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敦煌女儿”樊锦诗,捐款1000万用于……

青春北京 2023-06-02

5月4日

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日

“敦煌女儿”樊锦诗

向北大捐款一千万人民币

设立樊锦诗教育基金

用以支持北大的敦煌学研究

在捐赠仪式现场,她说

“今天我捐赠的这点捐款,

是我应该做的贡献。”


樊锦诗


此次捐赠的资金,包括2019年樊锦诗获得的“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正能量奖奖金(该奖金总额为2000万港币,其中一半捐给母校,另一半捐给敦煌研究院),还有202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在此基础上,樊锦诗为了使基金本金能达到1000万人民币,又将她本人多年的积蓄捐出。


樊锦诗在北大的捐赠仪式上说:


做人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这份奖金应该‘取之有道’,更要‘用之有道’,一定要使所得奖金用在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事业上。

一生择一事
心归处是敦煌

1962年,北大考古专业的樊锦诗
来到敦煌实习
她至今记得与敦煌初见时的情景
“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
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但就是震撼,激动”

1962年秋,宿白、常书鸿、李承仙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学生(樊锦诗:左三)在莫高窟大牌坊前合影

沙漠戈壁严酷的自然环境
恶劣的生活条件
让长于上海的樊锦诗难以适应
“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房子是泥做的天花板上时不时掉下一只老鼠,真是吓坏了”然而,毕业后她依旧不顾家人的反对服从国家分配也为了自己保护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莫高窟

1964年,樊锦诗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1974年,樊锦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扎根戈壁
投身祖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初心
从此更加坚定
1998年,年近60岁的樊锦诗
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

1994年3月10日,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右二)向青年同志介绍石窟艺术。(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眼看着壁画和塑像一天天变化
樊锦诗很着急
“莫高窟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万一有闪失,我们就是罪人”


2000年前后,随着计算机在中国普及
樊锦诗产生了大胆的构想
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
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
利用数字技术永久保留莫高窟的“容颜”
尽管当时反对的声音很大
但樊锦诗做事只有一个标准
只要对保护莫高窟有好处
克服万难也要上

2015年9月29日,樊锦诗在莫高窟第272窟调查洞窟内容。(新华社发 孙志军/摄)


“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
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数字研究中心
用七年时间拍摄10万张照片
完成了27个洞窟的数字化

图为数字化采集后展示的精彩的洞窟内景。(中新网记者 杨艳敏/摄)

精美的塑像触手可及,绚丽的壁画近在咫尺,细节纤毫毕现。(中新网记者 杨艳敏/摄)

2014年8月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投入使用
2016年4月,“数字敦煌”上线
游客在电脑前就可以看到莫高窟清晰全景
宛若在石窟中游览一般


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
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樊锦诗曾说
“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到什么地方
我们就到什么地方去”
为了兑现这个诺言
她用满头华发
换来了敦煌的“容颜永驻”

一生择一事,心归处是敦煌
向樊锦诗致敬!


编 辑 | 王 宇  校 审 | 刘雨薇
 来 源 | 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综合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向樊锦诗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