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CAT放映 | 潮水流波:流动中的潮汕电影百年

OCAT深圳馆 OCAT深圳馆 2021-09-26


2019年OCAT放映

OCAT Screening in 2019




潮水流波:流动中的潮汕电影百年

diê zui liu bo: liu dong dang di diê suan diêng ian bêh ni

  


2019.12.28 - 2020.1.12

开幕表演+放映:12.28(周六)19:30 - 22:00

开幕放映影片:《新女性》

开放时间:周二-周日10:30 - 18:00

地点:OCAT工作室,OCAT图书馆,华夏艺术中心


策展人:陈柏麒

特邀策展人:冯宇

学术顾问:杨槃槃



潮水将月去,流波带星来


流动产生“地方”。当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流散时,不断的前进、迂回、定居和迁徙最终促使了多元文明的诞生和演进。正是因为长历史当中的间歇性流动,我们才有了方向的标定、住所的形成和传统的产生,才有了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


此次放映所关注的,是占深圳总人口约八分之一、占海外华人近三分之一的潮汕人。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由战乱和贫困所引发的“三次移民高潮”,还是改革开放之后作为货物轮转的“港口特区”,还是近些年在国家城市化浪潮当中的内迁和全球化进程中的人口往返,“生齿日众,地狭人稠”的潮汕地区自1860年开埠以来,“流动”就一直是该地区的核心属性。


1913年,身在上海的潮阳人郑正秋编写了剧本《难夫难妻》,并与张石川合作导演了此片。这部启用了潮剧文明戏演员并大量穿插了潮州传统音乐的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短片。1929年,郑正秋将同乡的蔡楚生介绍到明星影片公司担任副导演并言传身教,为初到上海郁郁不得志的蔡氏打开了此后广为人知的大师之门。1950年代,一边是在北京,蔡楚生将赴京演出的广东潮剧团邀请到家中款待;一边是香港,嗅觉灵敏的制片公司将潮剧制作成戏曲电影向东南亚广泛散播。2015年,以“寻找蔡楚生”为叙事线索的潮语电影《逐影寻声》将这段百年沧桑再度延续。从2012年开始的“潮汕电影新浪潮”,正带着本世代的困惑,沿袭着前人在南海上留下的航迹骀荡浮行。这些影片将三段式地以展览的形式持续放映。


拍摄《新女性》时的蔡楚生


在历时性维度之外,项目中所牵涉的影片,可以进一步以“潮人”、“潮语”及“潮事”的叙事性维度和“潮景”、“异景”及“象外之景”的地理性维度做一个类似九宫格的关联性划分: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部中港合拍片的《似水流年》(1984)将以“潮景潮事”去重述那些似乎永远不会因时间而改变的心理风景;事发于曼谷的《海外寻夫》(1950)则以“番邦潮人”的视角在《铡美案》的神话结构上再添加一层关乎民族国家的思考,这种伦理片传统自郑氏以来延续百年;而来自马来西亚的《四不像新村》(2017)将把所有与潮汕直接相关的元素彻底搅碎,一个从未踏上过故土的潮汕人后裔,又将以怎样的人物、语言、故事和景观来讲述仿若前生的潮汕记忆?这些影片将以特别放映的形式在影院与大家见面。


《四不像新村》(2017)


通过呈现和审视各个时期与“潮汕”发生关联的电影作品,我们所好奇的,是在这些恒常的交错当中,有哪些值得观照的人群被时代的浪潮所拖曳,有什么被称为传统的文化被挪用、动摇或创造,有哪些空间、场所和地方被拆散和构建,又有怎样的情感由此萌生、纠缠和被质问。我们将把这些影片视作这个流动文化空间的文化样品,以今天的审美现时性对其“接受历史”或“续后历史”进行追问,对“潮汕”这个“地方”的产生、兴旺和幻灭进行追究。兴许由此,我们能够对今天某些“人造恋地情结”进行反思,对真正的“地方认同”进行言说,也由此对某种心理认知地图进行生活层面上的重构。我们曾所往何去?我们从何处归来?我们又所向何方?


