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粤江、汤莹:培养未来创新人才支撑引领高质量一体化

来源:新华社 资料库


作者李粤江系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主任、复旦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汤莹系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办公室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高等教育引领支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2019Z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粤江

汤莹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地都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大学,例如硅谷有斯坦福大学,波士顿有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相关片区还有大量优质高校汇聚。高校在引领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高质量人才,有效助推了区域腾飞。高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是高水平人才。高等教育必须担起使命,面向时代需求和未来要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需要匹配区域发展的需求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聚的区域,长三角地区拥有457所高等院校,其中有8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2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若要支撑引领区域发展,则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方针、方法上进行一定调整。

01

强化优势学科对区域核心产业的支撑作用。“双一流”建设学科是高校最具优势的学科,也是各校资源配置最为集中的学科。但是目前“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确立,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学科内涵建设的质量和历史积淀,如师资队伍的实力、人才培养的效果、科学研究的水平等,较少考虑到与区域核心产业的关联程度等因素。因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学科与区域产业的关系,强化支撑作用。

02

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要能匹配产业需求。区域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加速,但由于高校缺乏前瞻性的布局,无法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时及时转舵,人才培养的周期偏长,高校人才培养规模与结构存在一定的滞后。

03

改善现有教学体系以符合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是一些大学的学生培养方案却更新较慢,部分教师专注科学研究却对实践把握不足,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符合产业最新需求的、具有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型劳动力人才短缺。事实上,对与产业结合紧密的专业进行大学生入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还没有制度化、常规化,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还未形成长效机制。



对长三角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建议

01

面向产业调整学科布局。一是适时制定“长三角高校学科发展与优化布局规划”,规划中充分考虑学科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梳理核心产业的链条完整情况,根据学校的层次和特色做好规划和分工,并辅以相应的资源投入。二是高校应加强对与区域核心产业相关的学科投入,包括学生名额、经费、政策等多个方面,以尽快弥补核心产业的人才数量缺口,做强源头创新与技术革新,形成学科优势及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02

面向未来布局新兴学科。尤其是以“华五”为核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不应仅成为产业的追随者,不能只根据产业的需求调整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的步调,而应当具备超前布局的意识和胆量。通过布局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勇于打破学科的自我隔阂,形成新的学科优势。通过设立未来学院等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新型机构,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再到应用转化的产学研链条,进一步催动相关产业的萌生、发展、转型和升级。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能够鼓励和认可高校在布局新兴学科方面的探索实践,形成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创新因素相互激励的良性循环。

03

面向一体化加强人才流动与培养资源共享。一是利用好各种区域内的高校联盟,做好学生联合培养、学分互换等联动机制,实现区域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互补;二是加强教师互动,如深化长三角高校间的教师访学机制,在核心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分别建立“长三角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为教师的不断自我成长提供平台;三是鼓励高校依托优势学科实施异地办学,创新地校合作的体制机制,通过直接引入优质的教育与创新资源,助推区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产业的转型升级。

04

面向现代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应当适配产业发展的需求,应当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一是高校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本校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二是要加速更新专业知识体系,在注重扎实基础的同时,引入科学前沿和产业一线的成果;三是实施多样化的授课形式,合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四是加强实践教育,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动。

05

面向实践组织产业核心人才的再深造。高校除了对本校学生的培养,也应着眼于学校外部,帮助校友乃至其他的产业核心人才,实现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的更新。除了传统的专业学位教育等形式,应加强利用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建设内容丰富的微课程、微专业,让更多人能够结合实际所需,实现再深造。同时,可依托长三角现有协调机制,成立专门机构,以战略产业就业培训引导为核心,吸纳不同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


供稿单位 | 复旦发展研究院

微信编辑 | 苗凤荻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