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板块介绍|未来聚居——从“生息”作为问题到“生息”作为方法

本届展览共设置五大主板块,分别为“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以及一个特别板块(包含六个单元:“万籁之迹”“图书策展”“寰宇制服”“循环共创”“流浪动物之家”“美术馆联动计划”)和一个常设板块“即地制造”。板块之间以“提问—思考—行动”的路径逻辑层层递进,从而将本届策展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


未来聚居\

Co-living Lab



▲  “未来聚居”板块位于展场E栋F1




板块负责人\




鲁安东 

清华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博士。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城市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学科带头人,LanD Studio合伙人。研究领域包括叙事环境、可沟通城市、记忆场所设计等。


*本文受访者为鲁安东


策展团队:

执行策展人:徐依依

策展联络组 :郭佳,王洁琼

场地展览组:胡峻语,王维依,和煦,李静娴,孙珂,李宇翔

学术研究组:王彦钧,游彧涵,王洁琼,汤子馨,张梦冉,龚泰冉




未来聚居\

Q:请问“未来聚居”这个板块名称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A:“未来聚居”,指“高密度”条件下的生态共生、“超地方”和“泛人类”的流动交换,以及技术带来的全新增强环境的可能性,共同构成了当代新型人类聚居的特征。我们需要全球视角与地球视角,在面对的气候危机与生态转向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则需要超越城市与自然、人与非人的二元区分,回到“同一个地球”的生命共同体角度。


英文“Co-Living Lab”表明未来聚居需要实验,尤其是对城市\建筑的实验。这场实验不是对技术的实验,是面对未来,技术创新、个体经验、文化想象、社会实践的互相交织,并且将在融合中萌生出真正的创新可能。城市\建筑将为未来提供基底、构建场域、形成氛围,也只有通过对城市\建筑的实验,今天大量碎片化的科技创新才能导向营造共同生活方式的新起点。



Q:该板块在整个策展结构中的角色/作用是什么呢?


▲ 第九届UABB策展结构


A:本届深双的“生息之旅”从提问开始,经由发现、对话、实验,最终付诸行动。“未来聚居”板块聚焦城市\建筑领域的生息思维,运用生息视角识别原型性的未来基因,进而在诸多实验性探索之间建立新的连接。



策展理念\


Q:请给观众介绍一下这个板块策展理念吧!这个板块想传达的内容是什么呢?该板块的策展方法/逻辑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考量的是什么呢?


▲ 生息知识图谱

 

A:板块以“未来实验室”的形式展开建筑与城市专业领域对绿色低碳、高品质的未来城市生活的创新探索。我们邀请各学科最前沿的学者和设计师共同为这个板块来进行创作,互动部分引导观众成为共同改变未来的合伙人。


围绕“生息知识图谱”,通过交互式的“生息导览系统”,融合线下实验展场与线上虚拟深双,让观众在了解前沿创新成果的同时,感知深圳城市的大自然基底的脉动,同时参与植物社区与人类社群网络的互动与搭建。



对话观众\


Q:请推荐几个作品给观众吧!


 

▲ ©UABB 摄影:胡康榆

延庆奥园2062

李兴钢

2060“碳中和”目标实现后,延庆奥园成为了一个归园田居的异托邦,科学家和数字工作者们搬离CBD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休养生息。基于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的场地结构和建筑特征,作品畅想了一系列“零碳计划”及其场景。




 

▲ ©LanD工作室

感知红树林

窦平平

“感知红树林”希望塑造和传递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城市观。它是一个舒适的体验场,也是一个激发共鸣的隐喻。灵感来源于神奇的物种——红树林。坐在它的“根系”上,仰望“水面”,倾听“鸟鸣”。每个人都好像一棵树,一盏灯。




 

▲ ©UABB 摄影:胡康榆

▲ 视频 /  短片纪录片——预告片  ©导演、摄影:孙骁

巴丹吉林游牧“幻影”

梁宇舒

本展览以数年来多次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进行的聚落观察与研究工作,通过影像作品、建筑设计、建构装置及艺术作品,试图揭示存在于这一世界边缘游牧者定居聚落中的“游牧性”,或可为地球上人类现存的生存方式提出一种批判。




▲ ©UABB 摄影:胡康榆

机器人3D打印花园

徐卫国

由清华徐卫国教授团队设计并现场建造,利用数字设计技术,使用循环材料,通过智能建造手段,呈现人、植物、自然三者形态同构的有机花园。同时通过屏幕回放现场打印过程和建成后人们在花园中嬉戏的场景。




 

▲ ©LUOstudio

木片间

罗宇杰

大胸径原木的“切片"板材、矩阵细木柱梁框架结构,搭建出一处趋使人身心回望自然、归于宁静的空间。




Q:本届深双非常关注儿童的体验,请给我们的深双小观众推荐一件您觉得最有趣的作品吧!


