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八大发展趋势

中关村网金院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 2020-08-20


2018年12月20日,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并对金融科技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八大趋势:

趋势一:金融科技行业进入结构优化期,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

从2008年到2015年,金融科技公司的注册数量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4.6%。但是从2015年开始,新注册公司的数量“断崖式”下跌,到2017年回归到三位数。可以预见,未来金融科技创业公司数量会保持低位增长。但与此同时,2013年到2017年的金融科技营收规模实现了正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6%,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97万亿元。在这一阶段,过剩的产能会不断出清,发展质量持续上升,整个金融科技行业进入结构优化期。

图:2013-2020年金融科技规模营收和新注册企业数量(单位:亿元、家)

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时代特征不断显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会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数字经济引擎功能将持续显现。

趋势二: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空间巨大,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将成为业务重心

金融科技为传统普惠金融带来了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大规模场景实际需求解决方案会越来越多,数字普惠金融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类大型机构、供应商会涌入数字普惠金融的“蓝海”,缔造属于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大航海时代”。随着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融资的紧迫性、重要性凸显。党的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伟大目标,而这些目标都要求我国率先实现脱贫致富、缩减城乡差距和夯实市场经济基础的“小目标”。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在今后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会将业务重心定位在这三大领域。

趋势三: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随着人口红利不断丧失、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和竞争逐渐白热化,C端 获客成本攀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不断下降,而以B端为目标客户的企业因为客源稳定等原因逐渐脱颖而出,金融科技赋能B端带来的收益和未来成长性高于C端。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目前,我国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仍然处于蓄力期,在体量上和美国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十年,将迎来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

趋势四:金融科技“强监管”迈入常态化,监管科技等新型监管模式将成主流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金融科技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将近10年,但是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力依然存在,金融风险敏感度会进一步提高。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的七大金融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会以更具隐蔽性、波动性和挑战性的形式展现。因此,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脱虚向实是未来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2018年,证监会正式印发《中国证监会监管科技总体建设方案》,标志着监管科技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完成,并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监管科技等作为新型监管方式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和发挥余地。监管科技本身属于高科技产业,具有实时追踪、前后端呼应、技术调控等优点,不仅顺应科技和金融的发展趋势,而且落地性强,效果突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监管沙盒”就是监管科技的一种落地方式。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监管科技将会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迭代,并迅速成为监管的主流模式。

趋势五:核心技术“ABCD”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赋能属性将进一步增强

根据Gartner全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以及对金融科技技术的系统分析,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和大数据(Big Data)为核心的“ABCD”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纵深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产生“ABCD+”技术生态圈,整个格局更加清晰。

图:Gartner2017年新兴科技技术成熟度曲线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赋能属性将进一步强化。未来几年,人工智能将向全领域渗透,从核心层到扩展层,形成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大数据技术不仅能够将网络计算中心、移动网络技术和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尖端网络技术充分地融合成一体,同时还能够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出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在新时代的新功能与效用。区块链技术和跨链技术加速迭代更新。区块链技术迭代速度会进一步加快,与云计算等其他技术的融合会进一步深化。跨链技术会得到巨大发展,公有链、联盟链等一批新型跨链技术会迅速成长。其中,联盟链会成为商业银行区块链创新的主流模式。安全和产能提升是云计算未来五年的发展主题。

趋势六: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

过去几年,银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公司一直在合作推出新的应用和服务。大型银行也在内部创建API,并与小型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合作,整合创新技术。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会使传统垂直整合的银行价值链不断碎片化,金融脱媒趋势越来越明显,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应对金融科技冲击的重要策略。开放银行是一种全新的银行形态、服务模式、发展理念和合作关系,其巨大发展潜力正在显现。到2022年,开放银行有望在零售和中小企业市场创造至少700亿元的收入机会。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人士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在平衡安全与发展关系上,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开放银行业务规则与监管框架,加快出台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设置开放银行的服务红线,明确允许开放的信息接口类型、服务范围等关键要素。转型开放银行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趋势七:供应链金融呈现数据网络化、交易标准化和服务精细化三大趋势,“供应链金融即服务”模式逐渐成型

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会呈现出数据网络化、交易标准化和服务精细化三大趋势。数据网络化是指在订单情况、交易历史,主体资质等信息逐渐数据化的基础上,电商、支付、物流、银行、政府、海关等数据节点将连接起来形成拟融资客户的信息全景图,降低融资风险;交易标准化是指供应链各主体交易的数据信息、交易接口、合约、流程会逐渐标准化,提高数据信息的互联效率;服务精准化是指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供应链专业化、垂直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各细分行业,针对不同企业,实行千企前面的融资服务。在以上“三化”的基础上,会形成新型的供应链金融平台。供应链金融平台负责提供供应链信息、客户信息等基础服务;第三方机构可以基于平台信息进行整合,供应链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享受更加定制化的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即服务”模式逐渐成型。

趋势八:金融科技人才紧缺,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导致金融科技人才缺口巨大,人力资本成为金融科技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未来金融科技进入结构优化期,对人才的专业性、复合性、实战性要求会更高,市场对适应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更加旺盛。目前,我国金融科技发达城市政府和相关企业采用各类措施培养金融科技人才,例如北京市在《北京市促进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8年-2022年)》中明确提出通过建立金融科技研究基地,组建金融科技院系或设立专业方向,培养一批金融科技拔尖人才。深圳市福田区于2018年3月为首批金融科技青年人才培训基地授牌。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进一步扩大,人才培养建设将走向专业化、体系化道路。


注:以上内容摘自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以下链接,了解论坛更多详细内容!

《中国金融科技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详细PPT

【观点摘编】千人共聚2019中关村金融科技论坛,共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前沿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