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传佛教:17-20《尊者阿迦曼传》

印度王舍城 七叶窟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尊者阿迦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已于1949年涅槃。原著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银湖先生曾于译稿完成后拜访帕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


南传佛教:17-20《尊者阿迦曼传

 

017他到达不还果之道

 

尊者阿迦曼说,聆听阿罗汉说法就像听闻佛陀亲自的开示一般,虽然他自己从前并未见过佛陀。他完全地沐浴在忘我的喜悦中,时间似乎静止了,只察觉到被法光所覆盖的心,直到他从这深奥的禅境出来,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有色身的重担,就像整座山那么重,聚集成一团的诸蕴,各自本身都是一大堆痛苦。阿罗汉的来访和各种机缘下所作的开示,比起他在别处的经历,是很卓越的经验。也就是在这个山洞里,他趋入了阿那含之道。

 

从经典上我们知道,成就这个果位者,五下分结都断了——错误的自我观念(身见)、猜疑或犹豫不决(疑)、执着于仪式和典礼的效力(戒禁取见)、贪欲、愤怒(嗔恚)。证得这个果位的人,是完全免于再生为这世界上的人类——由地、水、火、风所构成的人身。如果此生尚未成就至高无上的、究竟的阿罗汉道,他将化生到五个微妙高级的净居天之一的天上:阿维哈天(中译注:无烦天)、阿达巴天(中译注:无热天)、苏达刹天(中译注:善现天)、苏达刹那天(中译注:善见天)和阿卡尼沙天(中译注:色究竟天)。它们的不同,只是在于微妙优美的特殊程度,彼此之间各有其特征。

 

尊者阿迦曼自己告诉他的近待弟子们,他在那个山洞时,到达了不还果之道。作者决定在这里留言,以备读者的评论,如果让此事实公开有所不当的话,就让作者的轻率受到谴责好了。然而,大家都知道,尊者阿迦曼在那山洞的几个月里,曾经全力前进,除灭烦恼。他以安静清凉的心去行沙门法。

 

018离开沙里卡山洞

 

尊者阿迦曼在禅思的期间,有许多预想不到的和不平常的经验,连续许多晚上,它们自己强而有力地重复着。结果,有一天晚上,他出奇地被一股对比丘同修的慈悲心所笼罩着。那个晚上,他的禅思不寻常地深奥,增加了内、外在事物的知识。当他想起过去是何等无知时,不禁落泪。努力奋斗的利益他已得到,佛陀为他的追随者标记道迹的慈悲心是何等的伟大!而支配着人类和动物生命的业力又是何等的复杂!所有这些,总括在《法句经》的章节里——“有情众生拥有的业就像他们的生处,就像他们的财产一样。”他也警告他自己,不管目前多方面的奇迹和达到的成就,最终极的苦的熄灭仍未达到。在到达终点之前,需要更多的力量,更多的精进,和更高程度的念住和智慧,结合着专注。

 

他也有着意外的安慰,长久折磨他的慢性胃病由于法的疗效而痊愈。虽然烦恼尚未完全除灭,他的心却从此屹立不摇,他对于自己稳定地开发的修行方法一点也不怀疑,不像从前那样游移不定。他绝对地肯定,他的修习不是在臆想推测,也不是在黑暗中盲目摸索,而且痛苦的完全熄灭也不远了。在那个时期,念住和智慧的成长是稳定而持续的,不需要力量和勉强,包括内、外事物知识的一股稳定之流,流过他的心眼,增益他的法喜。那时,他被悲悯其比丘弟子们的心境所笼罩,希望让他们分享他的经验和成就。就是由于这份悲怀,他离开了那个安适而神圣的山洞,不考虑自己,前往东北省份。

 

在他离开前几天,很多地居天神,在他们的首领——他在几个月前被尊者阿迦曼改变了,引导下来看他,请他开示。教导之后,他告诉他们,他很快就要离开那个地方了。地居天神附声于一个人表示反对,并请求他,为了他们的幸福和繁荣留在那里。尊者阿迦曼告诉他们,那是一种责任感让他来到这里,再度,也就是这种责任感催促他离去。他告诉他们不要悲伤,如果有可能的话,机缘如果许可,他会回来。这些地居天神,不禁悲从中来,因为他们真挚的敬重着他。

 

019在曼谷与他的上座尊者优波离相处

 

在他离开的前一天,尊者阿迦曼想起他的上座——巴罗尼瓦寺的尊者优波离。为了想要知道那时他正在做什么,就运用他的心光,他把它调整到尊者优波离的心境上,立刻知道,他正在思惟缘起法则。于是他记住日期和时间,当他后来抵达曼谷时,他请尊者优波离确认。

 

他的上座确认了,很高兴地说:"你是多么聪明!我是个老师,但我还是比不上你。你让我惭愧。”他补充说:这就是我们对一个佛陀的追随者所期望的。在追随佛陀的脚步中,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满里。必须要有些人让人尊重,如同见到法义的结晶一般。这证明了一项真理——法是不待时节的,不受时、空限制的,除了自己的懈怠放逸之外。就是因为懈怠放逸,佛法才会在世界上消失。真是令人鼓舞,尊者阿迦曼以身作证,成为一个榜样。

 