 

棕→绿:不只是颜色变革 

郑晓笛



A:我推荐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郑晓笛副教授团队创作的“棕→绿:不只是颜色变革”。作品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棕地研究中心 10 余年来的研究实践为基础,聚焦中国棕地问题,探索绿色可持续的棕地再生路径。融合图文、视频、模型、装置、地形、种植、种子盲盒等多种形式,在棕地上讲述棕地故事。
场地上种植的植物包含多种具有污染修复功能的种类,信息在修复小径的植物标本林中呈现。小朋友可以在种子盲盒处扫码领取具有污染修复作品的植物的种子。希望棕地绿色再生理念与种子一起得到传播与培育。



Q:您希望观众在该板块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


A:我们希望能够让观众在思考和感官上来回调动。首先,该板块的参展作品由建筑和城市规划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组成,聚焦城市\建筑专业内的问题、分析和成果。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对未来的思考和启发。同时,在展厅内尽可能多的提供可供观众休息的区域,借助生息装置将深圳的自然环境里的声音引入到展场里来,观众将听到这个地点原真的鸟类、昆虫的声音。每个点位的声音都将与对应深圳具有独特意义的地点。大家可以走走停停想想,体验深圳大自然的同时思考对未来的想象。



谈谈深双\


▲ ©UABB 摄影:胡康榆


Q:您如何看待本届的展览主题“城市生息”?


A:“城市生息”首先强调的是 “人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存在”。其次,我们觉得它应该有一种超越原来的建筑、物体、实体空间的理念,因此“生息”实际上是有一种时间感的,休养生息、有生有息。最后,是希望有一点中国性,“生息”其实一直是存在于中国文脉中的,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是有一种呼吸、循环,人跟世界通过循环,人跟自然融为一体。生息是一种动作,有一点中国人的宇宙观。



Q:您觉得今年的深双与往届有什么不同之处? 


A:深双很特别,它更像是一种城市工具或者城市行动,实际上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不是城市里面的内容生产。某种程度上说,每一届都是不可复制的。


今年情况很特别,疫情带来的巨大的收缩状态,让整个社会都在期待某种复苏,不光是个人生活的复苏,包括整个城市、文化生活的复苏。到了 12 月份,快速地从一个长期的收缩态反弹,正常生活开始复苏了。“生息”的感受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共鸣。


场地本身也很特别,改造前的啤酒厂承载了深圳人的共同记忆,URBANUS都市实践将其重新复苏成为一个文化空间后,它便有记忆的温度。啤酒厂本身的空间禀赋、文化情感的关联,给“生息”主题增加了场地维度的注解。


这届深双从政府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城市更新项目。我们的选题——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 是深圳面临的一个城市问题,这个问题又影射着整个中国的城市,背后映射的也是整个人类发展。这种内核在一个更深层面发挥了深圳这座城市的独一无二性,不是它的日常生活,也不是文化遗产或山川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发展路径的产物。所以每次双年展结束之后留下来的东西,反过来能够塑造某个特定的小街区,一个城中村等。在这个时间点,在深圳这个地方,基于这种生命发展的新起点,做的各种推演和畅想,为深圳带来一些改变的可能性。


*未标注版权图片由各参展人提供



观展指引\

展馆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开展,每周一闭展


周二至周四 

10:00  - 18:00 (17:00停止入场)


周五至周日 

10:00  - 21:00(20:00停止入场) 


  交通指引:



主展场:

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公共交通:

地铁5号线/7号线:太安站E出口

地铁5号线:布心站B出口

公交:东昌北站、太白路中站


第九届“深双”地图 :


■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题: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展览时间:2022年12月11日 至 2023年3月 

分展场:前海合作区、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特别合作区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

执行单位: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深圳市双年展公共艺术基金会、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总策展人:鲁安东、王子耕、陈伯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