流动的前卫:中国早期电影中的潮人创作及番邦影响



“流动的前卫” 将围绕郑正秋和蔡楚生两位潮汕籍导演展开。这一部分的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现代以来的各种前卫思潮对于两位先锋创作者的持续性影响:他们在这些时常相互对立的意识形态和立场当中摇摆取舍,一面在思想认知上接受彼时左翼思潮的规训,又在另一方面背离其极端的艺术手法并坚持民间通俗剧的故事模式。


极具传奇现实主义色彩的《劳工之爱情》(1922)以诙谐夸张的市井生活为素材和充满舞台痕迹的戏剧形式呈现了领先于时代的自由恋爱思想;而《姊妹花》(1934)作为郑正秋的“左转”之作则通过一对孪生姐妹的阶级冲突来替代过去影片中简单的非善即恶,这些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阶级问题的思考与其一贯的家庭伦理剧形式之间,呈现了充分的戏剧张力和特定的历史局限。由蔡楚生时隔一年创作的《新女性》(1935)一定程度上延续和升华了郑氏的女性主义思考。这部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拍摄的影片,通过分析“逼良为娼”的社会因果链,痛诉了对于社会压迫女性的强烈不满,而片中主角也终究没能以“更智慧”的方式逃脱现实的绝境。


《劳工之爱情》(1922)


另一方面,在这些影片背后,隐含着某种支撑故事道德伦理的精神内核。他们往往以家族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戏剧化的纠葛和冲突,以此反映家庭内部忠孝礼仪的维护和伦丧,又或以家论国,将民族国家和时代变化的历史与道德合二为一。这些看似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叙事传统,与他们的潮汕背景有何种关联?潮汕的风景、事物和声音始终存在于他们的作品当中,潮汕文化在这些电影当中的运用和投射,亦是这一部分的重要关注点。


最后,这些影片也将为彼时的“中国电影”赋予了一个跨国家流动的属性。郑氏的大多数作品(如《梅花落》和《玉梨魂》)与蔡氏的中后期作品(如《渔光曲》和《血渐宝山城》)也在同时期于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传播和上映。拍摄于香港的《孤岛天堂》(1939)是其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抗战救亡的鼓动固然是该片在南洋特别是马来亚地区大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但如何以一种流动的眼光、从生产、传播与反哺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段影像史,是这个项目浅尝辄止之后需要继续发出的追问。


《孤岛天堂》(1939)


流动的图像:冷战背景下潮语戏曲片的影史“三城记”



“流动的图像”追溯的是一段跨国家区域的图像生产和流动史。其中一项重要案例是1960—1965年间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八部潮语片。其中,《苏六娘》由香港鸿图影业公司与广东省潮剧院一团合作,在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拍摄;《陈三五娘》由香港大鹏影业公司与广东潮剧院一团合作,依旧是使用了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布景。这些电影与同时期由自马来西亚的TNA公司在潮汕各县录制的特色剧目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影史三城记”。这些电影最终通过香港的发行公司流向东南亚,并在所往之处掀起观影热潮。


《苏六娘》(1960)

《陈三五娘》(1962)

这些图像的生产和流传和这种跨地区合作的电影生产以流动的戏班子将各个地方和各种情感联系起来,超越了语言、政治、区域、意识形态的种种边界。这些电影也深刻影响了一批海内外华人,使得在意识形态隔绝时期的区域间仍然保持着持续的文化联系。冷战思维当中的历史叙事由此被打破,这些流动的图像替代了肉身,成为了流散人群的重要精神纽带。


流动的地方:跨国家主义语境中的“潮汕电影新浪潮”



近四十余年来,潮汕地区在自身传统和特定政治、经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方面貌。这个地区的现状,某种程度上类似阿克巴·阿巴斯描述1997年前的香港时提到“趣味性时空”,也就是不同速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存的一种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在本质上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从而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但实际上,正如繁复有趣的历史总是由错综复杂的时代所构建,这种“趣味性时空”又天然地具备某些暧昧的优势,其中一种,便是多种冲突碰撞之下形成的一片文艺创作沃土。2012年以来的“潮汕电影新浪潮”,便诞生于这样充满趣味性的偶然之中。这些无直接暴力的,非干预的表象和影像群,更确切地说,这些不断重复出现在2012年以来的潮汕电影中的动态影像群中,有意无意地藏匿了这一代青年人对于城市复杂的个人情感、问题思考和价值判断。


