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军医非洲征战埃博拉往事

2017-08-09 法治周末

纪事

文/薛洪涛

图/网络

编辑整理/李含 王硕


导读

3年前的今天,是令全世界揪心的日子,西非部分国家正遭受着规模空前的埃博拉疫情,致死率高达90%。这是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后近40年来,最广泛、最复杂和最严重的一次,突如其来的疫情将这些国家的综合卫生体系推向崩溃。


2014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如果要控制局面,还需要两万名本地义务工作者和1000名国外医务工作者。


为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和人道主义精神,经中央军委批准,自2014年9月起从302医院优秀医务人员中抽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分3批奔赴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

在中国军医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3周年即将到来的日子,法治周末记者走进解放军第302医院,采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成员,回顾那场不见硝烟的战役。


“队员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回来了”

伴随着病房里传来的婴儿清脆的啼哭声,302医院妇产科护士长王新华给法治周末记者打开了妇产科的门。看上去精干而严肃的王新华护士长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王新华,第45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曾参加过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南丁格尔奖章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设立的护理界国际最高荣誉奖。在这些急难险重任务中,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助塞拉利昂医疗队是她最难忘记的经历之一。


据记者了解,从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302医院共抽组了3批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王新华是第一批成员。这一批共有30人,当时队员还有传染病学专家秦恩强,他也是医疗队医师组组长,是传染病业界公认的权威。


这3批医疗队通过185天的接力奋战,共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773例,确诊285例,埃博拉患者治愈率51.23%,这一数据在世界各国驻塞留观诊疗中心中名列前茅。援塞医疗队在圆满完成疫情防控任务的同时,实现了中塞双方工作人员“零感染”和住院患者“零交叉感染”,也是世界各国援塞抗埃队伍里,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感染病例的医疗队,实现了提出的“零感染”目标。


王新华是我国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医疗队正式接诊埃博拉患者,王新华曾第一个冲到转运救护车旁,扶起蜷缩在车门边的病人。王新华护士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实现了中塞医护人员“零感染”、患者“零交叉感染”的目标,创造了“日均收治病人最多、埃博拉患者治愈率最高”的纪录。这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不是靠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在首批援塞医疗队的所有成员中,王新华认为,队长李进的压力最大,因为需要决策的问题太多了。而队长李进也在出征前当着全体医疗队和家属的面许下诺言:“如果有一个队员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回来了,我就留在非洲守着他。”


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将去的塞拉利昂是怎么的国家,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病毒。塞拉利昂,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塞拉利昂革命阵线和政府为了争夺钻石矿发生了长达11年的内战。直到2002年才结束。在塞拉利昂600万人口中,只有不到200名医生、1000名左右的护士和很少的救护车,而且这些护士中有一半的人甚至连抽血都不会。


然而他们面对的又是极其凶险的埃博拉。在病毒学上,病毒根据危害程度分为四个级别,埃博拉被确定为最高级别的四级,是目前人类发现的最烈性、最毒的病毒之一。而我们熟悉的艾滋病病毒等级只属于二级,当年让人们心怀恐惧的SARS病毒被定为三级。有人称埃博拉病毒为“超级病毒”,它的致死率高达90%。


尽管自己动过大手术体质较弱,并且当时母亲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还要作手术,但王新华还是主动请缨。还没等记者开口问其中的原因,王新华护士长就平静地解释了她这样做的原因:“我有经验。”


2014年11月16日,执行完为期两个月的任务后,首批医疗队回国。而第二批医疗队41名成员也于2014年11月7日飞抵塞拉利昂。

3天运走医疗队半年的生活物资

洪建国是302医院的宣传干事,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43名队员之一,曾在2015年1月14日至2015年3月21日期间在塞拉利昂执行任务。


据洪建国对法治周末记者描述,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向东南方向出发,沿路能看到一片美丽的海洋,翻滚的水浪拍打着岸边,戏水的非洲小伙和姑娘们在尽情地冲浪,接着穿过一片略显繁华的小镇,在这里有熙来攘往的旧汽车,错落复杂的店铺,头顶货物沿街叫卖的小贩,一路都看不到一个“红绿灯”。


然而,在沿街的墙上,又会不时地看到一些埃博拉的标语和宣传画,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Ebola is real!”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埃博拉疫区。


