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1 宇宙音流瑜伽 ② 《生命的桂冠——瑜伽研究》第五章 专注音流瑜伽

圣.给乐葩.辛格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右二为.给乐葩.辛格(Sant Kirpal Singh,又译:基帕尔.

 

帕檀闍梨的八大瑜伽是第一个为了灵性重建而设法把许多可行的道路整合成有条理的一贯系统。之后的吠陀仙人和老师从他那里汲取许多引导,但他们的教导却隐隐坐实了一个看法:帕檀闍梨的系统太过一丝不苟,一般人难以获得灵性。尤有甚者,对大多数的求道者来说,它太过复杂,像迷宫般,大家都在里面迷失了道路,误把中途的目标当作是最终的目的。因此,当真言瑜伽、拉耶瑜伽、哈达瑜伽、特别是胜王瑜伽以修正的形式延续帕檀闍梨的传统时,便产生了三个其他主要不同形式的瑜伽。知识瑜伽行者、行动瑜伽行者不再需要从世界退出或进行严格的精神、身体修练。每个人都从特别的角度挨近目标,藉由完全的专注抵达。

 

如同商卡拉所阐述的,所有瑜伽的终点都是与梵天合一。因此,所有法门的目的都在获得三摩地的境界,体验到与梵天合一的状态。但假如帕檀闍梨的系统和分支有严重的缺点,其他三个主要形式的瑜伽是不是就完全没有这些缺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行动瑜伽行者的解脱是透过不执着和无欲,他可能完全解脱吗?不从法门中寻求解脱,难道这本身不是一种欲望?况且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类的头脑有可能使自己完全从平常的生活经验中分开,而不使自己先执着在另一个更高的欲望吗?人类普遍的特性是找寻除了自己之外与其相近的某种东西。这是他的生命的法律,也是他所有伟大成就的来源。

 

小孩被绑在自己的玩具上;大人则被绑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上。以小孩为例,要一直到他们在心理上可以离开玩具,这时再把玩具拿开才不会伤害到他们。同样的,如果没有先使求道者发现更高、更好的东西,就要求道者放弃对家庭、社会的依恋,是会切断他们生命的根源的。这样不会带来成长,而是衰退,因为把无欲当作法门、信条来实行,只会压抑自然的欲望,其结果不是使觉知增长,而是使之麻木、萎缩;不是不执着,而是漠不关心。如艾略特指出的,完全不同于执着和超然,就像:

 

...其他人则半死不活-----在生命和死亡的险阻间枯萎。

 

行动瑜伽是需要有纪律,但如果要完成目标,就必须由另一个玄奥的纪律来完成,没有这个纪律,就像想用鞋带把人拉起来一样,是没有用的。

 

更多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