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加坡如何成为最有效率医疗体系的地区

2014-09-25 新希望医疗服务

今年(2014)新加坡超越香港,成为最有效率医疗体系的地区。《彭博通讯社》每年会评估51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平均寿命、政府医疗开支和个人医药开销等指标后,进行排名。在去年排名第二的新加坡,今年取代香港,名列榜首。香港退居第二;意大利排名第三。美国排在第44名;俄罗斯垫底。

2013年,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担任教授的生物科技企业家以及艾滋病研究者威廉•哈兹尔廷(William Haseltine)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Institution)撰写并出版了《价廉质优:新加坡医疗的故事》(AffordableExcellence: The Singapore Healthcare Story)一书。全书详细介绍了新加坡的医疗体系,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在救死扶伤方面十分高效。那么,新加坡医疗体系是如何做到价廉物美的?本文根据书中的观点予以总结,从新加坡政府降低医疗成本并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的方法和渠道着手,全面呈现新加坡医疗体系与众不同之处。

1. 多渠道着手,将医疗成本降到最低

哈兹尔廷在书中写道,新加坡政府在医疗体系的建设方面,始终秉承了前总理李光耀先生设想,即该体系不对公众免费。新加坡政府相信,让民众交钱抑制了他们对医疗体系的过度使用或者滥用,避免过于依赖国家福利或第三方的医疗保险,促使民众建立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的意识。在这样的执政理念引导下,3M医疗保障模式应运而生,政府也从各个渠道将医疗成本降至最低。

2. 3M模式的医疗保障制度

新加坡医疗体系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3M”医疗保障模式,即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这套制度安排,以医疗个人储蓄账户为核心,以个人保单商业化运作并有一定社会统筹功能的大病医疗保险为延伸及对穷人进行医疗费用救助为外围。保健储蓄计划是强制性中央公积金制度的组成部分,覆盖所有在职人员,雇主、雇员双方按照工资比例供款,建立保健储蓄基金,用于支付投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健保双全计划也称为大病保险计划,1990年7月设立,采用自愿参加原则,由政府指定的商业保险机构承保,主要保障大病与慢性病的基本医疗保险,对投保者的住院及部分门诊费用给予偿付。2012年该计划覆盖率已达92.8%。保健基金计划作为保健储蓄计划的补充,是1993年由政府设立的保健信托基金。主要用于资助保健储蓄仍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的贫困国民,使这一部分人群也能看得起病。每间公立医院均设有《医院保健基金委员会》,成员由政府委任,负责审核申请及拨款。此外,2002年乐龄健保计划(ElderShield)开始推行。这是一项人人都负担得起的严重残疾保险计划,专为年老且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的新加坡人提供的基本保障。2007年卫生部对此计划进行改革,将赔偿额从每月300新元提高至400新元,最长赔偿期从60个月延长至72个月。同时,有意加强严重残疾保障的乐龄健保计划保户可以购买乐龄健保额外保障计划(ElderShieldSupplements)作为补充。

3. 打造公、私并存的准自由市场

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个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可以共存的准自由市场,政府通过为公立医院定价,规定公立医院的数量和提供床位数量等措施,来打造准自由市场。并且,借助精心打造的病人激励机制、补贴以及价格控制,帮助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占据主导地位,而私立医院在整个医疗体系内对公立医院的竞争效应始终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也有效地抑制了私立医院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降低医疗质量等损害公众利益行为的出现。

4. 对医生数量、薪酬进行控制

新加坡政府对于就读大学医学院的医科学生的数量,以及获新加坡认可的外国医学院证书的医生数量都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控制本国医生的数量。政府认为,医生数量越多,越有可能引发病人的需求,与专业医学从业人员相比,普通病人往往缺乏判断自身医疗要求是否合理的能力,这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无形中增加医疗负担及成本。在新加坡医生属于一个收入不错的职业,但医生的收入始终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薪酬范围内。据书中给出的数据,普通内科医生的每月工资为5000新元,牙科医生的月工资为4500新元,药剂师为4100新元每月,护士每月工资维持在3000新元左右。而外科医生和外科专家在新加坡医疗体系中则属于高收入群体,普通外科医生一般每月不超过1.4万新元,而外科专家则在2.2万新元以上。

5. 启用信息技术控制成本

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努力尝试引入高科技技术以控制健康护理成本,例如启动全国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该系统可以确保治疗护理的连续性,实现“一个病人一个记录”的目标。另外,2008年,卫生部启动了“整合健康信息系统”项目,借助信息技术,对公立医疗机构内的医疗服务状况予以监管。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试验性项目也已上马,其中有一项专门针对卧床不起老年人的视频诊断项目,护士可以携带笔记本电脑上门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病人进行诊断,并通过网络视频向病人的主治医生报告诊断结果,经医生确诊后用药。这样一个案例的成本为65新元,远远低于医生一次上门出诊200新元的成本。

6. 对病人进行分流从而大幅度减轻医院的就医压力

在新加坡,当病人出现病症时,首先会寻求私人全科医生(Private General Practitioners)进行初级治疗,新加坡现有约2000名私人全科医生,约合每万人拥有4名私人全科医生,处理约80%的初级治疗,治疗的项目包括咳嗽、感冒、流感、腹泻、腹痛、尿路感染、简单的皮肤问题、肌肉、骨头和关节疼痛,以及其他一些常见疾病。私人全科医生的介入符合“个人必须要对自身的健康负责”的执政理念,因为在这一阶段,病人必须自己支付由这些小毛小病产生的费用,不能依赖政府的补贴来抵扣成本。初级治疗部分中的另20%由综合诊所(Polyclinics)来完成,综合诊所是公立性质的,新加坡现有18家政府综合诊所,主要为门诊病人提供门诊治疗、疫苗接种服务、健康筛选、健康教育、配药服务以及对出院病人的后续跟进服务,有些诊所还会提供牙科服务。综合诊所一般门诊的诊疗费用在10新元左右。在二级和三级治疗方面,80%的住院治疗由公立医院(Hospitals)承担,私立医院承担20%。截止2010年,新加坡共有各类医院30家,其中15家为私人医疗机构,15家为公立医疗机构。在公立部分,其中8家为公立医院,另7家为全国性的专科医疗中心。公立医院可容纳病床约8900张,私立医院有床位超过2600张;2010年,80%的病人选择在公立医院住院,20%的病人选择在私立医院住院治疗。病人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支付能力来选择公立或私立医院。此外,7家全国性专科医疗中心主要关注癌症、口腔护理、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皮肤病的治疗。

(部分内容摘自上海情报服务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