在塞拉利昂,有一句民谚是这样说的:穿衣一块布,吃饭靠上树,经济靠援助。这话虽有些偏颇,但也从一些方面比较形象地反映了这个国家的一些现状。那里的人,大多数老百姓一天就吃一顿饭。当地有一种木薯粉,捧到手里吃便叫一顿饭。因为是热带国家,有很多的果树,当地人摘水果当饭吃。


洪建国提到,中国医疗队必须要面对塞拉利昂残酷的现实,要去那样的国家,做好各种准备必不可少。医疗队保障要完全靠自己,因此筹备物资时,就要想得细而又细,因为如果想的不细,在那里找都找不到。能带上尽量带上。


塞拉利昂天气酷热,蚊虫盛行,就得准备50倍的防晒霜和驱蚊用品,还要专门配备一些护目镜、强光手电。饮食也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情况,仅矿泉水就要准备1000箱,还需要购买大量的副食品和调料,比如十三香、葱姜蒜、脱水蔬菜、牛肉干、罐头、压缩饼干等。当然不只是日常用品,还有一些特殊用品,比如消毒柜、盾牌、警用器械,都需要找不同的供货厂家。


在接到命令的当天,听说3天要准备30个人半年的生活物资,还要运到万里之遥的塞拉利昂,302医院军需办主任张扬的头一下子大了。“听起来就像是玩笑,却是不折不扣的命令。”面对“天一样的大活”,张扬使出了浑身解数,采用了分渠道采购的方式。院务部甚至在微信群里发动群友联系稀缺物资。


头一天下午开会宣布命令,第二天下午物资陆续运送到了302医院篮球馆,全院上下紧急动员,就连保安、保洁、厨师、餐厅服务员都到场帮忙登记、打包、搬运、装车。为了防水,包装之外还加盖了塑料布,现场做浸水实验,拿水往包装上浇,看漏不漏水。面和食盐的包装则放在水里浸泡两分钟。


相对后勤物资、政工物资而言,护理用品物资和医用物资采购起来更加困难,因为首先要参照国际上的标准,制定出一个比较成熟的防护标准。还需要感染控制方面的专家把关验收,甚至反复检查。比如正压防护头盔和一次性防水隔离衣等。因此,所有人员都需要通宵达旦地清点物品种类和数量,以防出现差错和遗漏。


短短3天之内,150吨吃喝拉撒用的所有物资顺利完成了采购,足足可以装备一个中等超市。

“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这里玩命”

洪建国心里忘不了出发前的那场“魔鬼”培训,从培训中也可以看出这次执行任务的艰难。2015年1月,正值北京的深冬,气温早已经降至零下。然而,在302医院数字化模拟培训中心里,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员仿佛身处酷热的“夏天”,他们穿着体能大裤衩、背心,进行穿脱防护服训练。


为让队员体会非洲疫区炎热自然环境下的感受,数字模拟培训中心专门模拟设置了一个室内温度高达35℃的“埃博拉模拟病区”,再增加湿度。队员们身穿11件防护用品,历经36道穿脱流程,不但举步维艰,而且呼吸也很困难,每呼吸一次,都要消耗大量体力,训练没多久,大家已是大汗淋漓,就像被水浸透了一般。


可是培训的医生却告诉他们,要想在西非保命,就得在这里玩命。


2015年1月13日的夜晚,洪建国印象深刻。那一天,是他们出发的日子。当晚,302医院院内灯火通明,战友、家人都来为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先遣队员送行。洪建国就要出家门的时候,他两岁的儿子却始终不让他走,哭着喊着要陪他一起玩,无奈,洪建国只好撒谎说去办公室才得以脱身。


当天,洪建国和妻子陪儿子去了一趟照相馆,一起去照了个相,因为半个月后就是他儿子的生日,提前给儿子拍两周岁留念照。出发前,洪建国拿了一张儿子的照片,悄悄地揣在了自己的衣兜里。


随着一声“出发”的口令,队员们陆续向大轿车走去,周围亲人离别时拥抱、挥手、呐喊的场景无不令人动容。这时,洪建国的一位老战友从河南发来信息,很短但很震撼,“兄弟,一定要活着回来见我!”


