想应该会更丰富有趣吧




02

 在临海nei一天



nei~”在场的临海人或者台州人都知道,是表示闲适舒服的意思,也是对小城生活状态的充分描绘


但其实,本地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对家乡挺挑剔的,觉得临海很小,很老旧,没有大商城,没有音乐节、艺术展览、有意思的人都很少、生活过于安逸了…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和背景下,当被问到“当你的朋友来到你的家乡,你会带他怎么逛”,这个是目前仍旧会不断被问的一个问题



在五年前,五月暑期实践的小伙伴就作出来自己的回答。





在2016年的夏天,艳阳高照,一群年轻人早出晚归,出没在大街小巷,细细体味。开始发现临海这座城市的细枝末节,更主动地观察留意,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关于临海这座小城的好,慢慢呈现出来


这就是最开始“我们把年轻人带回临海”的目的之一。



虽然把大家带回来的初衷是一起玩,但对于怎么玩这件事,我们确实有过一番思考,在成团之前,我们都会对年轻人一番“拷问”,通常得经过初选、笔试、面试三轮,有时候还会加一轮复试(五月的招聘也没有这么严格)。而这三个问题几乎每次都会出现在招募表单里,问大家的同时,也还是在自我审视


我们希望能和这样一群年轻人一起,在大家成人之后能够给出最长的停留时间。在临海留下点什么,发生点什么,每一年,我们因为这个活动,深度结识了15+位年轻人。




03

 了解一座城市的过去



我将从这5年里的实践里,分享3个小故事,或许无足轻重,微不足道,但是确实是这些年轻人对家乡的思考、关注和行动。在他们的实践成果中,每个人都会对这个小城多几分新的认识。在五月的受众里,有很大一波对家乡怀有很深的认同感和情感的年轻人,想了解家乡,但是无从入手

如何找到一个切口,去了解城市的过去?


临海的赤城路回浦路是去老城区的必经之路,路边有很多中老年服装店。这些看似过时,实则复古的衣服,不知道有没有年轻人仔细打量过。但它确实成为了当代热爱复古风潮的年轻人,接近老城过去的好机会
后来,这个主题成为了2018年May Camp的实践项目之一,大家用一天的时间去搜罗关于“临海服装”的前前后后,包括随机采访路人穿搭,“临海服装”快问快答,采访店铺老板,自行挑选购买这些并进行穿搭走秀。



在他们的随机采访中,认识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老人。


其中一位陈奶奶,五十多年前,她在乡下教书,穿着妈妈做的大襟。后来七八十年代,在临海城关工作后,会自己在百货公司买喜欢的布料,拿去裁缝店做成罩衫以前街头的裁缝师傅都会做这样的罩衫,不像现在,会感慨在街上想再找一件这样的衣服非常难


那时候流行罩衫,里面穿棉花做的棉袄,罩衫的扣也是有多种多样的,有琵琶扣,桃扣还有蝴蝶扣等,冬天搭暖鞋,夏天配凉鞋。问到奶奶觉得这几件衣服还好看吗,她笑着说好看啊,但是过时咯~后来陈奶奶把四件压箱底的宝贝罩衫都送给了成员们。



除了问路人们,更多的是和服装店的老板聊天,一家这样看似早该被时代淘汰的店是如何维持下来的,经历了哪些潮流变化,曾经被疯抢的款式,还会有谁来购买…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中老年服装店还长久存在着,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口,连接过去,又让当下有迹可循如果时间充足,可以顺着脉络挖到一个更完整的内容。


家乡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改变
其实近几年,不管是临海还是其他城镇,都面临到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千篇一律的事情发生


或许你家附近也有一些老店,谈不上起眼,也说不出洋气,但它们就一直在那,因为老板技术过硬/口碑好/东西好吃,老顾客们一直都在,店门头上也许正挂着这样的招牌。



2020年"Maycamper"用五天的时间,走访了筛选过的20+老店铺,最终跟4家店铺老板达成一致。为他们做轻量型的招牌改造,首先他们想的是去记录这些普通的平凡店铺故事


何阿姨,机械厂下岗之后,在紫阳街开了一家布行,已经有20多年。为了避免阳光直射,门口会支起一张布。


老王,29岁开始修鞋,带着修鞋机、打磨机和一大包工具走南闯北。北上石家庄,南下上海、广州。最后在59岁那年,张家渡的老王回了临海。除了修鞋,皮带打孔、修雨伞、还提供磨菜刀服务。


2020年,正好是徐阿姨从妈妈那接手酒酿店的第20年。因为品质好,从来不愁回头客.



