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2016北京ONE艺术周|来一场延续7天的音乐狂欢

程碗饭、Juan 北京ONE艺术周 2019-12-12



撰文:丰景/文学统筹:Juan原创图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场世界音乐的即兴现场,你期待它是怎样的?
一群身着麻衣布鞋的人,一堆叫不出名的乐器,从某些遥远或似曾相识的世界角落传来的声音?人们随感而发地拨弄乐器,互相配合?这大概是“即兴”最物化最外层最容易被人理解,也被人误解的表层。
2016北京艺术周携手“一场Impromptu”即兴音乐品牌,发起“胡同声音”项目,想告诉你:无“当下”,不即兴。

电影《死亡诗社》里,船长窝在男孩们的耳边,告诉他们“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们的生命超凡脱俗。)他鼓励孩子们去做即使看起来“愚笨或错误”的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原来生命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度过。


现实生活中,“一场 Impromptu”音乐的创始人阿丹(符丹)就像是真实版的“seize the day”。她总在尝试,在老家做销售,到北京后前后涉足首饰设计师、即兴舞者、NGO组织话剧演员乃至策展人……最终,随着自己的即兴世界音乐品牌“一场Impromptu”的创立和日渐成熟,她对新鲜事物的热情变得稳定下来,并将她所热爱的音乐和随性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充实的生活常态。
 

作为“一场”的策划人,阿丹常常要同诸多拥有独特创作力的音乐人以及跨界艺术家打交道,协助举办即兴音乐会或表演。音乐杂家小不点、自由音乐人符松、b-box贾宏龙、琵琶演奏家夏雨言、古典吉他谢予迟、踢踏王子姜少峰等等都是“一场”的常客。不同艺术家的聚合,均因对“即兴”的共同理解而来,“一场”的音乐现场,既是灵动而跳跃的,在精神上也是合而为一的。

阿丹心目中的“一场”,既是一个讲究“跨界融合,即兴表演,专注当下的情感表达,属性自然”的音乐生长场域。这个场域内发生的演出或创作,所重视的是当前的情绪与感觉,而艺术创作最终的走向,则没有预设,完全取决于当下的自然状态
如果将这种即兴音乐从较为封闭的演出场所转移到开放的胡同社区,与在地居民进行互动,会产生怎样的可能?当公共艺术融入老北京胡同,会对传统的社区产生怎样的影响?而这样独特的表演空间,又会对艺术家产生哪些新的创作触发点?这正是2016北京ONE艺术周“胡同声音”这一单元想要探讨的。我们将现代即兴音乐介入传统社区,希望通过音乐家们原生态的音乐创作对胡同空间进行理解与再塑,向大家呈现出一种自然、纯粹、自由的艺术表达
今年北京ONE艺术周携手“一场Impromptu”,将为大家带来一系列丰富的音乐互动活动。

9月10日开幕之夜,在内务部街27号四合院里,来自印度的音乐家夫妇Moumita Mitra和Sayak Barua,将与自由音乐人符松、B-box贾宏龙、塔布拉鼓演奏家庄静、弗拉门戈舞者赵珍、踢踏舞者姜少峰联袂演出,在胡同里和观众一起体验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享受音乐与舞蹈跨界融合的一夜。届时,艺术家九猫也将带来她的现场绘画与音乐会即兴互动

中秋之后的9月16日,策划人阿丹将带领“一场Impromptu”的诸位音乐人舞者,在内务部街27号院,开展从早到晚五场不同内容的互动工作坊。踢踏舞、B-box、印度音乐、弗拉门戈,都将与在地居民进行更亲密的接触。


9月17日艺术周的闭幕party上,“一场”音乐人团队将再次在内务部街27号的四合院,为大家带来即兴音乐演出

此外,艺术周期间,“一场”将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及内务部街27号院制作更好玩儿的“废品回音”声音装置。其中“叮铃咣铛”声音装置是将胡同里搜罗来的生活废弃物,如:瓶子,易拉罐,废锅瓢勺等等制作成可供击打发声的声音玩具;而“噼里啪啦”回音装置,则以从胡同里搜罗来的废弃桌椅板凳,木板及金属类的废弃物为主材料,通过对物品本身声音的特性和音的高低组装成一组可以敲击和踢踏出不同节奏和音效的装置。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这两个好玩、互动的声音项目向大家传递一种简单的生活艺术理念,即“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回馈于生活”。