这些疑惑时常通过故事情节的设置延续了百年前两位潮汕导演的思考,也通过更在在地的内容和形式呈现了经济缓冲期当中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和社会危机。它们进一步导致了传统文化意识和价值观念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从而造成了传统家族式生活方式的崩塌。接踵而至的,是家庭的分裂、关系的危机、个人身份的错乱、生活的困惑和背井离乡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迷宫。“流动的地方”既是指向这些流窜于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潮籍电影人,也指向由于物理空间的更替和记忆的抹除而造成的普遍地方感危机。


《末了未了》(2012)

《胜岚的秘密花园》(2015)


在这个部分中,《末了未了》(2012)是某种“过渡状态”的陈述,无论是故事人物的踌躇不定、电影主创们的现实状况还是城市本身的历史进程,都是这种“中间时态”的呈现和印证;《潮州热》(2015)和《潮糖》(2016)则是从文化问题入手,以“传统”本身所附带的历史距离来观看当下的文化缺席、流失和返潮的客观现实。这两组电影作品将成为某些问题的背景表述,试图以更加抽离的角度对问题加以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爷保贺》(2014)和《胜岚的秘密花园》(2015)均以喜剧的外衣、从方言、神学、传统、家庭等方面提供了某种生活层面的具体参照;而《南城小事》(2014)和《鲫鱼》(2013)则更直接地突出了这些生活状况背后的社会现象和具体问题。相比之下,这两组作品呈现了许多关乎问题的证例,是掷地有声的质问。最后,《归省》(2015)、《春雨过境》(2018)和《香樟桥》(2015)则是将叙事从潮汕地区的时间和空间上架空,这种距离感的营造与其说是对于地方感缺失的规避,不如说是在一个远方寻找近地的策略。最终如果非要指出这些影片的某种共性,就是故事当中的人物似乎总是处在抉择的边缘和流动的状态中,正如这个位于“时间末端”的城市在过去百年来所秉持的“港口心态”:一切都是流动的、暂时的,包括了人口,货物和人际关系。


《鲫鱼》(2013)

《归省》(2015)


*片单和详细的活动时间表将在后续的推送中发出





关于OCAT放映

  

“OCAT放映”是OCAT深圳馆的常设项目之一。从2011年设立至今,已经举办了由

张献民、左靖策划的“当代中国人的一生”(2011年)、“艺术运动存在吗?”(2012年),郝敬班和杨北辰策划的“世界的散文”(2013年),娄烨、菲利浦·伯拜(Philippe Bober)、浅井隆(Takashi Asai)共同策划的“夜场——多种视野中的艺术电影”(2014年),张献民、左靖策划的“乡土安在”(2015年),艺术家曹斐策划的“画内音”(2016年)和“艺术家的电影”放映系列(2017、2018年)。





正在展出


[ [OCAT深圳馆 | 开幕回顾 ] 1342ºC——刘建华作品




OCAT深圳馆成立于2005年,位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内,是OCAT馆群的总馆。作为馆群中成立最早的机构,OCAT深圳馆长期致力于国内和国际当代艺术和理论的实践和研究。从开创至今,一直围绕着艺术的创作和思考而展开其策展、研究和收藏工作。

地址:深圳南山区华侨城恩平街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南区F2栋OCAT深圳馆

开放时间:10:00 - 17:30(逢周一闭馆)

网站:http://www.ocat.org.cn/index.php/home

微信公众号:OCAT深圳馆(ID: OCATShenzhen)

微博:OCAT深圳馆

Instagram:ocatshenzhen

Facebook: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 - OCAT Shenzhen


__________

长按二维码,走进OCAT深圳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