他们耐心地倾听这些店铺的故事,并把店铺老板的要求和态度呈现在招牌上,做出他们理解中的「好招牌」的样子。没有做改头换面,大费周章的变动,但是对于这些老店而言,就是一种大的改变。



除此之外,他们还设计了一套卡牌。



如果说临海是一个江湖,挖掘出来的江湖里的小人物故事,用连载武侠小说的形式呈现给临海的朋友们看,希望大家能收集卡片,完整的了解我们写的故事。”——小唯



他们理解的招牌,不仅仅是平面静止的招牌,它们是能够脱离店铺本身的,因老板而听这些店铺故事的年轻人,他们也收获到了很多鼓励和思考

由彼及此,从别处关照自身


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疫情期间,一则新闻,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有个老人因为没有手机,出示不了绿码,坐不了车,走很远的路回家。
2020.11的时候,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12月,一位意大利籍在北京生活三十多年的记者朋友。在国务院下发通知后,全网搜索只找到了may camper的实践成果,然后他很快地来到临海,对项目当时采访的老年人,参与项目的成员,进行跟踪拍摄,最后短片返到瑞士意大利语广播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在面试之前,提出这个选题的成员虎子说,她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除了它的社会性之外,想到的是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在日常使用手机遇到的问题,以及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给这些老人带来的不便,她希望能做点什么。


后来这个选题交由另一组成员来重新构想和实践。他们线上收集了100多位年轻人对待“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看法”,和实地走访,认真询问了30位老人对智能手机的想法,使用的习惯和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的需求,最后他们设计了一本“给大朋友的手机复习手册”。


里面内容没有很复杂,都是基础款,如何使用微信、微信电话、微信视频,如何使用手机美颜相机,拍照记录生活,还有优秀案例(用手机很溜的老人们)。
这本复习手册里面,有很多的小心思,但更多的是呼吁年轻人/身边人,能够对老年人多一些耐心指导,让老年人熟悉社会变化带来的改变,让他们能更好的运用这些我们早习以为常的技术,也跟上我们的生活,不被忽视


非常庆幸,这群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在他们身上看到丰富的情感和同理心,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对家乡的理解,并且通过小议题的实践,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家乡的关系。把原来认为:陌生的、无聊的,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最为普通寻常的现状,通过深入理解、碰撞感受、建立联系,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04

 回到任何一个地方



未来,我们希望“回临海”,可以变成“回到任何一个地方”,每个人,避不开的话题是“你是哪里人”,所以在maycamper接下来的项目系统梳理后,会尝试整理出一份普遍适用的小城青年探索手册。通过共创的方式,联动更多的小城,不断的升级样本。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自己的家乡,关注地方,让活力能够不断地扩散滚动起来。


带着年轻人回到临海做的这些事,可能会让他们在正式迈入社会之前多一些对家乡的认识和理解,对自己和家乡的关系,多一层自己的思考。未来他会不会再回到这里,或者他回到这里做什么,其实都是未知且充满可能的,而五月仍旧会作为一个链接口和一个基地,建立在年轻人和家乡之间。 在结束我的分享之前,我想分享一个小片段。在前年,也就是2019年5月3日晚上,我们的讲者像今天这样从全国各地赶来,准备着分享会2.0的彩排。


那会我们选在了台州影剧院,一半是因为场地特别,是临海当初最早接收和传播外来新鲜讯息的场所,对于这样一场青年发声的活动,我们觉得别有意义;但主要还是因为穷,租不起高大上的演播厅,后来就让三五百人在硬板凳上坐着听了五六个小时。



那晚彩排结束收场,出来已经是凌晨了,我和小伙伴骑电瓶车回办公室。穿过半个临海老城区,那五分钟里我脑海里一面回响讲者们分享的各地的案例和故事,这座小城里的各种建筑一边在我面前晃过,白天那些亮堂的店铺都关门了。往楼上看,八九十年代的建筑风格一览无余。那种画面冲撞,让我觉得这座小城多了几分陈旧和衰败感。


失落之余,我马上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些建筑这些事物还在,这座城市的过去得以保留,我们才能有一个基础和依托,对未来进行一些创造或者生发,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这件事。


谢谢大家。


五月青年分享会3.0
萨萨:《与青年共同触碰城市温度》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6刘静怡:《一个扎根北京老城规划师践行的社区更新》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5

宋壮壮:《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化》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4

吕宾:《从纪录到行动:以社区影像的方法推动在地青年的成长》|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Vol.3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月M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