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接成功!“天舟”“天宫”精准一吻,怎能少了我大北理!

宣传部 辛嘉洋 i北理 2021-01-25

北理工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再助“天舟”“天宫”太空之吻


4月22日12时23分,经过近两天的在轨飞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照预定程序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顺利完成首次自动交会对接。

由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航天电子技术研究团队吴嗣亮教授、崔嵬教授负责研制的“天舟一号”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天宫二号”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为“天舟”、“天宫”提供精确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将引导“天舟”与“天宫”完成三次“太空之吻”。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太空之吻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据团队负责人吴嗣亮教授介绍,“天舟一号” 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天宫二号”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属于空间交会对接微波雷达的第二代产品,相对于第一代产品,此次用于“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的第二代产品有了新的发展。

崔嵬教授介绍到,“产品增加了双向通信功能,以保证“天舟一号”在对接任务中与“天宫二号”实时进行信息传输。同时,通过设计优化,使第二代产品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功耗更低”。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模拟图


长期以来,北京理工大学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研究,刻苦攻关,大力推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航天电子技术研究团队研制的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已先后用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与天宫一号以及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历次交会对接任务中。目前,团队正在开展空间站工程、探月工程三期相关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将不断为后续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在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北理工人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案到产品,再到“不容一次失败”的高标准、严要求,都彰显着北理工肩负国家使命、坚持军工品质的深刻内涵,在广袤星空留下北理工一步又一步坚实的脚印。



忆往昔

为“天舟”“天宫”对接成功而喝彩的同时,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北理工多年来在中国载人航天空间交会对接关键环节的卓越贡献吧!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在跨越了近130万公里的追逐历程之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载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圆满成功。令人骄傲的是,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吴嗣亮教授课题组研制的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表现优异,自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相距217公里处开始形成稳定跟踪,直至对接环接触,全程提供了两个飞行器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为试验成功做出了贡献。这是多普勒频率—相位差测量技术广泛用于导弹无线电矢量脱靶量测量之后,再次成功应用于空间合作目标的高精度相对定位测量新领域。

在继成功应用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后,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吴嗣亮教授课题组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在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自动交会对接、手控交会对接和手控分离三次任务中,均稳定可靠工作,精确提供了两个飞行器的相对位置和运动参数测量信息,为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做出了贡献。




2013年6月25日上午,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组合体成功分离,神舟十号从天宫一号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这是我国首次成功实施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也是天宫一号自2011年9月发射入轨以来,最后一次配合神舟飞船完成演练任务;在此之前,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已分别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与手控交会对接。为这三次任务成功牵线搭桥的“月老”,依然是北理工雷达技术研究所吴嗣亮教授课题组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与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



供稿:宣传部 辛嘉洋

编辑:欧洋佳欣

图片来源: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