或许你还未接触过任何一位在即兴世界里感受、玩乐、自由表达的音乐人,或许你已经在某个音乐现场的听众席上熟悉地就座,在这之前,都请允许我们从这个“seize the day”的贵州姑娘的人生故事讲起。她,或许不能代表全世界范围内的即兴音乐人,但她身上所展露出的发自本性的随意自然、和不愿被束缚的状态,也许是对“乐在其中”最好的诠释。
就让故事从十年前那辆开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的公车开始吧。

车停住了,阿丹下车拖着行李来到了一家大院,推门处有一片小竹林,石头路走过去,一地的西葫芦。院子里住着大哥符松和二哥小不点,两个来北京玩音乐的哥哥。大哥符松望着阿丹的假睫毛和烫发,皱了皱眉。第三天大哥一起来,问阿丹:“休息好了吗?”“嗯。”“把衣服换了。”大哥把阿丹的一大箱子衣服都扔掉了,把他和小不点的大裤衩、汗衫拿给她。好穿的布鞋,一买三双,三人坐一排,看脚,清一色的咖啡色。从此,阿丹和大哥,起床打坐、看书练琴,中午煮碗米饭,两人分。她散着剪过的短发,拖着过长的衣服,每天跟着大哥,在将近200平米的大院里玩音乐。好像从这时候开始,她觉得自己的审美与想法慢慢地发生了变化。大哥常跟她说“你不需要外在的东西去美化,你要多读书,多看书。”大哥的看法对阿丹影响很大。也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随性”成为了阿丹所适应的常态。

这样随意的日子过了三个月。直到她走进二哥小不点朋友的一家店。这家店位于南锣鼓巷,卖绣片、衣服、首饰,满溢着家乡的民族风情。她为这家店工作了两个月,看摆放在店里的书,身上随身装着口袋英语。她每天坐两个小时公车上班,看裁缝邻居用胶带把线头粘下来,听周围卖皮记和首饰的一堆女人八卦,穿着宽大的男式衣服给南锣鼓巷的游客讲故事。
在这之后,阿丹开始对首饰有了感觉,“像是程序似的”,能马上知道哪个珠子旁边放哪个最好。她前后开了7家民族风店铺,做衣服、绣片、首饰。直到现在,她也会挎着自己缝制的包,穿着手工做的麻布裤子,出去买菜。
从衣服首饰的创作开始,阿丹的步子越迈越大,在不自觉的尝试中,踏进了即兴舞蹈的领域。她从昌平搬到了帽儿胡同,晚上,泡在“将进酒”酒吧,围在哥哥们身边,听他们演奏即兴音乐。“小丹,上去跳一段!”哥哥弹着吉他,转过头对着阿丹喊。那是一段带有新疆民族色彩的乐曲,节奏点分明,欢快明丽。她推脱不过,上去随着鼓点、琴声开始跳。扭脖子,摆身体,完全随意,当她跳完,竟不知道究竟做了哪些动作。“你进入音乐的时候,完全是忘我的”哥哥说。这一跳,就是几年。“你真高兴呀”,她现在的先生一看她跳舞就会这样讲。即兴,是他们兄妹三人契合得紧密的一点。音乐与舞蹈所延伸的方向,在不可控的过程中完成。他们常常在院子里,一边弹,一边跳,忘了时间。

二十岁尾巴的时候,除了喝醉酒,阿丹不再跳上吧台搞即兴了。出人意料地,她在一座古道观里,策划了一场“贵州之夜”。云贵刺绣、高亢音乐的尾音、现场制作的蜡染、高弹的凉面,所有关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在那里得以以一个贵州女孩的个人成长经验贯穿、展现。阿丹被人采访报道,电视主持人称她为“民间收藏家”。“贵州之夜”后,她飞回了家乡,在村子里组织起一个十几人的民间音乐表演队伍。全村子的人都知道了她做的事,大红喇叭里广播着“从北京来的老师前来指导”。去苗寨吃饭,要时刻弯着身子,捂着碗,生怕主人随时热情地“压碗”——把一大勺米饭啪地一声,倒进碗里。自此,她开始策划展览与演出活动,并将关注点转回了两个玩即兴的哥哥。

