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思丨升职加薪秀大牌,无处不在的「竞争」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17-10-29 不一样的 星河互联


编者按:

人心是最微妙的东西。“人比人”是一种人们生来自带的心理活动,从企业到社会,我们只要活在人的群体之中,就会禁不住有比较的冲动。

“人比人”可以教人自强奋进,但也可以令人气馁失望。一切与人心有关的东西,都值得我们百分百的用心琢磨谨慎处理。

今天这篇有关“人心”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文/麦华嵩   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

本文选摘自《管理视野》杂志,作者麦华嵩为剑桥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香港有一句谚语:“人比人,比死人。”“比死人”的“死”,是动词,意指跟别人比了又比,就会令自己被“比到死”。内地和台湾都有类似说法,不过版本换作“人比人,气死人”,意思大同小异。


我在香港长大,从小就听到长辈以这句话告诫后生,特别是自怨自艾、埋怨自己没别人富有或爬得高的叔叔姨姨。很久以来,我都将它当作又一谚语,没去多想。谚语不都是常识吗?还用沉思个中玄机?


近年参与了一些有关的研究,才比较深入地明白“人比人”是多么强大的心理动力,可以教人自强奋进,但也可以令人气馁失望


管理心得丰富的企业领导,应该都留意到员工之间“人比人”的风气,对企业文化有多重要的影响。不过,最身经百战的管理人也有用人策略的盲点。例如,有些管理人和传统的经济学家相像,就是过分着眼如何以金钱与自利驱使人


金钱与自利是人类动机的两种最大源泉,但不是唯一的源泉。


20世纪中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得到社群认同,以至在社群中得到崇高地位,视为人的较高层次需求,正已触及人要与人相比的欲求。但马斯洛仍暗示“人比人”是当较低层次的生存与自利得到满足之后,才变得重要的。


在今天社交媒体兴盛的年代,我们时时刻刻都透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平台留意别人,别人也时时刻刻同样地在留意我们,“人比人”成了太容易、太笼罩生活的事情,也成了很普遍的驱动力。“人比人”,无论比不比到死,已是基本层次的需求了。


但反过来,要是企业领导将“人比人”看得极重要,大力催使员工互相比较,也可能会失之偏颇、过犹不及。很想当然地去推断的话,特意以企管制度令员工竞争──例如设立销售比赛──应会令他们更发奋、更上进。


但如此比较,也可能会令落后的员工变得情绪低落,反而令他们失去斗心,对工作减少热诚;落后的员工不一定是不称职,可能只是需要更多磨练,或最近一季运气差,总是遇上难搞的客户。


要是管理人为了驱使竞争而无所不用其极,例如将所有员工的业绩完全公开为业绩榜,虽会令一小部分手气好的员工得到鼓舞,却可能对其他人的士气造成打击,对机构整体弊多于利。


何况,如果管理者集中刺激一小撮员工互相竞争,是可能会令竞争者更热烈投入的。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赛的人数愈少,参赛者就会对比赛愈专注、愈有斗心,因为当比较的对象只有寥寥数人时,就会令比较更实在(“只要我胜过甲、乙和丙,我就是赢家!”)。


不要以为没被安排参与竞争的“观众”会闲着躲懒,他们在心理上很可能会被眼前的比赛所影响。譬如,企业高级经理之间争斗之风炽烈,整家公司的文化都会被感染。



我近年曾和一些学者,在德国一个动物园做过研究相关现象的顾客心理实验——“由你定价”:几个星期之间,任何人都可进动物园,并可在进场时自行决定付多少钱(不付也行);此外,付钱最多进场的人会有奖品。


很多人不愿提供姓名和联络方式而不参加竞价比赛,但我们发现,那些不参加比赛的进场者付的钱,竟然比完全不知道有比赛的进场者更多!我们后来做了一些方法学上较严谨的实验,得到类似的结果──无论是自愿不参加还是不被安排参加比赛,只要是知道有比赛在附近进行,心里就会被感染。


这感染不一定是正面的;要是赛事奖金丰富,而你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你可能会因为沮丧而失去动力。人心是微妙的东西,有关人心的管理点子,一切都得慎重处理。


企业领导鼓动员工“人比人”时,一个容易招致的反效果,是令人怀疑比赛的公平与公正。


人与人相比,除了比更厉害,也会比较谁的运气较好、谁得到贵人眷顾、谁的爹娘权大钱多等等。后者的比较,都是一些较外在的因素,比较的结果会令被比下去的人感到十分不甘,思想变得负面、消极。


公平是企业管理一大议题,要是管理者特意鼓励员工多做比较,关于公平的问题就会更容易浮现。


对营商销售的管理者来说,将产品作为顾客“人比人”的奖品,会比引导内部员工互相比较更加有效。


成功的市场策略,往往在于令自己的商标成为优越身份的象征。所有奢侈品牌,都是社会消费的工具:顾客掏腰包买它们,主要不是为了得到生活便利的实益,而是为了标志自己是上等人。



为什么一些法国或意大利的手袋皮包,动辄卖至上万元?它们的材料和制作手工无论如何优秀,都难以解释它们为何“割得人家一颈血”(香港俗语,意指花费多得要命),而仍不绝有人在各个旗舰店大排长龙奉献钱财去得到它们。


它们实际在卖的是由品牌衍生的符号──消费社会里人人认识的奢侈品牌,都是社会地位胜人一筹的普世符号。你作为顾客,只要随身掮着、拿着、戴着或穿着符号,就能标榜你已在全社会的“人比人”游戏中脱颖而出。


反过来,正是奢侈品牌的存在,社会地位才有了明确而被公认的“荷兰水盖”(又一港式俗语,意指勋章),人才会更上进、更奋力得到社会地位。


也许因为自己是读书人,有点头巾气,我个人不大看得起俗不可耐的炫富;但我也觉得,正是因为有公认的炫富符号,社会才得以普遍地经济起飞



换句话说,“人比人”,既可以比“死”人,也可以比“活”人。甚至没有人叫你去比,你也可能因为周遭有些人正在炽烈争斗,被感染而自行奋发,要及得上别人,或至少不被比下去。


从企业到社会,我们只要活在人的群体之中,就会禁不住有比较的冲动。人作为社会动物,跟人作为自利的动物,都是人性的核心。


#创业树洞#时间


人比人、气死人,你怎么看?


留言给我们,我们将送出《细节》5本,11月13日公布获奖名单。


猜你喜欢:

想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达到最好,你得这么做

创始人与管理者必备的16个顶级思维模型

月薪5000和月薪5万的人,「提问」的差别在哪里?

一个误导了无数人的错误理念——我要更自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