抬头望着窗外送行的人群,人头攒动中,洪建国发现了妻子,四目对视,妻子没有挥手,而是默默地流泪……那一幕,牢牢地记在洪建国的心里。


从北京出发,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先遣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穿越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坐飞机、乘快艇、搭汽车,历经30小时的颠簸,行程17000公里,终于来到了西非塞拉利昂。他们来不及休整,向着疫情重灾区挺进。

一个星期把医院改建好了

根据中国与塞拉利昂政府的协议,中国援塞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是中塞友好医院,最初也是中国人帮助援建的,这是一所综合医院,也是当地最好的医院。后因在2014年8月前一名埃博拉患者死在这里,这里的医护人员都跑了。


秦恩强医生在《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王锦秋、洪建国著)一书中回忆了2014年9月16日中国首批医疗队到达后,面临的各种艰难。


因为中塞友好医院是综合医院不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要求,所以要改建。在驻塞使馆的积极协调下,驻塞中资企业留守人员开始了对中塞友好医院的改建。很快,中资企业的工人进驻了,总算可以开工了,但是困难却一个接着一个的来了。首先就是进不去门,因为原来医院的人匆忙逃跑时,连同一些门上的钥匙也拿跑了,没有办法,施工的时候只能将有些门硬性撬开。


门算是进去了,可屋子里的灯是坏的,没有灯,为赶进度晚上就无法施工,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把偏僻地方能亮的灯先卸下来,装到施工需要的地方。灯亮了,可改造医院需要的三合板、铝合金板还没着落。在塞拉利昂,这些东西都属于高档的进口产品,一是缺,买不到,二是贵,价格是国内的3倍以上。


最后,在中国驻塞拉利昂大使馆赵彦博大使的帮助下,动用了大使馆计划建车库的材料。北京住建总公司海外部也拿出了公司正在装修房子的材料。结果,施工时隔墙是拼砌而成的,一会儿是三合板,一会儿是铝合金板。


那些天,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医院也是一会停水,一会停电,无奈之下,医疗队购买了三个大水箱,随时储藏用水,又搞来发电机,一旦停电了,就立马用柴油发电。


后来,只用了一个星期就把医院改建好了,在非洲再次创造了“小汤山速度”,但还是不能开诊,因为虽然中塞友好医院调配了47名护士和40名保洁员,但他们大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护理专业学习和培训,传染病防护知识几乎为零。而中国队员又在清洁区与他们直接接触,后果难以想象。


所以,开诊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对塞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所以医疗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培训人员做一步,塞方人员跟着做一步,集中示范教学。最终将这些塞方医务人员培训合格才让他们上岗。


9岁小女孩重获新生

虽然已经过去了近3年的时间,但是前两批援塞队员都还记得一位两次住院的小姑娘。


2014年11月1日,中国首批援塞医疗队队员刘丽英看到了一位小姑娘蜷缩在2区36床,那是2区最脏最臭的房间。这位小姑娘名叫雅尤玛,当时9岁,看上去和国内六七岁的孩子差不多,一双非洲人特有大眼睛看着刘丽英和闫涛,眼神里满是恐惧和迷茫。


而实际上,雅尤玛是和妈妈一起来到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的,她妈妈因感染埃博拉病得很重,第二天就去世了。在队员们的再三鼓励下,小姑娘勇敢地把药服下去了。


庆幸的是,雅尤玛的抽血检测结果是阴性,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都兴奋地跳了起来。为了让孩子早日出院,避免在医院出现交叉感染,队员们抓紧时间联系她的家人。但几经周折也未能联系上女孩的家人,无奈之下,只好将她送进一所孤儿院。


出院之前,护士吴尧带她到淋浴间进行了彻底清洁,换上了干净的新衣服,还送给她了一些食品,队员们希望孩子能换个环境,早日走出失去妈妈的痛苦。雅尤玛似乎不知道怎么表达,就一直看着大家笑,笑得很甜很灿烂,让人感觉到一种欣慰和温暖。


但没想到,一周之后,她又被送了回来,此时她已经感染了埃博拉。刚被送到医院时,她发烧、腹泻、呕吐,虚弱得连眼睛都没眨一下。一周的时间里,雅尤玛一直都是那么虚弱。这次她病得太重了。