他经常被他的上座尊者优波离所赞许。有时,当他的上座对某件事不能下决定时,他会交给尊者阿迦曼,并询问他的看法和建议。

 

过了一阵子,尊者阿迦曼就离开曼谷,前往东北省份。

 

020长老阿迦悉达险遇老虎

 

尊者阿迦曼经常告诉弟子们有关他险遇老虎的事。有一次,当他在国的时候,他住在山边的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只大老虎常常来看他,当他晚上专注于经行禅思的时候,它喜欢在不远的地方,好奇地看着他。那只老虎似乎从未作过任何恐吓的姿态,只在附近漫游,偶然它高兴的时候,叫一下。长期习惯于和野生动物相处,尊者阿迦曼并未予以留意。

 

一天晚上,一只很大的老虎,跑到另外一位头陀行比丘那儿去。

 

这位比丘是跟随尊者阿迦曼游行的,他住在不远的另一个村子,这位比丘的名字叫做悉达。那天晚上,他正在专心经行禅思,他的经行路径两端用点着蜡烛的灯笼照亮着。老虎就坐在路径前,约仅两公尺的地方,显然已经在那儿很久了。它就像一只家犬般地面对他坐着,安静地看着他来回走着。除了坐着看他,它并未有其它的动作。过了不久,当长老阿迦悉达走近老虎坐着的地方,他感到有不平常的事情,或许是出于眼角所见,他转向那一点,然后看到他的守护犬坐在那儿不动。它看起来更像一只大型的、填塞的玩偶,不像活着的东西。阿迦悉达不觉得害怕,老虎那边也没有任何伤害的意图。

 

他未受打扰地继续经行禅思,过了很久,他开始为老虎感到悲悯,想着它只是浪费时间坐在那儿看着他,不如把时间用来为它自己寻找食物还好些。他刚这样想着,老虎就发出一声震耳欲聋的吼声,回荡在那个地区。看到这个反应,阿迦悉达改变他的思想,心里告诉老虎,出于对它的怜悯,他才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毕竟它必须要去寻找需要的食物。但是,如果它以做为他的护卫为乐的话,那更好。老虎对此完全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坐在那儿看着他,而阿迦悉达则继续他的经行禅思,不再关心老虎了。老虎始终继续坐在那儿,像只守护,漫不经心也不动不摇的。

 

阿迦悉达后来停止他的经行禅思,离开小径前往附近的休息处。他的休息处只是用竹片做成的一个高起的小平台而已。在夜间休息以前,他开始诵经,接着坐禅。他在凌晨三点醒来,重新在小径上开始经行禅思。这时老虎已经不见了,他不知道老虎到哪里去,或老虎什么时候走,以后的几个晚上,也没再见到它。

 

他后来把这个奇异的事件告诉长老阿迦曼,告诉他老虎的吼声曾经使他的头发竖立起来而头皮发麻,就像戴着一顶帽子一般。他说那时并没有任何害怕的意识,但很可能是在潜意识的深处里。过了一阵子,他感到正常并继续他的经行禅思,就不在意了。以后的夜晚,仍可在附近听到老虎间歇性的吼声,但它没再来看他了。阿迦悉达完全不在乎吼声,而安适地专注于他的精进。

 

长老阿迦悉达比长老阿迦曼稍微年长些,是同时代的人,也是森林比丘中修习头陀行的同修。他只喜欢住在幽僻之处,是大德比丘之一,已经自证于正道。他宁愿住在国的山区,只在泰国住过短时间而已。

 

在长老阿迦曼早期的头陀游行期间,他走过那空番那城、沙口那空城和乌东泰尼城到缅甸去,然后经由北部的清迈城回到泰国来。然后他前往寮国,到楞法拉邦和敏泰尼,然后再到泰国的洛伊城,他在法普洞附近的巴口盖城过了一个雨期安居。下一个雨期,仍在同一个城镇,但在法奔洞。这些地方都是山区和森林,充满了各种野兽。这些地区都很少有人居住,有时他走了一整天,也找不到一个村落。在这么荒野崎岖的地区,任何人迷了路,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他必须在野兽环绕中过夜。然后,他前往曼谷,他在那里的巴逊边寺过了一个雨期。

 

这之后,他前往大山区(高野),住止在沙里卡洞。在他前往东北部的旅途中,除了某一段短时间里,有些弟子陪着他之外,他都独自游行。

 

他的修行是一个严密而坚决的系统,没有任何与人周旋的性向,他习惯于独住独往。并未等到他的内力完全取证,他就悲悯其他的比丘们,愿意教导他们,这就是他离开沙里卡洞的安乐而回到东北部的原因。那里已有一群比丘和沙弥弟子们,他们是他早期在那里的头陀游行期间,接受他训练调教的。当他回到这些地方,所有敬他为师的人们都随时欢迎着他。

 

南传佛教:13-16《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9-12《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5-8《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4《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1、缘起、前言《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当代南传佛教内观禅修四大体系之对比性研究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一封信 简朴而安静的生活(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二封信 深爱来自于深入的了解《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中)《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三封信 寻求自由生命的答案(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四封信 做个小人物真快乐(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五封信 活在当下的生活中(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1)《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2)《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3)《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六封信 最需要了解的是自己的心(4)《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七封信 爱是救世的良药(上)《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第七封信 爱是救世的良药(下)《觉知生命的七封信》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