如果说经历中所有的点能够连成一条线,对于阿丹来说,这条线的指向就是她如今策划的“一场Impromptu”即兴音乐品牌。“一场”的每次演出,看重的是“当下状态”,艺术家们即兴弹琴、歌唱,没有彩排,没有预设,最后呈现的效果无法预料,这让它变得充满魅力。在这里,阿丹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熟知、对即兴音乐的热爱,以及策划活动的天分都展露出来。
“我最讨厌被人计划和束缚了,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东西。”阿丹更喜爱在每个“当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和累积。这个逃离于系统之外的自由者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吧。你大概理解了在这个贵州姑娘的生命里,为什么会和“即兴”注定相遇。未有特定目的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可能才是seize the day最好的方式 。







“一场Impromptu”及邀请艺术家简介
【一场Impromptu】汇集诸多独立音乐人及跨界艺术家的即兴世界音乐品牌,以创作即兴音乐作品,举办即兴音乐现场演出为主,强调音乐的当下自然属性与情感表达。 

邀请艺术家


Uma Shakar是尼亚流派西塔琴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与先师们学习西塔琴。Shakar曾师从印度巴特那市的Shri Ashish Chaterjee,以及印度德里市著名的Padma bhushan大奖*获得者大师Debu Chaudhuri。他的演奏有着非同寻常的美感和升华的。Shaker也是一个技能卓越的手艺人,他有着独特的技法和控制力。这些表面上的技术,因他知晓与听众在音乐上联接的艺术,而变的简单。Shaker曾在中国的北京、哈尔滨、大连、喀什格尔等地演出。他还在孟加拉国、新加坡、英国、丹麦、冰岛、迪拜、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多次演出。




Bivakar Choudhury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奏者。他在塔布拉鼓上的律动和节奏感无比的精准。Bivakar曾为多个知名音乐家伴奏。他曾获得SANGEET KALA RATNA大奖。Bivakar是一位正在音乐界冉冉升起的艺术家,他通晓四种印度音乐派别(Gharan):旁遮普派、法鲁哈别派、贝拿勒斯派、和德里派。他的演奏风格受到伟大的Ustad Zakir Hussain的影响。Bivakar在1995年2月观看Zakir Hussain的现场音乐会后,决定专心钻研塔布拉鼓,并以此为终身事业。除了塔布拉鼓之外,Bivakar家里还有很多打击乐器,如,Djiembe, Cheek‐playing, BanglaKol, Dhak, Tamborin;还有弦乐器Santoor。他曾在印度的多个音乐节演出。也曾在比利时、孟加拉国、尼泊尔、新加坡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Bivakar曾经非常荣幸的在Ravi Shankar音乐与表演学院与大师Ravi Shankar一同演奏。




 Moumita Mitra 
北京印度驻华使馆文化处声乐教师。作为乐凯拉那流派声乐家,曾在Late Pandit A. Kannan和Sri Anjan Majumdar的指导下学习声乐。拥有印度古典音乐硕士学位。ICCR入选艺术家,全印度之声的A级艺术家。曾在全印度和阿富汗、巴基斯坦、科威特等多次演出。除古典声乐独唱之外,她还与弹奏沙乐琴的丈夫Sayak Barua二人一同演出。
曾在加尔各达的Rabindra Bharati University大学担任过两年的音乐客座教授。她同丈夫Sayak Barua两次受阿富汗音乐学院的邀请在喀布教授学生。
 Sayak Barua
印度音乐家。在Rabindrabharati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之后,被印度文化部委任担任为沙乐琴青年研究团体的要职。曾入选美国教育文化部创新音乐交流项目OneBeat,赴美交流。此外,作为印度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2013年在乌兹别克斯坦Samarkand举办的第九届国际音乐节,并获得大奖。
曾两次到访阿富汗的卡布,与他的妻子Moumita一同在阿富汗国家音乐学院教授音乐。目前Sahayak和Moumita正在共同努力,以促进印度传统音乐的交流与发展。



 小不点
音乐人中的野路子,山生水长于贵州,翻唱山歌一路曲折地来到北京。
在簋街卖唱时被人发现从而走上音乐道路的,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被坊间誉为天才音乐家。他的音乐天生地从土里长出来,回向周遭...