2014年11月11日,第二批援塞医疗队先遣组队员、护理组组长黄顺第一次进入病区查房时,一眼就注意到了雅尤玛的眼神,恐慌而迷茫。接下来的日子里,由黄顺带领她的护理团队,交替轮流护理雅尤玛。


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特殊关爱,奇迹终于出现了:雅尤玛开始主动要吃的了。小小的雅尤玛爆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她的体温恢复正常,腹泻和呕吐症状也逐渐得到缓解。


2014年11月19日,她可以在护士的搀扶下上厕所;20日,可以独立下床活动;21日,可以上下楼……小女孩病情好转之后,身体以惊人的速度恢复。


然而,随着雅尤玛病情的好转,新的问题出现了。细心的医疗队队员黄顺发现,失去母亲的雅尤玛常常独自一人坐在病房里发呆。医护人员把从国内带去的熊猫玩具递到雅尤玛的面前,谁承想,这立即激起了雅尤玛的好奇心。她接过熊猫,抱在胸前,爱不释手,笑得露出了洁白的牙齿,一脸的灿烂。


雅尤玛康复出院后去了她舅舅加瓦拉的家。队员们一直挂念着她。经过多方打听,医疗队终于联系上了加瓦拉。当得知队员们十分惦记雅尤玛,他专程带着雅尤玛赶到了中塞友好医院。


大家带着雅尤玛去当地最大的超市,为她买了新衣服、好吃的和玩具,并为她举行了募捐活动,还特地买来蛋糕,庆祝雅尤玛战胜病魔,重获新生。


“新生快乐!”2015年1月9日,在第二批援塞医疗队队员的围拥下,雅尤玛开心地拍着手,吹灭了蛋糕上的蜡烛。几天的相处,队员们和雅尤玛已经亲密如家人一样,在队员们的指导下,聪明的雅尤玛学会了简单的汉语,甚至能在T恤衫上用中文写下“中国”两个字。

最好的新年礼物

第三批援塞医疗队于2015年1月14日远赴塞拉利昂,他们要执行两个多月的任务,注定要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过春节。洪建国认为,第三批医疗队队员觉得这个在国外过的春节非常有意义。


2015年3月19日,中国第三批援塞医疗队将要启程回国,曾经得到医疗队救治的19名埃博拉康复者,自发从各地赶到中塞友好医院,与中国救命医生道别。在当时,他们能够活下来,实在太不容易了。


在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诊疗中心,几乎每天都有新来的,有死亡的,也有治愈出院的。队员们也每天都在反复目睹着生死交错的场景。中国农历除夕这一天也不例外。


2015年2月18日,是中国农历的大年三十,国内的人们正高兴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而解放军第三批援塞医疗队队员,正在非洲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那一天,医疗队队员像往常一样再次来到了中塞友好医院,救治被埃博拉病毒侵袭的患者,不一会儿,大家就走上了各自的岗位,有的消毒,有的接诊,有的查房,有的配药,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一天,医疗队为每位埃博拉患者送上了新春贺卡和礼物,祝福他们早日战胜病魔。每位患者看上去很是高兴,这些非洲患者说知道中国的春节。


在这里,洪建国见到队员们常提到的聋哑儿童“小西塞”。据说他刚来时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后来大伙儿集思广益,给他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西塞,就是西非塞拉利昂的意思。队员们虽然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行动有些不方便,但还是亲自给他沏上一杯浓浓的营养素,一勺一勺地喂到孩子口中。小西塞抬起那瘦弱的小脸,冲着大家腼腆地笑了。


在病房里,当年轻小伙卡马拉接过队员们送给他的新年礼物时,一直都在说“谢谢”。卡马拉那双略带湿润的大眼睛,直直地盯着中国医疗队员,尽管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那眼神中流露出的尽是感激。


根据治疗结果,卡马拉2月19日(中国的大年初一)就要康复出院了,这个消息无疑是送给中国医疗队员最好的新年礼物。


(本文部分数据来自《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疫情纪实》一书、在此向作者王锦秋、洪建国致谢)


微信号:xiumiu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损耗易 鉴定难 押金高 | 共享珠宝“看起来很美”

德国进口减肥药竟是“农家造”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