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样是女婿,差距咋这么大呢?

贾子苼 刷屏精选 2020-04-03


我们梳理、对比大量信源
分析大事件中最关键信息
看热点,抓重点
关注“刷屏精选”公号的《媒体炸鸡》



刷屏事件:上海洋女婿“挤走”娘家人



在大多数影视作品的渲染下,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里,上海丈母娘的“严苛与挑剔”可是出了名的。想成为上海女婿不仅要满足收入、工作、学历等各种“硬杠杠”,还得具备孝顺的“软指标”。


但如果换成洋女婿,似乎就变成了另一个故事。


日前,上海《新民晚报》发表题为《孩子才两个月,辗转多国回沪的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怎么办?》的消息:


一位英国籍上海女婿辗转德国、法国、瑞士后,通过转机从台北回到上海。丈母娘和妻子都希望他能去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以免影响才2个月大的孩子,但英国籍女婿不愿意。


于是,三泉路517弄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陈奉涛出了个“两全其美”的招——让丈母娘和女儿、孩子暂离家,把房子留给外籍女婿单独居住。


新闻称“具备英文高级口译证”的社区工作人员完成了沟通工作,并认为此举“既严格执行政策,又暖心关怀,让国外返沪居民动容。”



上海丈母娘对洋女婿的“宠溺”暂且搁置,毕竟这是人家的“家务事”。但另外两个参与方的做法却招致普遍质疑:


 • 三泉路居委会是否因为男子外籍身份而给予“超国民待遇”?


 • 《新民晚报》是否把“问题报道”当成了政绩宣传?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发言:


“希望各地基层政府和居委会的骨头硬一些,别一见到黄头发蓝眼睛的老外就打怵,坏了防控质量,也伤了中国老百姓的心。”



信息研判:合规但有失公允



从当前上海市的相关政策来看,居委会对该男子的安排似乎“合理合法”。


据“上海发布”3月17日通报,所有中外人员凡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韩国、意大利、伊朗、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英国、瑞士、瑞典、比利时、挪威、荷兰、丹麦、奥地利等16个国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


在3月22日召开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发布会上,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强调:社区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对中外人士一视同仁。居家隔离必须符合“一人一户或一家”的居住条件,居家隔离的重点国家入境人员,必须在各区“临时集中留验点”先通过核酸测试,结果必须为“阴性”。


也就是说,尽管该男子途经3个重点国家入境,但只要通过“核酸检测”,也可以选择“居家隔离”。



正为公众愤慨的,是当地居委会略显“谄媚”的做法,只顾“两全其美”,却忘了“一视同仁”:


“如果一名普通中国人拒绝集中隔离,可以这样变通吗?如果可以就应广而告之,只要有独立住房,就可以不去集中隔离点在家隔离,此法适用于中外所有人士。如果这种变通不可以,那么对不起,那名英国女婿就不该有此特殊待遇。”


有些人,是只做不说;有些人,又说又做。上述事件被当作基层的政绩工程、人性化措施被高调宣传,不管措施如何,至少说明一些基层工作者对舆情走向是缺乏认知的。


往前追朔,“外国人永居条例草案”引发的争议尚未完全平息;再看历史,事发上海,百年前租界“禁止入内”的故事并未走远,此番报道再次伤及民族自尊心,是可以想见的。



信息比对:

多有“区别对待”,未见“一视同仁”



公众之所以如此在乎“一视同仁”,只因该原则在处理不同群体疫情时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1. 对待外籍人员


 • 3月14日,《新民晚报》另一篇报道《浦东18个集中隔离点接收重点国家入境人员近5000人,实地探访隔离点如何隔离》,详细记述了“隔离区”对外籍人员的日常照料,从“关心饮食,递送茶包”到“成立“翻译志愿者小队”,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 3月19日,武汉某社区工作人员带着鸡蛋、蔬菜、水果等生活日用品看望隔离在武汉的外籍黑人朋友,期间“黑人朋友还没起床”,社区工作人员选择在楼下等待;



 • 3月21日《解放日报》发文《集中隔离点里老外要吃西餐,产妇要喝鱼汤……哪能办?“点长”忙坏了!》称:


隔离点的德国人要求加床铺,一家人一起,要咖啡、面包、果酱,甚至还有人要刀叉、红酒、披萨、吃西餐的专用餐巾。


老外住的房间里,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大约是其他隔离人员的三倍,忙坏了隔离点的工作人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迹皆是作为正面新闻被媒体报道和记录的。


2. 对待归国华人


 • 3月17日,一名叫做"豌豆公主病的日常"海外留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不满言论,抱怨隔离区的待遇不如人意,称隔离区内烧的开水有大量杂质不能喝,坚持要喝矿泉水。


该网友被教育称:这是隔离区不是来旅游的。随后其个人信息随后被人肉,媒体在报道中“劝他们想好了再归国!”


