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凭什么说这是“面子工程”?

中国记协微信 中国记协 2023-10-11


“面子工程”劳民伤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曝光了甘肃省榆中县市民公园项目沦为“面子工程”的问题,这个公园造价昂贵,明显超出当地承受能力,建成后却两年未对市民开放。记者在当地走访时还听到了一些议论:“这里有钱高价建面子工程,却无钱安置市民。”面子工程背后,民生问题不容忽视。


报道播出后,当地市政府迅速展开调查,“面子工程”这个词再度登上各平台热搜。


“到我们这里来看看!”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留言。显然,真相引发了共鸣。


建设程序合法合规,手续文件滴水不漏......正是这些特点掩盖了面子工程本质的荒谬,也加大了记者调查报道的难度。


今天,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我在现场“栏目邀请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车黎,为我们讲述节目背后的调查故事。


我在现场 | 记者凭什么说这是“面子工程”?

本文作者:车黎

(一)

在接到“面子工程”这个报道任务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以至于搁置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启动。身边似乎总听说这样的例子,但是当真正要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具体的工程时,就会发现,这四个字不那么简单。


一些显而易见的地标建筑当然好界定,比如贵州某地的天价土司楼、湖北某地的巨型关公像,这些建筑让人一望即知。

但如果是一个公园、一个展览馆这样的工程,其功能本身是为公众服务的,又该如何界定呢?


更何况没有一个工程在建设时会给自己标注上“面子工程“这样的关键词,所以如果没有知情人爆料,真正要从近些年中国各地多如牛毛的各种工程建设中锁定一个特别典型的面子工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何寻找到一个具有典型性的面子工程,困扰了我们很久。

直到我们找到“PPP工程”这个突破口。

PPP工程,是一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原本是解决一些公用事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的一种好形式,但在实行过程中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大上项目的“花样挡箭牌”。

因为存在给地方政府增加隐形债务的问题,财政部今年也全面叫停了PPP项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地方债、隐形地方债的问题恰恰已经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一个雷区。

当PPP碰上面子工程,必然有化学反应。正是从这个角度,很多类似的项目都涌现出来,其中就有甘肃榆中的这个“市民公园”项目。



(二)

由于市民公园的景观价值难以估计,因此在采访中,我们将主要目标锁定在巨型建筑上。


这个项目的投资数额、项目背景、运营模式等信息全部在网上都能查到,因此我们在做了一些基础拍摄后选择单刀直入,正面采访。


听闻我们是来了解这个“城市展览馆”为什么不开放的问题,当地的主管部门和项目公司整体非常配合,带领我们参观了整个宏伟的建筑。

尽管已经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这个巨大的工程在现场仍然给了我们特别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那个有着近160平米的巨大显示屏,着实把我们吓得不轻。


“航天发射指挥中心”也没有这么大的屏!我在现场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


一个大屏幕200多万,汉白玉桥600多万,大门200多万,绿化6000多万。

贵吗?贵!违法吗?没有!因为它该走的程序都走到了。

这个项目的模式是国企出少部分钱,银行出贷款,纳入PPP项目库后,地方政府逐年用财政资金来支付。从工程的建设程序、合法性、合规性来看,似乎没有直接的硬伤。


程序上的合规掩盖了本质的荒谬,这或许也正是这类现象难以禁止的真正原因。


(三)

了解这些数字之后,真正重要的问题是——这些明显超出地方承受能力和实际需求的建筑方案是怎么能通过审批的?


这是要害,但是决策者并没有出来接受采访,我们的问题无法得到解答,只能将采访的方向转向你们想怎么利用这个场馆、计划是什么?果然,无论是发改局的局长还是项目负责人,都没有人能够回答。


“大而无用”,是面子工程最重要的特征。这个结论不是由我们主观判断得出,而是通过当地主管部门“没有利用方案“这样的回答自然推导而来。


面子工程只是事件的A面,事件的B面是当地的民生工程到底做得怎么样?像公园、大型展览馆、大剧院这样的工程并不是纯“样子货”,仍然具备一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如果当地财力允许、事业兴盛、经济繁荣,适度地提高建设标准似乎也不算太过分。


(四)

那么,当地的经济状况、民生事业究竟如何?公开数字可以回答,一个脱贫不到四年的西部县城,预算收入6亿元,仅债务支出12个亿......这些数字已足够充分说明问题,但作为视频节目还需要更直观的呈现。



在做采访准备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发现了当地大量安置房不能如期交付的问题,但在一期节目中怎样呈现这两种现象,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怎么样展示这种关联?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难题。

巧的是,在城市展览馆前,为数不多的市民中就有一位大爷,交流后我们发现他就是一位安置房过渡费没拿到、漂泊在外的受害者。从另一个角度想,也许不是巧合,只能说这样的人群在当地所占比例实在是不少。


事实上在榆中采访时,关于当地民生的现状,我们采访、拍摄到了比节目中更多的内容。 


但最终,为了紧扣面子工程这个主题,也出于节目的容量考量,最终我们忍痛舍弃了部分内容,只客观展现了当地安置房停工、过渡费拖欠的这一个事实。但即便如此,“有钱建宏大建筑、没钱安置市民”,这样的话题已经足够牵动人心。


在当地住建局采访时,正好是下午两三点,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在住建局前有一个光秃秃的健身广场,一棵树也没有。街角老人们拉琴、唱戏的场景闯入了我们的视线,显然这些无处躲避阴凉、缺少公共场地的老人们对这个话题也有发言权。他们的采访也成为了这个项目不实用的有力佐证。



“到我们这里来看看!”节目下方不少观众留言道。

显然甘肃榆中的这个项目并不特殊,但正是这种不特殊,才造就了节目的“典型性”。

这种新型的、隐形的“面子工程”,需要有更有力的手段来阻止它的再度出现。毕竟,这样的巨型建筑一旦建成,确实就难以回头了。

我在现场征稿

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推出“我在现场”栏目,把镜头对准在现场的新闻工作者。他们的观察、思考、判断,融合着他们鲜明的个性和思维方式,展现着他们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的品格和担当。
欢迎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联系我们投稿,提供在现场的所思所感所想,讲述新闻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媒体朋友们,欢迎长按二维码,加入“记者之家”媒体交流群。本群致力于增进中国记协新媒体专委会和媒体朋友们的沟通交流。





本期编辑:李永锡 陈果静 吕彩虹 张君
实习:辛瑞坤 任金蕊

本文版权归中国记协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为“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星标🌟“中国记协”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点击“在看”,和新闻人分享热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