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院士风范,光风霁月

2017-11-25 夏振彬 中国科学院院刊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夏振彬

广州日报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因为“痴”字,他们往往心无杂念,淡泊名利,科研中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因为“痴”字,他们痴心于工作、痴情于事业,在各自的领域建下不朽的功业。



假如你有880万元存款


假如你有880万元存款,却身染重病、来日无多,剩下的时光你会怎么度过?



弥补遗憾?及时行乐?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选择。而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选择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无偿献给教育事业,作为“最后的贡献”。



卢永根,男,1930年出生于香港,水稻遗传学家。祖籍广州市花都区。1953年8月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1980年至1982年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6年7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现任华南农业大学教授。




看过他的故事,很多网友“泪目”了。尤其这样一幅画面堪比“催泪弹”——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个为科研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即便步入生命的尾声,所思所想,依然是发挥光和热! 





财物重于泰山,财物也轻于鸿毛


其实,这样的“院士风范”我们并不少见。



92岁的崔昆院士一件衬衫穿30多年,却累计捐款400余万元,甚至将自家的轿车都捐出去;



93岁的黄旭华院士55年没进过理发店,全靠夫人在家“帮忙”;



已故的徐祖耀院士,起居室狭小不堪,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而他却累计捐出500余万元……



在这些老科学家眼里,财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不敢浪费;财物也轻于鸿毛,当他人、社会有需要时,他们可以不计得失、倾囊相赠。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这些可爱、可敬的人,为什么频频打动人心?因为人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痴”的力量。因为“痴”,他们对科研以身相许、兢兢业业。



就像卢永根为了水稻研究,年过七旬依然翻山越岭,寻找珍贵的稻种;



印遇龙院士平时身着冲锋衣、脚蹬运动鞋,以备随时进猪栏工作;



赵淳生院士为了研究超声电机,三餐不定时,有时烧一锅粥和菜,吃上一周……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他们痴心于工作、痴情于事业,也因此能在各自的领域建下不朽的功业。  



1963年8月,卢永根(左四)随丁颖(左三)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



同样因为“痴”字,他们往往心无杂念,淡泊名利,科研中不务虚名、沉心实干,生活中低调简单、朴实无华。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好像都跟周围格格不入,有的节约到“穷酸”,有的朴实到“邋遢”,他们崇尚吃苦,强调奉献,不追求生活上的奢华,不攀比物质上的享受……而这些背后,都离不开信念的力量。



他们是真正拥有高尚情操、崇高信仰的人,也因此,即便朴实无华,也能光芒四射,并带给人灵魂的震撼。



2007年8月,卢永根(左一)和谢华安(左二)等在福建省尤溪县考察再生稻。



你,是什么样的人?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对于卢永根这样的暖心故事,一位微博网友的评论写得好:真的,社会上不缺这800多万元捐款,更缺的是像您这样的人。  



卢永根院士的人生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境界的高下;也应该像一把标尺,让更多人去校正自己的追求和方向,让更多人去思考——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卢永根院士长期从事水稻遗传研究。曾协助丁颖院士开展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研究,主持总结该项工作并参加撰写《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专著(科学出版社,1978)。


在水稻遗传资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取得了进展。特别是他和他的助手张桂权教授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他迄今已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50多篇。1997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文章来自广州日报,已获作者授权:

夏振彬. 院士风范,光风霁月. 广州日报 , 2017-10-16.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白春礼:科技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

新科技革命前夜,未来科技发展趋势会走向何方?

专刊:科技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1期发布

触目惊心!气候变化对我国产生了这些影响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负面冲击和正向效应

刘彦随:解读精准扶贫,怎么做?用何做?做什么?

专题:科技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0期发布

专题: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第9期发布

从青藏高原到第三极和泛第三极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