 • 3月18日,留学意大利的杨家翔辗转约30小时回国,网友批评他“回国添乱”。


随着此类反对外国华人回国的论调愈演愈烈,终于,《人民日报》要来拨正了:


“境外输入风险升高,不可掉以轻心,但严惩个别瞒报者,不等于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危难时刻,同胞们更应心手相牵。少些攻击,多些理解,以严格的检查与负责任的配合,将输入风险降到最低。"


3. 对待武汉籍人员


疫情期间,从信息被泄露、“42开头”的湖北身份证无法入住酒店、“鄂A”车一律被劝返、到甚至村口写上“禁止武汉人入内”的公告,全国多地出现武汉籍人员被歧视、被驱赶的现象。


 • 3月14日,一湖北籍男子在前往广西南宁途中,发现桂林永福服务区公厕有两个位置贴有“湖北籍厕位”标志,在停车区域还专门划分了湖北籍停车区。


永福卫健委回应称,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措施,这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处理办法。



 • 3月18日至3月19日,多个湖北县市的点对点大巴包车,到达上海市附近高速收费站或高速公路后,遭遇无法进入上海的囧境。不少人为此等待至深夜甚至只能在大巴车中过夜。


湖北大治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疾控中心怕人员多,怕感染,规定我们只能送到那个地方(高速路口)。”



 • 3月20日,广东三水市一家人拿着湖北下发的绿码和健康证明回到广东后,居家隔离被举报,街道工作人员和警察上门劝说这一家子必须去酒店进行强制隔离。


三水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解释:持绿码人员抵达佛山,在居委会登记核实后,可以居家隔离。但来自高风险地区比如武汉,或者跟境外人员接触过,还是需要强制定点隔离。且隔离是自费的。



“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怎奈“好酒”都给了外宾,“猎枪”却对准了自己人。这种区别对待、层层加码的处理方式,不仅会让人质疑“膝盖”太软,更会给疫情防控留下漏洞。


“人民日报”旗下侠客岛直言:防疫之所以还有“超国民待遇”,根子上还是在一些人讲“情面”不讲“规则”。病毒不分人群、不分国籍,从不跟你讲道理,防疫规矩怎么能打折扣,卖人情?对一个人开绿灯就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不可不慎!



信息时间线:

由松到紧的防疫政策



早在半个月前,国内各地都没预想到“境外输入”的威力。但以3月12日世卫组织宣布本次疫情为“全球大流行”为分水岭,各地防控“境外输入”的政策呈现出“由松到严”的态势。


📅 3月3日


北京对于过去14天内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停留、经北京口岸入境的人员,免除居家观察14天的要求。

📅 3月4日


国家卫健委首次把境外输入确诊案例的数据纳入每天更新的疫情情况公告。

📅 3月12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和钟南山院士在各自的发布会上强调:在联防联控机制下,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现在风险慢慢转为境外输入风险。

📅 3月16日


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首都机场全部国际及港澳台地区进港航班,均停靠首都机场T3-D处置专区。北京是第一个对所有境外入京人士,不分国籍、原则上进行集中隔离的城市。


同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依法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违法犯罪的意见》。明确不如实填报健康申明卡等方式隐瞒疫情,或者伪造、涂改检疫单、证等方式伪造情节等六类行为将被定“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罪”。

📅 3月17日


江苏省外事办发布通告,对有疫情防控重点国家16国旅居史的中外人员,进入江苏,原则上集中隔离14天,费用自理。

📅 3月19日


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在原有16个重点国家基础上,新增8国作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国家,凡14天内有这24国旅居史的中外人员,进入上海,一律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费用自理。


深圳市规定所有从国外入境来深的中国籍旅客,以及在来深之前14天内,有韩国、意大利等19国旅居史的外国籍旅客,都要实施居家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的防控措施。

📅 3月21日


广东卫健委发文,即日零时起,凡14天内有国外旅居史的中外人员,目的地为广东的,一律集中或居家隔离14天,费用自理。

📅 3月23日


大连加强“三渔”管理,严防海上疫情输入风险。


截至3月21日,中国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45例,且广东省出现了首例关联病例,如无意外,防控境外输入病例的政策还将进一步收紧。


而此时出现的“英国女婿”、“德国游客”等新闻,显然,与日益紧张的防控形势格格不入。








"外事工作无小事",从近期事件不难看出,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办事方针仍在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层面产生着影响,甚至也相当程度上渗透到老百姓观念当中。


根据中国出入境管理局统计,当前已有152个国家颁布了临时管制措施,对中国游客实行不同程度的旅行限制。但中国仍然主动援助他方,展现着大国风度。


有时候,我们也非常理解一些地方政府对外籍人士的友好态度——关起门来是搞不好经济的,我们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对外交流来提振经济,一刀切地把外籍人士挡住,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从行政体系内部运作角度来看,涉外问题也更容易遭致纠纷与麻烦。


但切记不要把“风度”搞过头,反而让自己人失去了“温度”。



参考文献

1.孩子才2个月 辗转多国回沪外籍女婿却不愿集中隔离.新民晚报

2.胡锡进:我给上海居委会“优待”英国女婿的故事打零分.环球时报

3.紧急堵截“境外输入”:全国学北京,政策堵漏由松到严:南方周末

4.金融老枪.湖北人不是人,洋大人才是人?公众号:投融双杰

5.十多位老外住进隔离宾馆,缺小语种翻译,咋办?上海这个区集结了一批中外95后.澎湃新闻

6.单仁平:如何对待外国人,顺其自然最好.环球时报







欢迎转发,点个“在看”

让我们被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