 符松
生长于万山扎堆地黔西南州,零一年进京北漂游学,至今虽年过而立,因极不靠谱,自觉琴技半斤,鼓艺八两,但靠之生活的同时,能经音乐传神的爱仍是一大愿想...
 
 姜少峰
朋友都戏称他为”风子”。靠地球引力跳舞打节奏,曾到地球的另一半学习踢踏舞。风一样的舞者,总是让你想不到他下一秒要做什么。声音和节奏是他的灵魂,最喜用舞步和乐手争锋飚技时的忘我状态。

 贾宏龙
自幼喜欢口技,少年时期接触到了beatbox艺术形式,便一发不可收拾,养成了凡事能动嘴的事情绝对不动手。一位喜欢用人声与其它声音碰撞的顽童,不管是人声,节奏亦或是仿声。突破人声极限是其乐趣所在,总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起点,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赶路。

 庄静
中央音乐学院世界音乐方向博士、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学习、研究塔布拉鼓10年。2006年在国内随梁昊、Azalea Birch、Pandit Keshaji学习塔布拉鼓演奏。分别于2008、2011、2012年三次赴印度,师从当地知名音乐家Ustaad Akram Khan,进行塔布拉鼓演奏的深造。同时,采访到多位其他派别的塔布拉鼓手,对塔布拉鼓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田野考察。从2010年开始,多次在印度使馆文化交流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国家大剧院演出及交流,合作过的乐团包括中央民族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乐团、北京歌舞团等。并在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举办过塔布拉鼓演奏的工作坊。

 赵珍
舞者,歌手,艺名La Perlita de Hunan湖南的小珍珠。2006年起到西班牙学习Flamenco,师从Matilde Coral,Merche Esmeralda,Andres Marín等舞蹈名家。获两度全额奖学金在Sevilla Cristina Heeren弗拉门戈艺术学校进修弗拉门戈歌唱,得到了当代大师Calixto Sanchez、José de la Tomasa、Paco Taranto、Arcángel传授。2007年起受聘于法国Lyon弗拉门戈学校开始舞蹈教学。2008年组团在法国、西班牙、东南亚和国内多个城市演出,包括北京音乐厅、国家大剧院、潮流音乐节、新加坡弗拉门戈艺术节等。

 夏雨言
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多年学院派的学习熏陶构建了其良好的音乐素养。血液里流淌的音乐追求在于其真、其善、其美。热衷于一切美善而矜的表达方式,叙述内容一切随喜。对于不同的跨界艺术形式抱有极大热忱。
琴,是心中的无声歌,拨了,便是唱了。

 谢予迟
14岁开始学习古典吉他,本科毕业举办首次个人古典吉他音乐会。之后陆续有过多次小型音乐会和音乐演出合作。2014年于中央音乐学院跟随杨杰老师学习古典吉他至今。
2011年自学接触弗拉门戈吉他,受益于Paco Dé Lucía, Camarón, Jesse Cook。喜爱即兴创作,混杂风格。

 九猫
北京姑娘。更愿意在旅行中创作,作品以绘画、雕塑、摄影、综合材料等创作形式为主。


部分乐器简介
塔布拉鼓塔布拉鼓是北印度传统音乐中最为常见的乐器,它通常用来为声乐、舞蹈、器乐伴奏,但随着其技术的发展,现在也出现在独奏的舞台上。塔布拉鼓大约产生并兴盛于阿克巴帝国时期,由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个鼓构成,能够发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并且每种音色都有对应的鼓语。

萨德罗琴印度的萨罗德琴Sarod,基本上是中亚雷巴布琴的一种变体。流传于阿富汗以及克什米尔地区的雷巴布琴,不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弓弦雷巴布,而是一种拨弦乐器。与印度的其他拨弦类乐器——无论是维纳、西塔、还是坦布拉——相比,萨罗德的音色都迥异于印度传统乐器那种迷幻色彩,而充满了饱满的颗粒性。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